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对人类疱疹病毒8(HHV8)的发现提高了人们对Kaposi肉瘤发病机制的认识。器官移植后发生的Kaposi肉瘤与该病其他类型相比,具有独特之处。患者和方法:作者报道22例移植(肾脏12例、胰-肾脏2例、肝脏6例及心脏2例)后发生Kaposi肉瘤的患者。本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这些移植患者的临床和病毒学特征,并明确这些患者的HHV8血清转化率。结果:21例患者出现皮肤损害,9例患者内脏受累。器官移植时,20例患者中的16例HHV8血清学呈阳性;诊断为Kaposi肉瘤时,22例患者中的21例HHV8血清学呈阳性。

  • 标签: KAPOSI肉瘤 器官移植 人类疱疹病毒 HHV8 病毒学特征 血清学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主因右乳房红色斑块2个月,于2013年11月就诊。2个月前患者右侧乳头部位出现一硬币大小红色斑块,皮损逐渐扩大,上附痂皮,无痛痒不适。既往患者于2012年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并发肺转移及多发骨转移,行曲妥珠+紫杉醇方案化疗6个周期,曲妥珠单药维持治疗,近1年来病情时有反复。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神清语利。

  • 标签: 乳腺癌 导管癌 浸润性 皮肤转移
  • 简介:外用药疗法是皮肤病治疗中最常用的疗法之一,而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止痒的功效,故常外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或其他皮肤病。但外用糖皮质激素会透皮吸收,因此可能会产生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FTU 外用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骶骨韧带高位悬吊术(highuterosacralligamentsuspension,HUS)对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3例重度POP患者采取经阴道HUS治疗,观察其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POP-Q)分期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25.7±39.5)min,术中出血量(122.9±13.0)mL,住院时间(5.9±1.2)d,治疗费用(9733.7±1107.9)元,未见术中输尿管损伤,未见术后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恢复良好;53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7±0.8)个月,有效52例,无效1例,未见复发,有效率98.1%;患者末次随访POP-Q分期较术前显著降低;末次随访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无自诉性交困难。结论:经阴道HUS对重度POP的治疗具有安全、可靠、恢复快等多种优势,可促进患者的早期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是重度POP治疗的较佳方式,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经阴道 子宫骶骨韧带高位悬吊术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 临床治疗
  • 简介:54岁男性患者.胡蜂蛰伤9h后入院,总计蛰伤约43处.患者病情危重,出现横纹肌溶解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给予积极抗炎、控制感染、补液及血液净化等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 标签: 蜂蛰伤 横纹肌溶解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植入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疗效及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妇科住院接受经阴道植入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的36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使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评分系统评价盆底脱垂程度情况;同时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7(PFIQ-7)评价生活质量及问卷-20(PFDI-20)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情况,应用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12(PISQ-12)评价患者的性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36例患者中治愈率为91.67%(33/36);术后随访1年时POP-Q各点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FIQ-7评分及PFDI-20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PISQ-12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植入网片的盆底重建术治疗POP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性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全盆底重建术 生活质量 性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阿维A治疗角化性湿疹的疗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236例角化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H。和H: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赛庚啶(2mg/次,每晚1次)、甲氰咪呱(0.2g/次,每天3次)三联治疗,局部外用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维A胶囊20mg,每日随中餐顿服,2周后疗效不显著者加至30mg/d,皮损消退后改为10mg/d。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停药4周、8周后的疗效。结果:停药后4周、8周,观察组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维A治疗,能有效增强角化性湿疹的疗效,并有一定预防复发作用,且安全性好。

  • 标签: 小剂量 阿维A 角化性湿疹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小剂量阿维A联合外用温通经络、除湿润肤中药浸泡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的疗效。方法将门诊87例掌跖角化性湿疹病人随机分为阿维A组(A组)30例,中药组(B组)26例,联合治疗组(C组)31例,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后进行症状评分和观察疗效。结果C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疗效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阿维A联合外用温通经络、除湿润肤中药浸泡是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阿维A 中药 联合治疗 掌跖角化性湿疹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临床资料和参考。方法:选取我院门诊5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0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10mg/d,研究组给予依巴斯汀30mg/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8.8%(222/250),高于对照组的70.0%(175/25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12.36,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11.6%(29/250),对照组为13.6%(34/250),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41,P=0.521)。结论:与剂量10mg依巴斯汀比较,30mg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更好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依巴斯汀 慢性荨麻疹 疗效 安全
  • 简介:目的评价国产甲泼尼龙片(商品名:尤金)小剂量急诊用药治疗非重型药物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t临床开放性试验。入选患者口服甲泼尼龙片0.5mg/(kg.d),依据病情疗程3~7d,并在用药后第4、7、14天进行症状和体征的评分。结果入组112例非重型药物性皮炎患者,治疗后第4、7、14天平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疗效达到明显缓解以上的患者分别为53.56%、88.39%和94.63%。期间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片治疗非重型药物性皮炎临床疗效较好,疗效稳定,安全性好。

