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治疗轻度(I、II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absedatabases、Sino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4月。纳入伴轻度腰椎滑脱症术中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队列研究,对RCT研究采用改良Jar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对非RCT研究采用NOS评价方法,由2名作者(陈佳海、白雪东)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系统检索和筛选,共有4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包括2篇RCT以及2篇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复位后融合患者其滑脱程度较原位融合者明显改善[SMD=-1.58,95%CI(-2.09~-1.06),P〈0.00001],并在2年以上的随访时得到有效维持[MD=20.05,95%CI(17.71~22.3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MD=1.136,95%CI(-1.34~3.60),P=0.3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MD=0.06,95%CI(-0.21~0.32),P=0.67]、优良率[RR=1.01,95%CI(0.92~1.10),P=0.87]、融合率[RR=0.99,95%CI(0.93~1.06),P=0.81]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RR=0.78,95%CI(0.36~1.72),P=0.54],复位后融合组与原位融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伴轻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选择上,复位后融合可使滑脱椎体良好复位并得到有效维持复位,但与原位融合相比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减轻患者腰痛程度、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手术医师对具体技术的熟练程度而定,远期临床疗效及矢状平衡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META分析
  • 简介:患者女,59岁,困声音嘶哑半年余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声音嘶哑,近一个多月来症状加重,不伴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经青霉素、甲硝唑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10年前曾患“喉炎”,治愈.体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浅表淋巴结不肿大.间接喉镜检查:会厌活动好,双室带后部及上方披间粘膜肿胀隆起,表面粗糙,未见溃疡及伪膜,披活动不良,双声带活动部分受限,运动减弱.X线喉正位分层片示:左侧真假带略增厚,左侧喉室较对侧变浅,喉前庭未见明显占位,声门下腔对称;喉侧位片无明显异常.病理报告:少许鳞状上皮,部分细胞

  • 标签: 喉披裂 乳头状瘤 病理学 诊断 手术 声带
  • 简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lowbacksurgerysvndrome,FLBSS)是指行一次或多次腰部手术后仍有长期的、导致腰部功能明显障碍的腰部疼痛,患者可伴或不伴有根性疼痛。其中多数患者年龄〈60岁,因为椎间盘突出或侧隐窝狭窄(不同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中央型椎管狭窄),行一个或多个节段减压。老年患者因复杂的椎管狭窄、退行性椎体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弯,可能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则不在此例。除了接受减压手术,患者通常还进行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手术,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从L2至S1不等,部分FLBSS患者还接受过内固定取出或增加融合固定节段的翻修手术。

  • 标签: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退行性脊柱侧弯 内固定手术 SURGERY 患者年龄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比较腰椎Wiltse手术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与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腰椎不稳症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41~72岁,平均60.8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22.6个月。改良TLIF组37例,行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术;Wiltse入路组31例,行腰椎后正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TLIF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肌酸激酶、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植骨融合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等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6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8.6个月,改良TLIF组与Wiltse组在术中出血量(462.32±52.28)mlvs.(266.82±56.42)ml、术后引流量(301.92±68.22)mlvs.(140.52±58.65)ml、术后卧床时间(5.8±1.2)天vs.(3.1±0.9)天、住院天数(9.8±1.4)天vs.(6.2±1.2)天方面比较,Wiltse入路组均优于改良TI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融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864.26±61.43)IU/Lvs.(408.32±70.35)IU/L、术后3天(521.82±50.22)IU/Lvs.(328.53±60.84)I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腿痛VAS、JOA、ODI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1周(3.63±0.43)分vs.(1.94±0.53)分、术后6个月(1.14±0.37)分vs.(0.67±0.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Wiltse入路组术后改善优于改良TILF组;两组术后6个月JO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矫形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 简介: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手段。手术切除程度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已得到公认。然而,在侧区的胶质瘤,由于血管与肿瘤密切相连,侧血管往往贯穿于肿瘤中,所以,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时多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因而此部位胶质瘤病人的预后大多较差。近年来,我们对侧区的胶质瘤如何最大限度的切除进行了探讨,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共享。1.侧血管解剖学:侧血管主要由大脑中动脉及大脑中静脉组成。大脑中动脉进入外侧沟内,分出若干皮层支并随此沟向后外方,供应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额中、额下回、中央前、中央后回的大部、顶叶下部、颞上回及枕叶一分。大脑

