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骨瓣、普通网和预塑二维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行颅骨修补术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自体骨瓣修补168例、普通网122例和预塑二维网45例。结果普通网组单侧颅骨缺损修补时间(92.5min)和预塑二维网组(85min)较自体骨瓣组(65min)明显延长(P〈0.05)。三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如头皮下感染、材料外露、再手术取出材料、癫痫、颅内血肿和皮下积液等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自体骨瓣组术后外观缺陷率最高,普通网组次之,预塑二维网组最低,三组之间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自体骨瓣、普通网和预塑二维网等材料与颅骨成形术后感染、癫痫、颅内出血等无明显相关性;额颞颅骨缺损首选预塑二维网,非额颞颅骨缺损修补应首选自体骨瓣;普通网逐渐淘汰,但可使用于颅骨缺损急诊一期修补。

  • 标签: 颅骨缺损 修补术 自体骨瓣 钛网
  • 简介:目的探讨以数字化成形网行颅骨缺损成形术后网外露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例利用数字化成形网行颅骨成形术后网外露的临床资料。结果网外露创口宽径≤3cm7例中,3例经二次清创缝合或二次清创+皮瓣转移术后恢复;4例二次清创缝合后或二次清创+皮瓣转移后1个月仍出现化脓迁延不愈,行网取出术,经二次成形术后恢复。外露创口宽径〉3cm的5例行网取出术,经二次成形术后恢复。结论对于网外露、露口反复出现化脓者,尽早行网取出术。规范化的手术及术后管理,出院后健康宣教,可最大程度避免网外露。

  • 标签: 颅骨成形术 数字化成形钛网 钛网外露 治疗
  • 简介:莪术提取物-榄香(elemene)是我国医药工作者经过近20年研究,自行开发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新药.实验药理学研究证实[1]榄香对体内外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90年代,侯菊生等[2]首次将榄香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 标签: 颅内恶性肿瘤 榄香烯 治疗 免疫保护作用 医药工作者 莪术提取物
  • 简介:固定钉最初是用于开颅手术颅骨骨瓣的复位固定,极少用于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整复固定。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12月采用固定钉修复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18例,手术后外形美观,内固定稳定,无不良反应,疗效良好。

  • 标签: 颅骨凹陷性骨折 颅骨骨瓣 固定钉 骨折整复 复位固定
  • 简介:颅脑损伤、脑出血手术后留有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患者对颅骨修补后头颅形状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其今后社交生活的心态。我院从2006年开始利用数字化网成形技术修补颅骨缺损1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颅骨缺损 数字化成形 二维钛网
  • 简介:重型颅脑创伤(severetraumaticbraini.jury,sTBI)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经常遇到的问题,其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15例sTBI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患者同期行塑形网颅骨修补和脑室一腹腔(V—P)分流术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标签: 脑室-腹腔分流术 颅骨修补 钛网 塑形 开颅血肿清除 去骨瓣减压
  • 简介: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是醇化酶的一种同工酶,其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内,其他脏器及脑脊液中的分布水平不及中枢神经系统的1%。由于NSE是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生化标志物,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标志物 神经系统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形网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用网修补术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其中采用人工塑形网修补术15例;数字化成形网修补术51例,早期组(开颅术后3个月内)30例,晚期组(开颅手术6个月以后)21例.结果人工塑形网修补组手术时间,钉/骨窗面积,术后恢复时间,术后皮下积血、积液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数字化成形网修补组,而满意度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成形网早期组术后1月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成形网技术修复颅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人工塑形技术,能有效提高塑形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颅骨缺损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既能解除相关的精神负担,又可终止或逆转相关的继发性脑损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钛网 数字化成形
  • 简介:目的探索半胱氨酰白三受体1(CysLT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ysLT1受体在48例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CysLT1受体在星形胶质细胞瘤和神经节胶质细胞瘤中均有诱导表达,表达强度(免疫活性指数)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结论CysLT1受体在脑胶质瘤中诱导表达增强,并且表达强度(免疫活性指数)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CysLT1受体 胶质瘤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二十碳五酸(EPA)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集EPA治疗aSAH后CVS的临床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0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3个研究,307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EPA降低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6,95%可信区间(CI)为0.29—0.72,P=0.0006]、持续性SCVS发生率(RR=0.13,95%CI为0.04—0.46,P=0.002)、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发生率(RR=0.27,95%CI为0.14~0.51,P〈0.0001),但并不改善3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RR=1.15,95%CI为0.98~1.33,P=0.08)、180dmRS评分(RR=1.03,95%CI为0.91~1.16,P=0.65)。结论EPA可预防aSAH后CVS,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二十碳五烯酸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铣刀椎板截骨、板固定在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间1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铣刀椎板后路切开,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铣刀椎管开窗、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8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铣刀椎管后路开窗,板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有利于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 标签: 铣刀 钛板固定 椎管内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影像学判断标准以及栓塞体积指导下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效果,并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方法。方法选取63例形态较规则的动脉瘤病人,共63个动脉瘤,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按影像学判断标准指导栓塞,观察组以体积指导栓塞。随访6~33个月,比较两组栓塞体积比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动脉瘤栓塞体积平均21.4%,复发率9.7%(3/31);观察组动脉瘤栓塞体积平均23.7%,复发率6.2%(2/32)。两组动脉瘤栓塞体积无统计学差异,复发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形态规则动脉瘤,在中短期效果上,动脉瘤栓塞达影像学100%栓塞后,仍需参考动脉瘤栓塞体积,动脉瘤栓塞体积应至少达到21%,才可能有效预防动脉瘤栓塞后中短期内复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栓塞体积比
  • 简介:目的观察氟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72例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接受静脉注射50~100mg氟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或姑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生活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氟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2%(26/36).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氟洛芬酯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非甾体类药物常见的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氟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 标签: 氟比洛芬 微球体 镇痛药 疼痛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