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皮肤病的皮损具有可视化特征,因而皮肤病是一门最适宜应用各种图像技术的临床二级学科。随着图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出现了一系列皮肤影像诊断方法,显著提升了皮肤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变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格局和面貌。皮肤病学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病种众多,加之我国的皮肤病患者数量庞大,使得皮肤影像数据呈指数性增长,迫切需要构建适用于我国人群的皮肤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近十多年工作基础上,“中国皮肤影像资源库项目”(ChineseSkinImageDatabase,CSID)于2017年正式启动,已开展了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工作,如设立CSID开放研究课题(OpenResearchFundingofCSID,CSID-ORF)、成立CSID皮肤影像学院、开发CSID工作平台及相关应用技术等。CSID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皮肤影像研究、教育与应用的系统平台,将继续为我国皮肤影像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 标签: 皮肤影像 研究 教育 应用 平台
  • 简介:文中首先简要介绍皮肤影像分析的两种策略,即基于医学经验的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而基于大数据皮肤影像分析策略的核心就是数据驱动的策略。随后从皮肤的影像大数据研究内容、基于这些大数据面向皮肤影像常见的分析策略的数据驱动方法、这些分析策略对应的数据存储及常用的计算框架落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希望能对皮肤医生有所借鉴和帮助。

  • 标签: 皮肤影像 大数据 深度学习 数据驱动
  • 简介:对于各种光敏感性皮肤病、日晒后加重的皮肤病、皮肤光老化、日晒伤及皮肤黑化等,皮肤医生进行诊治的同患者提供全面的防晒建议,包括指导患者如何正确选用防晒,合理使用安全、有效的防晒确实是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物理防晒剂 皮肤病 敏感性皮肤 皮肤光老化 皮肤科医生 光敏感性
  • 简介:皮肤疾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点就是大多具有各自鲜明的皮损特点。皮损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疾病的疗效、转归、预后。记录、描述或是拍摄皮损是皮肤病学医生在诊疗、积累经验、验证治疗效果、学习交流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皮损 数码相机 摄影 皮肤 光圈 感光度
  • 简介: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临床诊疗模式,而皮肤科以其可视性、适合体表成像的学科特点,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皮肤影像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皮肤的各个领域,可以用于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医学美容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等。目前常用的皮肤影像技术包括皮肤摄影、皮肤镜、皮肤超声、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多光子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新兴的皮肤表面成像技术等,凭借其无创、在体、实时、动态观察的特点,影像技术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日渐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对于皮肤影像技术在皮肤中的应用已有诸多介绍,但其在医学美容方面的应用涉及较少,本文对皮肤影像技术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展开综述,详细介绍其在医学美容领域的不同特点及应用。

  • 标签: 皮肤 影像技术 医学美容
  • 简介:近年来,皮肤影像的快速发展,例如皮肤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又称皮肤CT)、高频超声等的无痛、无创、实时检测方法,能够为儿童以及家长所接受,提高皮肤医生诊断疾病的准确率,避免了不必要的皮肤活检。但临床上对于皮肤影像手段选择及图像术语解读方面仍存在局限和误区。本文旨在介绍色素增加/减退性疾病、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毛发与甲等的儿童常见皮肤疾病的皮肤影学像特点,以及影像手段的选择。

  • 标签: 儿童皮肤病 皮肤病 皮肤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高频超声
  • 简介: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我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结合实际、病例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皮肤的临床实习效果。

  • 标签: 皮肤科 临床实习 教学方式
  • 简介:1987年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成功发出,揭开了中国人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相连的序幕。人工智能的登场,更是为互联网医疗找到了新的出口。作为皮肤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皮肤影像,已从起初的放大镜、显微镜辅助诊断,发展到如今的数字影像学技术和智能分析。国内各家医院的皮肤影像数据并非共享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直接阻碍着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大数据”的形成。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的建立无疑是破冰之举。通过互联网使皮肤影像数据“流动”起来,通过人工智能使皮肤病诊疗“智慧”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分级诊疗、区域协同等纷纷落地,不断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患者、医生、医疗机构等多方共赢。