  • 标签: 脑胶质瘤 侧裂区 手术切除 大脑中动脉 肿瘤 外侧裂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治疗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研究探讨外侧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满意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术前MRI表现,将56例外侧区星形细胞瘤分为4种类型。Ⅰ型:额叶为主型,16例;Ⅱ型:颞叶为主型,13例;Ⅲ型:额-颞跨侧型,21例;Ⅳ型:额-颞-岛叶型,6例。依肿瘤特征选择手术进路:Ⅰ型经额前外侧脑沟进路:Ⅱ型经颞前外侧脑沟进路;Ⅲ型和Ⅳ型经外侧池进路。在保全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显微手术尽可能全切除或多切除肿瘤。术后根据肿瘤级别和特征辅以个体化放疗和,或化疗,平均随访38个月,依据术后MRI和KPS评价治疗结果。结果:肿瘤于镜下全切除39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6例遗留永久性轻度神经功能障碍:9例因肿瘤局部复发而行二次手术。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WHOⅡ级星形细胞瘤。手术前后KP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外侧区星形细胞瘤,依据MRI表现,选择个体化的手术进路,应用显微技术,在保全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除或多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减轻肿瘤负荷,术后辅以个体化放疗和,或化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外侧裂 星形细胞瘤 个体化 治疗
  • 简介: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就诊时大多数病人己处疾病的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到20%。因此,非手术疗法目前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体伽玛刀作为一种最新的高科技治疗技术,用于治疗肝癌的有效率可达90%。我院自2003年4月至今用体伽玛刀治疗肝癌病人64例,疗效较满意,有关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 标签: 治疗 原发性肝癌 体部伽玛刀 病人 护理工作 常见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Dynesys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节段32例,两节段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Dynesys螺钉后行病变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PCU管,将PET绳索穿入PCU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ODI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X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P<0.05);VAS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P<0.05);VAS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节段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

  • 标签: 临床疗效 变性疾病 治疗腰椎
  •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探讨腰段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和腰椎休门病(lumbarScheuermann’sdisease,LSD)及休门样改变的内在联系以及LSD在LD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5例LDH(T12/L1-L5/S1)患者(共计450个运动节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的143个节段作为研究组(LDH组),无腰椎间盘突出的307个节段作为对照组(N组)。通过复习其CT、MRI和X线片,对比两组合并各种影像学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及LSD的比例,进一步在LDH组内分别对比存在各种休门样改变的节段和无休门样改变节段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比例。结果LDH组出现各种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均高于N组,分别为Schmorl结节23.8%(34/143)和5.5%(17/307;χ2=32.29,P〈0.001),终板不规则55.9%(80/143)和4.2%(13/307;χ2=159.10,P〈0.001),椎体后缘离断27.3%(39/143)和0.3%(1/307;χ2=87.47,P〈0.001),椎体楔形变7.0%(10/143)和0.7%(2/307;χ2=12.77,P〈0.001)。LDH组34.26%(49/143)的节段符合腰椎休门病诊断,而N组仅为0.98%(3/307;χ2=105.78,P〈0.001)。存在Schmorl结节(66.7%,34/51;χ2=82.61,P〈0.001)、终板不规则(86.0%,80/93;χ2=191.51,P〈0.001)、椎体后缘离断(97.5%,39/40;χ2=152.47,P〈0.001)、椎体楔形变(83.3%,10/12;χ2=41.05,P〈0.001)的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比例均高于无休门样改变的节段(12.2%,39/320)。结论LDH与LSD关系密切,LSD可能参与LDH的发病。Schmorl结节、终板不规则、椎体楔形变以及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有关。

  • 标签: SCHEUERMANN病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摄影术
  • 简介:肝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是源于左右肝管或左右肝管汇合处的胆管腺癌,迄今仍被认为是难以治疗或者治愈的。肝门胆管癌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容易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临近肝组织,向胆管腔内生长形成梗阻性黄疸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对患者的肝脏及全身其他器官造成损害。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治疗,肝移植治疗,内镜下或经皮支架置入术,光动力疗法,导管内射频消融技术的应用,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外照射放疗加系统性化疗。迄今为止,外科手术治疗是唯一能治愈肝门胆管癌的方式,患者接受该治疗方案的前提是身体一般情况可耐受手术,或经精心调理达到可耐受手术的条件。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案可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的选择。作者就肝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外科治疗 影像检查 术前准备 介入 射频消融术
  • 简介:肝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的胆管黏膜上皮癌,亦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是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1]。根治性手术切除(R_0切除)是可能治愈肝门胆管癌的唯一选择。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高位胆管癌 HILAR 左右肝管 肝总管 黏膜上皮
  • 简介:肝门胆管癌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但由于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低.在过去的40年当中,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肿瘤分期、手术切除率、手术死亡率以及长期生存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肝门胆管癌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要进一提高疗效仍需不懈的努力.以下结合有关文献,就肝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一小结.

