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在微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6月进行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200例,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43例,动脉瘤39例,脑膜瘤30例,海绵状血管瘤27例,胶质瘤19例,神经鞘瘤8例,垂体腺瘤5例,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其他14例;脊髓肿瘤8例.结果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mm以内,术后神经功能损害10例,占5.0%,无手术死亡.结论框架脑立体定位手术对脑和脊髓手术,尤其是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是微神经外科的保障.

  • 标签: 微创神经外科 神经导航系统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 影像引导 微骨孔入路
  • 简介:目的观察抽搐电痉挛治疗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抑郁症患者用抽搐电痉挛治疗,治疗观察疗程为6次以上,治疗前后以观察临床症状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中抑郁情绪、自杀等六项因子及中华医学会4级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34例患者治疗后忧郁情绪、躯体性焦虑、自杀、绝望感、阻滞、认知障碍等六项因子明显改善(P<0.01),显效率为61.76%,总有效率为91.18%.结论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症起效快,疗效较佳,适合抑郁症的快速控制病情.

  • 标签: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抑郁症 疗效
  • 简介:患者,男性,25岁,农民,未婚,因头部外伤1月,头痛1周,于2004年3月28日入院.当时头部碰伤未就医,一周前出现左侧头痛,伴呕吐及右手1~3指麻木.过去史特殊.入院检查营养中等,神志清醒,头部无伤痕,颈软,神经反射及感觉正常,心肺及腹腔脏器特殊.入院诊断:左顶叶脑挫伤;脑胶质瘤待排.入院后体温、血压、白细胞正常,肝脾淋巴结不肿大.PRP(-),抗HⅣ(-),HBsAg(-),HBcAg(-).胸片:双肺微小砂粒状高密度阴影,考虑肺泡微石症的可能.CT示左顶叶脑挫伤.MRI见双顶叶多发性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病灶,0.5cm×0.5cm至2.3cm×0.7cm大,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多发性斑片状和结节状强化灶,周围见水肿带围绕(未见强化),中线居中,脑室正常,拟多发性转移瘤.

  • 标签: 无反血性结核病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结论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微创外科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我院1999年12月至今在CT下定位应用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8~79岁,平均53.2岁.其中高血压病史2~30年,平均22.3年.

  • 标签: 微创穿刺术 手术治疗 高血压 脑出血 并发症
  • 简介:我们介绍一种经皮细孔钻颅微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供同道们参考。1材料主要包括直径为0.3cm扁形钻头.18号硬脊膜外麻醉穿刺针.引入硬脑膜下引流管的导丝(英国产,经皮气管切开套装导丝),头皮硬脑膜穿刺扩张器,脑室引流管(外直径0.25cm,内直径0.2cm)等(附图)。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手术 治疗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5年1月。2006年3月对167例儿童在全麻下行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前进行MRI定位扫描,其中男105例,女62例:年龄2-12岁。因脑性瘫痪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术148例.颅咽管瘤行囊液抽吸加内放疗12例,脑干肿瘤行活检6例.扭转痉挛行靶点毁损1例.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磁共振成像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我院自1995年5月~1999年5月采用微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脑溢血116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将采用微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的重症脑溢血作为治疗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重症脑溢血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共11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1例,年龄33-76岁,平均60.81±13.23岁。所有

  • 标签: 脑溢血 微创 穿刺 抽吸 随访
  • 简介:目的分析748例微神经外科手术中86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及脑缺血性并发症的病例.方法748例患者行了开颅脑肿瘤切除或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或动脉瘤夹闭手术.分析了手术入路、脑缺血性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结果2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塞;57例患者术后有脑缺血引起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9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期间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结论神经外科微手术并非"",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可能引起脑缺血性并发症.术中、术后均应采取措施保护手术入路中的蛛网膜下腔、皮层及其他血管.

  • 标签: 微创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损伤 缺血性
  • 简介: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的第六届“神经外科锁孔微手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NO.2005—04—04039)定于2005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在苏州举行。重点介绍锁孔手术及相关神经导航、神经内镜等神经外科微技术。形式包括讲座、手术录像讲解及实体标本操作、学术讨论。学习班还邀请了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HD.Jho(神经内镜下颅底手术),T.Kawase(Kawase入路手术)及国内著名的微手术专家进行讲座。

  • 标签: 神经外科专家 微创手术 锁孔手术 学习班 六届 Kawase入路
  • 简介:目的对微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主要采用微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21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死亡率及21天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的清除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颅内血肿清除术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好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60ml者,手术效果较好.发病6~48小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机 微创术
  • 简介:目的评价比较微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微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微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21.82%;x2=8.294,P=0.004).微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63.03%,x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显著性意义(6.67%vs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微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微创穿刺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血肿粉碎清除术 GLASGOW评分
  • 简介: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医院来说,护理只有与医疗、检验等其他专业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院长是否能够把护理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以及院长对护理工作的管理思路直接影响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专业的发展。在5·12护士节来临之际,本刊编辑部精心组织了一组文章,献给广大的护理同仁。其中有医院院长撰写的文章,也有本刊记者的独家访谈。内容涉及护理管理理念、护理学科建设、护理管理体制、护士人文关怀等诸多方面。希望帮助广大护理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拓宽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平。

  • 标签: 护理管理体制 市人民医院 医院院长 医院管理人员 护理工作质量 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