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宫保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对宫颈前病变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宫颈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患者74例按照病床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LEEP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宫保局部涂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分析宫保联合LEEP治疗宫颈前病变合并HPV感染价值。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试验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HPV病毒载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远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PV转阴率和总有效率(86.49%和91.8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1.35%和64.86%)(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保联合LEEP治疗宫颈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效果确切,可以显著减少HPV病毒载量,提高HPV转阴率和总有效率,且安全可靠。

  • 标签: 宫保散 高频电波刀 宫颈癌前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感染
  • 简介:我们自2000年4月-2003年4月用柴胡疏肝加减治疗斑秃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根据赵辨制定.多突然发生,秃发区1至数个,呈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秃发区,直径1~2cm或更大.入选200例,随机分为两组.

  • 标签: 斑秃 柴胡疏肝散 加减治疗 疗效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主因面部、四肢起褐色斑片3年,于2013年11月25日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内侧起皮疹,自行外用'卤米松'后疗效不明显,皮疹逐渐发展至四肢,遂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行皮肤病理检查后诊为'汗孔角化症',先后予'维甲酸、雷公藤多苷、秋水仙碱、沙利度胺、环孢霉素、来氟米特、甲氨蝶呤'口服,外用'尿素软膏、卤米松、地奈德、他克莫司'等,病情无明显改善,遂来

  • 标签: 汗孔角化症 浅表播散型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观察祛风清肺、清热解毒中药痤饮颗粒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寻常痤疮患者4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予痤饮颗粒口服)和对照组(18例,予复方丹参酮胶囊口服)两组,均治疗15d,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和中医证侯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痤疮患者总有效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2=5.79,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t=16.87,P〈0.05)、E2(t=5.10,P〈0.01)下降更明显,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也明显降低(t=5.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痤饮可有效治疗寻常痤疮,改善中医证侯,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雌雄性激素分泌有关。

  • 标签: 痤消饮颗粒 寻常性痤疮
  • 简介:患者,女,33岁,全身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反复20余年,关节痛、畸形10余年,间断性发热2年。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显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109/L超过6个月。皮肤组织病理: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及胶原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真皮胶原增粗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诊断:播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

  • 标签: 播散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血栓形成
  • 简介:报告1例肌上皮。患者男,61岁。左耳前起肿物3年,溃疡1年,伴疼痛10余天。体检:左耳前1个直径约3.2cm大小类圆形浅溃疡面。皮疹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结节状肿物位于真皮,边界大致清楚,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浆细胞样,排列成网状、梁索状或旋涡状,无腺体或导管分化;细胞中等大,核椭圆或短梭形,核分裂易见,胞浆红染,部分透明;有少量纤维间质,纤维间隔较纤细,部分玻璃样变性,将肿瘤细胞团分割成网状、条索状。免疫组化:肿瘤肌上皮标记物SMA、P63和calponin呈弥漫阳性,且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50%肿瘤细胞阳性。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特点,诊断为肌上皮

  • 标签: 肌上皮癌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敏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及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方法检测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小鼠耳A值;并对Ⅰ型超敏反应致敏动物模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运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测定组胺释放率;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5-羟色胺的积分。结果敏颗粒各组PCA均明显减轻,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颗粒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明显降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颗粒各组部分腹腔肥大细胞颗粒脱失,5-羟色胺表达减弱。对细胞进行综合积分可见,敏颗粒各组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敏颗粒能显著抑制小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敏颗粒可通过减少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其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发挥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

  • 标签: 消敏颗粒 Ⅰ型超敏反应 作用机制
  • 简介:四逆被誉为疏肝剂之祖方,具有疏气机、理肝脾之效,主治肝胆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受阻、阳热内郁等证。男科临床上,肝失疏泄、阳气郁遏之证颇为常见,多为四逆治疗的适应症。笔者运用四逆治疗男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经方 四逆散 男科病
  • 简介:目的观察银颗粒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银颗粒口服.同时联合卤米松乳膏外涂患处,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内服和外用药物。对照纽单独外用卤米松乳膏外涂患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颗粒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玫瑰糠疹,疗效确切,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消银颗粒 卤米松乳膏 玫瑰糠疹
  • 简介:患者女,93岁。主诉:面部黑色丘疹2年。现病史:2年前无诱因鼻旁出现芝麻大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内皮损缓慢扩大,色素稍加深,现呈黄豆大小,无破溃史。起病以来,无其他不适。

  • 标签: 结节型 基底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银汤药物血清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HaCaT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HaCaT细胞株为靶细胞.观察中药银汤药物血清对10ng/mLEGF信号刺激下HaCaT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结果中药银汤药物血清影响EGF信号刺激下HaCaT细胞的生长状态并抑制其生长速度;不同浓度银汤处理的HaCaT细胞,48h时表现出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延长和药物剂量加大,抗增殖作用愈明显;高浓度组,48h和72h时的抑制率分别为59.47%和73.76%。与对照组相比,经银汤作用48h后,细胞G1期比例显著增加,S期与G2期比例则显著下降,并可抑制G1/G2期转换。结论银汤具有抑制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分化的作用

  • 标签: 消银汤 EGF HACAT细胞
  •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全身红斑、结节伴疼痛6个月。起病前1个月有左下肢车祸外伤史。皮肤科查体:左手腕部、前臂、双小腿、足背及左侧腹股沟各可见数个直径1~4cm、大致呈串珠样排列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质硬,触痛明显且有波动感,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增大淋巴结。左侧髋部结节组织病理: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红细胞溢出,见大量抗酸杆菌。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反向斑点杂交试验结果明确为胞内鸟分枝杆菌感染。予以阿米卡星、盐酸莫西沙星、克拉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分枝杆菌感染 播散性 非结核分枝杆菌 胞内鸟分枝杆菌
  • 简介:报告1例上唇粘液表皮。患者男,42岁。因上唇反复溃烂渗液10年余就诊。患者上唇唇中线处可见一大小约0.8cm×1.0cm的创面,表面可见黑色痂皮覆盖,中间有裂口深及唇肌,挤压有少量渗液,创缘界限清楚,稍高出创面,创周组织肉芽无明显异常。皮肤镜下可见创面血管粗大丰富,创缘有扩张的毛细血管。皮肤病理显示:真皮内可见较多大小不一的鳞状上皮细胞瘤团,其上见粘液细胞,并见粘液腔内较多粘液和粘液细胞,少许中间细胞,少许细胞呈异型;间质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病变浸润性生长到横纹肌。诊断:上唇粘液表皮

  • 标签: 粘液表皮癌 上唇
  • 简介:目的紫铜白酊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白癜风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治疗组紫铜白酊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对照Ⅰ组只使用复方卡力孜然酊;对照Ⅱ组只使用紫铜白酊;对照Ⅲ组只使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复方卡力孜然酊和紫铜白酊3次/d,激光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16周.分别在治疗8周后和16周后通过皮损面积进行疗效分析,并在治疗结束进行不良反应的分析.结果在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Ⅲ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时治疗组与所有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8周后,联合疗法疗效并不优于单纯激光治疗,但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16周后,联合疗法治疗白癜风比两者单独应用以及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更好;安全性有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白癜风 308 nm准分子激光 紫铜消白酊 复方卡力孜然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