  • 标签: 治疗进展 肝门 胆管癌治疗
  • 简介:目的对肝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方式、病理分型、临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影响肝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共收治的75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75例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30例(40%),姑息性治疗45例(60%).根治性切除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2%、39.8%,中位生存期25个月;姑息性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肿瘤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41.2%,显著优于低分化肿瘤患者的42.7%、17.5%(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根治性切除、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是肝门胆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是肝门胆管癌治疗的首选,肿瘤分化程度高、TNM分期低的患者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外科治疗 生存分析 预后因素
  • 简介:神经鞘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常表现为神经根痛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好发于髓外硬膜下,且以颈段多见。它起源于脊神经根,大多不超过两个节段,部分椎管内神经鞘瘤经椎间孔向椎前或椎旁生长成巨大哑铃形,有的甚至可长入胸腹腔,包裹血管,压迫骨质,侵蚀椎体及附件。给手术增加很大难度。我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疾病病房近期收治1例罕见的严重侵蚀椎体及附件的巨大型神经鞘瘤,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椎管内肿瘤 神经鞘瘤 巨大型 侵袭性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本文探讨及评价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直视下微创减压手术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35~67岁,平均45岁.根据MRI影像学结果L3~4节段12例,L4~5节段29例,L5~S1节段22例,多节段1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的MSU分型分析,2-B型21例(37.5%),2-AB型20例(35.71%),2-C型8例(14.29%),其他类型:7例(12.5%).术后随访10-16个月,平均12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对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0±10min;术中出血量15~80ml,平均35±5ml,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术后不同评价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突出 微创减压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4个椎间隙,均行MED下髓核摘除术,其中男46例,女2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5.8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Mac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60个月,平均49.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腰腿痛VAS评分(6.93±0.86)分,术后3个月(1.56±0.83)分,术后1年(1.36±0.74)分,末次随访(1.26±0.74)分,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期随访疗效:MacNab标准,优55例、良11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90.4%。术后复发3例,1例保守治疗,2例再次手术,复发率为4.1%。1例术前有足下垂、术后恢复不满意。结论MED下髓核摘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有效方法,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目的量化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手术部位多肌的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住院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4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行MIS-TLIF治疗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行TLIF治疗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和腰椎MRI检查,通过MRI计算手术部位多肌净横截面积(leanmutifiduscrosssectionalarea,LMCSA)。结果术前VAS评分:MIS-TLIF组(7.41±1.30)分,TLIF组(7.40±0.9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术前LMCSA:MIS-TLIF组(698.85±116.09)mm^2,TLIF组(724.58±150.41)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手术时间:MIS-TLIF组(139.95±13.00)min,TLIF组(144.40±12.6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术中出血量:MIS-TLIF组(111.95±6.31)ml,TLIF组(252.85±13.47)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引流量:MIS-TLIF组(56.05±5.54)ml,TLIF组(100.75±7.50)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卧床时间:MIS-TLIF组(7.50±0.51)天,TLIF组(12.70±0.66)天,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周VAS评分:MIS-TLIF组(2.14±0.64)分,TLIF组(2.35±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术后1周LMCSA:MIS-TLIF组(596.47±103.22)mm^2、TLIF组(523.16±70.64)mm^2,MIS-TLIF组大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及LMCSA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CSA变化率:MIS-TLIF组(-14.65±4.94)%、TLIF组(-26.59±6.84)%,MIS-TLIF组小

  • 标签: 腰椎 磁共振成像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回盲是胃肠道相对短的一段,但回盲既可受所有胃肠系统疾病侵犯,也可被该区域特有的疾病累及。这些疾病包括良恶性肿瘤,炎性病变和其它疾病。回盲各种组成部分是如此紧邻,以至上述疾病常累及一个以上解剖结构,因此诊断困难。对各种征象以及伴发表现的评价有助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多排螺旋CT被认为是评价回盲疾病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因此,熟悉回盲疾病谱的多排螺旋CT的表现,有助于诊断正确和治疗恰当。

  • 标签: CT诊断 回盲部疾病 肿瘤 炎性病变
  • 简介:目的评价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39例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A组,19例)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B组,20例)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并动态观察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A组随访时间18~32个月,平均22个月;B组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改善。A组末次随访时VAS为1.16±0.50,ODI为(3.72±3.63)%,较术前VAS5.52±1.58及ODI(50.83±20.28)%有明显降低(P<0.001);B组末次随访时VAS为2.13±0.69,ODI为(18.61±4.07)%,较术前VAS6.50±1.21及ODI(60.56±9.92)%有明显降低(P<0.001)。A组术后手术节段ROM减小,但末次随访时已恢复至术前近60%,B组术后手术节段将为0°。两组相邻节段及腰椎总活动度维持在术前水平。A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约10%,但术后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两组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物断裂等情况。结论与融合相比,K-Rod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对相邻节段退变无明显影响,短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脊柱疾病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的微创治疗始于腰椎间盘的经皮穿刺技术[1],内窥镜被引入脊柱手术后出现了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