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脉管异常相关综合(syndromeassociatedwithvascularanomalies)是指血管瘤和/或脉管畸形合并其他组织和系统异常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其种类较多,几乎涵盖所有血管瘤或者脉管畸形,其中以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多见,且多数表现为混合性脉管畸形。临床上每种综合非常少见,其临床症状错综复杂,需要结合彩超和MRI等综合考虑。这些综合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脉管异常相关综合征 血管瘤综合征 血管畸形综合征
  • 简介:42岁女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及脓疱,伴瘙痒3年,加重1个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4.83×10~9/L,分类28.4%。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并可见胶原变形,形成"火焰"。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Wells综合)。给予甲泼尼龙等治疗后皮损消退。

  • 标签: 蜂窝织炎 嗜酸性
  • 简介:男性15岁患者。阴囊肿大5年、出现赘生物1年就诊。皮肤科情况:阴囊弥漫性肿胀增大,无压痛,表面少量清亮液体渗出,阴囊皮肤可见大量簇集或孤立分布的绿豆大小淡红色球形赘生物;20指(趾)甲板均呈灰黄色,肥厚、向下弯曲,甲半月消失。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黄甲综合。经中医推拿按摩阴囊及针灸疏通经络穴位治疗2个月,阴囊体积较前明显减小约40%,阴囊表面赘生物完全消退。

  • 标签: 黄甲综合征 淋巴水肿 胸腔积液 阴囊
  • 简介:结合1例被误诊7年的胰高血糖素瘤综合患者病例介绍,并分析胰高血糖素瘤罕见临床表现,该病极易误诊。但因其有反复发作的特定表现的皮损和明显异常的实验室检查,临床上根据可疑皮损,再结合糖尿病史(或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临床表现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检查血胰高糖素及影像学定位诊断。

  • 标签: 胰高血糖素瘤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54岁男性患者.胡蜂蛰伤9h后入院,总计蛰伤约43处.患者病情危重,出现横纹肌溶解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给予积极抗炎、控制感染、补液及血液净化等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 标签: 蜂蛰伤 横纹肌溶解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报告1例经血浆置换、免疫抑制等治疗后成功救治的暴发性紫癜患者。患者女,51岁。左臀部及大腿外侧紫红斑4天,加重伴疼痛2天。皮肤专科情况:左臀部、大腿外侧可见大片瘀斑及中央黑色坏死区,周围有紫红色晕,表面有水疱及血疱形成,破溃后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渗出,局部压痛明显。伴有血浆因子减少、D-Dimer、FDP升高及血管内凝血的表现。入院后皮疹迅速扩大融合为大片触痛性暗红斑,中央有出血性大疱、坏死。诊断:暴发性紫癜。予紧急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予输注血浆、免疫抑制、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标签: 暴发性紫癜 血浆置换 皮肤坏死
  • 简介:男性61岁患者,因头颈部、双上肢红斑和丘疹7+年,加重伴水疱2周就诊.日晒后瘙痒加重.皮肤科检查:头颈部密集分布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大部分红斑肥厚,部分红斑上可见黄豆大小窦道,窦道可挤出白色豆渣样分泌物,红斑间散在结节、囊肿;双上肢散在红斑、丘疹,右手可见数个水疱.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水疱,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尿总卟啉1599.90μg/24h,24h尿液Wood灯照射检查下呈珊瑚红色.诊断:迟发性皮肤卟啉病.治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硫酸羟氯喹片100mg每周2次口服,10d后,患者水疱消退,无新发皮损,随访半年病情无复发.

  • 标签: 卟啉病 迟发性 皮肤
  • 简介:42岁女性患者,全身斑丘疹、水疱伴瘙痒2周。躯干、四肢及足背部皮肤弥漫大量暗紫红色、多角形斑丘疹及斑片,表面蜡样光泽,足背部皮肤散在十余处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尼氏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轻度海绵水肿,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以及较多噬色素细胞,偶见胶样小体。诊断: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予以抗组胺药、雷公藤多苷片口服,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UVB)照射治疗3周,皮损渐消退,残存色素沉着斑。随访9个月无复发。

  • 标签: 扁平苔藓 雷公藤多苷 窄谱中波紫外线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症状控制情况。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CS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CSU患者首次就诊后6个月和9个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依从率、不依从原因、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共完成有效问卷589份,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者233例(依从率为39.56%),不依从者356例(不依从率为60.44%)。不依从原因分类包括:不理解医嘱,发病时服药172例;担心药物副作用126例(其中间断服药47例,停药79例);经常忘记,间断服药33例;病情控制不佳停药14例;发生药物副作用停药7例;备孕或怀孕停药3例;经济原因停药1例。233例服药依从者治愈101例,356例不依从者治愈63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5,P<0.01)。文化程度与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OR=1.53,95%CI为1.02~5.39),而经济水平与其依从性无关(OR=0.93,95%CI为0.71~1.5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性较低,应针对不依从原因加以干预提高依从率。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依从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
  • 简介:目的:探讨匹多莫德与伐昔洛韦联用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免疫平衡系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纳入为本次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均为45例。对照组采用伐昔洛韦治疗,实验组予以匹多莫德联合伐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和复发率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症状消失时间、结痂时间以及皮损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经半年随访,实验组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_(3+)、CD_(4+)及CD_(4+)/CD_(8+)值均较治疗前明显的升高,CD8+值均较治疗前明显的降低,且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显著,上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2、INF-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的升高,IL-13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显著,上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匹多莫德与伐昔洛韦联用可有效改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其免疫系统紊乱,减轻炎症反应,复发率低,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匹多莫德 伐昔洛韦 免疫 预后 疗效
  • 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可以同时累及多个器官。皮肤是人体重要的靶器官,具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肤溃疡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