  • 标签: 互联网医疗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辅助诊断 信息孤岛
  • 简介:皮肤病中医外治法主要指不经口服给药,而从体表皮肤及黏膜等途径用中草药进行敷、贴、浴、封、熏、洗、灸、扑、点、涂、擦等,以及使用器械或针灸叩刺来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其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使用简便,易于掌握,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既可单独外用,亦可结合内服药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主要的方法简述如下。

  • 标签: 皮肤病 中医 外治法
  • 简介:编著中国皮肤医学史是我国几代皮肤医师的强烈愿望,这项总结皮肤科学丰功伟绩,惠及中国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由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马海德基金会、银屑病基金会、全国中西医皮肤病专家,以及中国医史专家共同完成的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巨著。

  • 标签: 皮肤科学 医学史 中西医结合 银屑病 皮肤病 基金会
  • 简介:皮肤影像技术是以激光、超声和电磁波为基础等多种影像技术的总称,包括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皮肤高频超声(皮肤B超)、皮肤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皮肤太赫兹成像、皮肤光声成像和多光子激光断层成像技术(多光子CT)等。因技术层面的局限性和侧重点,如穿透性和分辨率不足,相互补充可获得更多的皮损信息,相互印证可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自信,皮肤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成为发展的方向。目前皮肤镜、RCM在临床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本文主要从两者联合应用在皮肤病诊断评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皮肤影像技术 皮肤镜 共聚焦显微镜 反射式
  • 简介: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利用部分中药及其提取物所含光敏感物质作为光敏进行光动力学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中药 光敏剂 光动力疗法
  • 简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发生率高,很多患者以皮损为首发表现。识别皮损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是皮肤在红斑狼疮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红斑狼疮皮肤组织病理特异性皮损三个类别,即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四个方面对红斑狼疮鉴别诊断进行分述,通篇体现了皮肤在红斑狼疮鉴别诊断方面的独到之处。

  • 标签: 红斑狼疮 鉴别诊断 皮肤疾病 诊断
  • 简介:火针疗法,古称粹针、燔针。是将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疗法源远流长,随着针灸学的发展,火针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就火针在皮肤临床的运用总结如下。

  • 标签: 火针 皮肤科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表皮屏障功能制剂能否预防或延缓银屑病的复发。方法选取40例银屑病治愈后患者,过去几年中均在冬季发病,每次发病都累及双上肢。其中左侧上肢涂擦自制保湿(主要成分为凡士林、葵花籽油、维生素E、尿囊素等),2次/d,共20d;没经任何处理的另一侧上肢作为对照。分别于涂药前和涂药20d检测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及血液中银屑病相关免疫学指标。结果最终完成研究者32例。处理前,双前臂的角质层含水量和透皮失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处理20d后,涂擦保湿的前臂其角质层含水量明显升高(P=0.0002),透皮失水率则显著降低(P=0.0071);未涂擦保湿一侧的角质层含水量和透皮失水率无明显改变。统计皮损出现的时间指标中,有22例是有效指标,其中6例双侧皮损同时出现;5例在保湿处理的前臂先出现皮损;11例保湿处理的前臂与自身另一侧对照手臂相比,延缓或无皮损出现(占到有效样本量的50%)。处理前后患者血液TNF-α和IL-17无明显改变,而处理后血液IL-23的值上升明显(31.70%,P〈0.0001)。结论涂擦保湿能降低银屑病复发的风险。

  • 标签: 皮肤屏障功能 银屑病 保湿剂
  • 简介:目的研究传统美容中药白芨的提取物经皮给药系统中提高药物渗透性的方法.方法以超声方洗提取白芨乒注入法制备不同浓度醇质体,以SD雄一性大鼠离体皮肤作为媒介,Franz散池为体外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芨提取物含量。

  • 标签: 白芨提取物 经皮给药系统 醇质体 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