  • 标签: 药物性皮炎 非重型 甲泼尼龙片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制剂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方法选择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阳性的患者96例,首次斑贴试验结束后先后给予不同剂量及不同剂型甘草酸苷制剂进行干预。中剂量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2个月后给予高剂量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均在治疗干预后2周进行斑贴重复试验;2个月后给予静脉干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ml/d),于治疗干预后1周进行斑贴重复试验,并分析不同剂量及剂型复方甘草酸苷制剂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结果中剂量干预后92例斑贴试验阳性,其中15例为弱阳性(+),75例为强阳性(++),2例为极强阳性(+++),无阴性检查结果,反应程度Z=-3.367,P=0.001。高剂量干预后79例阳性,其中40例为弱阳性(+),39例为强阳性(++),10例为阴性(-),反应性质Z=-5.792,P=0.000;反应程度Z=-8.774,P=0.000。静脉干预后23例阳性,其中11例为弱阳性(+),12例为强阳性(++),36例为阴性(-),反应性质Z=-8.024,P=0.000;反应程度Z=-9.683,P=0.000。结论复方甘草酸苷高剂量和采用静脉注射可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并对诱发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皮炎 变应性 接触性 复方甘草酸苷 斑贴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疏肝益肾法联合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肝郁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他达拉非片口服,治疗组同时予中药自拟疏肝益肾方内服。共治疗8周,两组均在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分别于治疗8周及停药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8周IIEF-5评分分别为(20.13±2.96)分、(17.23±3.22)分,停药4周后IIEF-5评分分别为(18.83±3.14)分、(14.67±3.09)分,治疗8周及停药4周治疗组IIEF-5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益肾法联合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肝郁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疗效明确,且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疏肝益肾法 他达拉非 肝郁肾虚 勃起功能障碍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308nm准分子光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确诊的19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均接受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B组、C组分别以1倍最小红斑量(MED)、3倍MED、6倍MED为初始剂量实施308nm准分子光治疗,D组不照射,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4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临床疗效、照射次数、照射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PASI和DLQ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ASI和DLQI评分方面,D组>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和D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8.33%、77.08%、91.67%、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照射次数、照射剂量方面,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采用不同剂量308nm准分子光治疗的3组中,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组综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大剂量308nm准分子光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较佳,能减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与皮肤生活质量,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加以注意。

  • 标签: 银屑病 308nm准分子光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生活质量
  • 简介:背景:特应性湿疹发生于1%~2%的成年人,发病率较高。作者旨在评估硫唑嘌呤系统性单一疗法治疗中重度特应性湿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评估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遗传多态性(硫唑嘌呤诱导的骨髓毒性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在通过TPMT活性确定硫唑嘌呤剂量时的治疗重要性。方法:对门诊患者进行平行分组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采用极小化方法将已进行了局部最适治疗但仍处于疾病活动期的63例患者分配入硫唑嘌呤组(n=42)或安慰剂组(n=21),接受为期12周的治疗。维持治疗期间,TPMT杂合型患者每日服用硫唑嘌呤1.0mg/kg,而TPMT活性正常的患者每日服用2.5mg/kg。治疗的最初4周内,所有受试者接受较低剂量的硫唑嘌呤(每日分别为0.5mg/kg和1.0mg/kg),以减少胃肠道副作用。临床反应的主要观察指标为SASSAD(6区6症状特应性皮炎)评分估计的疾病活动性。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本研究注册为国际标准化随机对照试验,注册号ISRCTN58943280。结果:54例(86%)受试者完成了研究;安慰剂组有2例(3%)退出,硫唑嘌呤组有7例(1l%)退出。治疗12周时,硫唑嘌呤组的平均疾病活动性改善了37%(12.0单位),而安慰剂组改善了20%(6.6单位)[差异为17%(5.4单位),95%CI4.3%~29%]。此结果还伴随着患者报告的瘙痒、受累面积、总体评估、生活质量等的明显改善。受试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除2例患者发生药物过敏外,患者对硫唑嘌呤的耐受性良好。TPMT杂合型患者对硫唑嘌呤的治疗反应与其他患者相似,无人发生骨髓毒性。基于TPMT确定给药剂量似乎减少了预期毒性,同时保持了药效。结论:硫唑嘌呤作为系统性单一疗法,对已进行了最适激素局部治疗但疾病仍然活动的中重度特应性湿�

  • 标签: 随机对照试验 特应性皮炎 硫唑嘌呤 甲基转移酶 治疗期间 中重度
  • 简介:冷冻减脂是新近出现的非手术类的局部减脂塑形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并成为吸脂手术或其他非创塑形治疗的一种替换和选择。动物研究和临床实验均证实了冷冻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技术不良反应少,减脂效果明显,治疗所导致的脂肪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冷冻治疗远期效果的原因。

  • 标签: 减脂技术 冷冻
  • 简介:尽管目前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用于临床,但侵袭性真菌病患者预后仍然不佳,这多是因为缺乏早期快速诊断真菌病的方法。早期诊断与真菌病患者预后息息相关。传统的真菌病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样本直接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包括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诊断方法也逐渐被用于真菌病的诊断。这些新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 标签: 真菌感染 真菌病 真菌 诊断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皮肤屏障对于维持皮肤正常生理功能极为重要,而穿透皮肤物理屏障、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是提高外用药物疗效的关键,多种化学、物理方法用以促透皮吸收,其中微针,尤其纳米微针具有对皮肤屏障影响小的特点,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皮肤屏障 透皮给药 纳米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