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对考试焦虑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文献法搜集各种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结果综述了考试焦虑的情绪中心治疗,认知中心治疗和学习技能中心治疗三种治疗取向,对每种取向中的具体考试焦虑治疗方法和效果加以比较,分析了考试焦虑治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考试焦虑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结论认知中心的治疗是应对考试焦虑的较好方法,其它取向的治疗需要辅以认知中心的治疗才有效果。

  • 标签: 考试焦虑 非药物治疗 情绪 心理治疗
  • 简介:我们收治一例良性颅骨骨化性纤维瘤,鉴于本病少见,好发于四肢长骨,多见于大龄儿童及青少年,且该类病例多为骨科或放射科同仁报导,经查询国内文献未见发生于颅骨的骨化性纤维瘤的报导,特此结合文献复习将病例介绍如下:

  • 标签: 颅骨 非骨化性纤维瘤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调序治疗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副作用、及降低用药的毒副反应,改善睡眠障碍,改善提高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收集接受调序治疗仪治疗的患者125例.其中单纯应用调序治疗仪治疗的60例(甲组),调序治疗仪+药物治疗(氯丙嗪)的65例(乙组),并引用陈晋东等观察的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关数据做参考对照(丙组).疗效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基础研究采用脑超慢涨落分析技术(ET).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与提高,根据临床症状用改善率统计.结果(1)调序治疗仪对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呈双向性调节,使多种神经递之间相互作用呈有序.(2)甲、乙两组入组时与治疗后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分别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甲、乙两组的显效率做组间对照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甲、丙两组对照却有显著性意义(P<0.05).乙、丙组的显效率做组间对照,也分别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3)对乙组进行TESS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对照,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前,18项不良反应中有7项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有6项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所降低的副反应具有广泛性特征.(4)对甲组进行TESS不良反应评价,结果显示:调序治疗仪无副作用.(5)乙组失眠发生率治疗前为17%,治疗后降为零.(6)乙组治疗前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治疗后五项认知功能障碍全部有改善.改善率最低的75%,最高达95%.结论调序治疗仪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不仅对阳性症状效果显著,亦对阴性症状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同时具有降低用药的毒副反应、改善睡眠、改善和提高认知功能的作用.是当前精神病临床治疗中一个全新的具有特色的药物治疗手段.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调序治疗仪 中枢神经递质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对延髓脑片吸气神经元和双相呼气神经元活动的调节作用,以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参与基本呼吸节律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在新生大鼠延髓脑片上同步记录舌下神经根和双相呼气神经元/吸气神经元单位的放电活动,并在灌流的改良Kreb's液中先后加以NMDA受体的激动剂KA和拮抗剂DNQX,观察对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结果使用NMDA受体激动剂KA以后,双相呼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峰频率都明显增大,吸气神经元中期放电的频率和峰频率也显著增大,而早期和晚期放电的频率无明显改变;用相应拮抗剂以后,上述效应明显被抑制.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双相呼气神经元之间的交互兴奋作用,同时也介导了吸气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输入.

  • 标签: 非NMDA受体 双相呼气 吸气神经元 电活动 呼吸节律 神经根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霍奇金淋巴瘤(PCNSNHL)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CNSNHL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术前早期诊断12例。随访63例,死亡48例,平均生存期13.74个月。术后行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14.68个月(最长达5年);未行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仅2个月。结论PCNSNHL术前早期诊断有可探讨之规律,尤其是影像学特征;采用包括手术和放、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对同期发现的动脉瘤性SAH16例与动脉瘤性SAH1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入院时意识状况、HuntandHess分级以及头颅CT扫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动脉瘤性SAH与动脉瘤性SAH相比,前者临床症状轻,无局灶性神经体征,16例中仅有2例出现意识障碍(12.5%,2/16),93.75%(15/16)患者HuntandHess分级为Ⅰ、Ⅱ级,Franz量化为(7.2+3.2)分.结论动脉瘤性SAH,尤其是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出血模式,临床过程轻微,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血管压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该方法治疗术中未见明确血管压迫的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3.2年.治愈52例(92.9%),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分离蛛网膜,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对血管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较好.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非血管压迫 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45岁,农民,小学文化。因夜眠差、心烦、自觉浑身不适2年余前来就诊。家族史、个人史无特殊记载,无重大疾病史。2病例分析2.1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夜眠差、心烦。逐渐出现浑身不适症状。经常感觉心慌、气短,身体有时忽冷忽热,大小便不规律,经常尿频、尿急,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做各种检查均未见异常。在综合医院的.医生建议下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及各项辅助检查未见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问答切题、言流畅、主动述说病情,称因经常感觉浑身不适,心烦、感觉活着没意思。因在多家医院都查不出患什么病,自己对治疗已没有信心,但仍希望医生给好好治疗。注意力、记忆力,智能无异常,白知力部分存在。诊断:躯体障碍。

  • 标签: 躯体化障碍 米氮平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病人社区康复与防治一体对防止精神病人复发是重要措施之一。方法采取点到线的管理方法,使患者复发率降到最低限度。结果通过从点到线的管理,充分发挥医生,家庭在防治精神病人病情复发,恶化,衰退的作用。结论防治一体是目前防治精神病人复发的重要措施,是使复发率降到最低限度的可靠办法,也是精神病防治医生,在病人出院前的工作重点。

  • 标签: 精神病 社区康复 防治措施 治疗
  • 简介: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职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有较高的自杀、自伤甚至是伤害亲人的危险,占自杀患者的50%-70%,根据WHO统计报告,抑郁症还是我国排在疾病负担首位的精神疾病。据有关报导,重性抑郁障碍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而心境恶劣障碍则以心理治疗为主,主要可行的是认知治疗,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抑郁症 护理技术 心理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丙咪嗪与阿米替林治疗躯体障碍的疗效差异,寻找更为可靠的缓解躯体症状的药物。方法:以HAMD为工具排除中重度抑郁症患者(HAMD>20分),将符合CCMD-3的躯体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符合条件者共39例,其中治疗组22例对照组17例,分别给予相同的剂型的小剂量丙咪嗪和阿米替林治疗,研究采用病人单盲法以消除心理作用的影响。结果:显效率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0.21,P<0.005),其中治疗组15例,占68.2%,对照组3例,占17.6%。结论:小剂量丙咪嗪治疗躯体障碍疗效明显僵于阿米替林,两药虽同属于三环类抗抑郁剂,但其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提出障碍与抑郁症的躯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小剂量 丙咪嗪 治疗 躯体化障碍 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微囊PC12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隔离微囊技术将能分泌多巴胺的PC12细胞包裹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观察阿扑吗啡诱发病鼠旋转行为的变化,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免疫组染色观察移植区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明显改善,由移植前(11.88±2.04)圈/min减少为移植后(3.46±1.01)圈/min。移植后3个月,大鼠脑内微囊完整,仍有TH阳性PC12细胞存活。结论微囊PC12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 标签: 微囊技术 PC12细胞 移植 帕金森病 旋转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测定永久闭塞组、缺血后再灌注组的脑含水量与给予别嘌呤醇组作对照,观察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MnSOD的染色在缺血灶的血管周围比永久闭塞组增强.再灌注时缺血灶为弥漫性染色,但染色性降低.CuZnSOD的染色性未比缺血时增强.结论缺血再灌注的组织损伤可能与自由基有关.别嘌呤醇可通过对SOD的抑制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

  • 标签: SOD 别嘌呤醇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 超氧化物岐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