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有何变化,系统性研究垂体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目前未见报道。本文分析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探讨手术对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垂体腺瘤患者,采集入院第2天(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血液样品,进行细胞流式仪定量分析,检测外周血CD3+、CD4+、CD8+、CD19+、CD16+56、CD4+/CD8+比值,以及外周血IgA、IgG、IgM、IgE和补体C3、C4含量水平。结果:手术前,垂体腺瘤患者,其外周血CD4+、CD16+56、CD4+/CD8+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其外周血CD4+、CD16+56、CD4+/CD8+比值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血CD3+、CD8+、CD1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腺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和补体C3、C4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而体液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垂体腺瘤患者的细胞免疫严重受损,手术治疗可以改善垂体腺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 标签: 垂体腺瘤 侵袭性 免疫功能
  • 作者: 田媛媛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2-06-08
  • 出处:《当代介入医学》2021年 第6期
  • 机构: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检测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抽取医院收治的79例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分析,经患者同意后在手术前、手术后进行内分泌激素检测,对比患者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结果:患者术后12月、术后6月、术后3月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但术后3、6、12月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低于术后7d、术后1d、手术前(P<0.05)。79例患者中术后一年内有5例患者疾病复发,其余74例患者疾病未复发。疾病复发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高于疾病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在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实施内分泌激素检测,可明确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可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患者或发现疾病复发征兆,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疾病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切除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老年组(n=40)与非老年组(n=40)食管癌切除手术患者,通过QLQ-C30和QLQ-OES18量表对手术前后行生存质量调查。结果术后25天,老年组QLQ-C30各项生存质量指标与治疗前基线状态相比基本恢复,与非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老年组QLQ-OES18中进食、梗阻、食欲减退、咳嗽等指标较非老年组显著降低,吞咽困难显著升高,于治疗40天,两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食管癌手术前后生存质量通用量表QLQ-C30评分的变化与非老年组患者相近,而食管癌专用量表QLQ-OES18中部分指标的恢复较非老年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 生活质量 老年
  • 简介:神经肽Y(NelzropeptideY,NPY)、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和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三种生物活性多肽物质,作为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在机体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脑部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有关血浆NPY、NT、ET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文献报告涉及很少。为此,我们观察了28例手术前后脑瘤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ET NPY 手术前后 脑瘤 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oropenpediclescrewfixation)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为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并收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比较性研究。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Pubmed(1966年至2016年3月)、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3期)、Embase(1966年至2016年3月)。人工检索期刊(1990年至2016年3月)Th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Spine、EuropeanSpineJournal。2名脊柱外科专业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ail,RCT),共计318例,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58例,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0例。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相比,手术时间短[WMD=-0.67,95%CI(-1.20,-0.14),P=0.01],出血量少[WMD=-2.83,95%CI(-4.15,-1.51),P〈0.0001],术后总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小[WMD=-2.79,95%CI(-3.80,-1.77),P〈0.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小[WMD=-2.33,95%CI(-3.08,-1.58),P〈0.00001],住院时间短[WMD=-1.79,95%CI(-2.48,-1.11),P〈0.00001],而两者术后1周内VAS评分[WMD=-4.02,95%CI(-8.98,0.94),P=0.11]、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WMD=-0.72,95%CI(-2.32,0.89),P=0.38]、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矫正度丢失[WMD=-0.05,95%CI(-0.40,0.31),P=0.8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RR=0.57,95%CI(0.19,1.67),P=0.30]、椎弓根螺钉位置异常发生率[RR=0.69,95%CI(0.20,2.37),P=0.55]、术后感染发生率[RR=0.34,95%CI(0.04,3.18),P=0.3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E—选择素(又称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主要由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并释放入血。它不但在白细胞定居及炎症反应中起主要作用,而且在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定向到达靶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启动,决定器官的特异性转移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探讨肺癌时E—选择素表达及其与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本文对肺癌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肺癌 血浆 E-选择素 手术 内皮细胞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检测胃癌患者,体检时检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胃癌患者的血浆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结果术前胃癌组患者血浆miRNA-10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miRNA-2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胃癌患者血浆miRNA-101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血浆miRNA-21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胃癌患者术前血浆miRNA-101、miRNA-2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浆miRNA-101、miRNA-21可作为胃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胃癌诊断、手术疗效评估的新手段。

  • 标签: 胃癌 根治性手术 miRNA-101 MIRNA-21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糖类抗原(CA153)、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3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CA153、HCY和VEGF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5名行体检的健康者进行比较.同时对三者联检与单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前的血清CA153、HCY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至正常.术后2年内复发的5例血清CA153、HCY和VEGF水平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CA153、HCY、VEGF三者联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5%和92.4%,好于单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血清CA153、HCY和VEGF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监测指标,且三者联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

  • 标签: 乳腺癌 糖类抗原CA153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总结3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优化手术前后护理方法的效果。通过安排专人实施一对一护理,采用优化手术前后护理方法,能明显缩短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后血压波动时间,有效维持血压平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 标签: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ABCG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5例健康成人血清中ABCG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ABCG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组(P〈0.05),其术后血清ABCG2的水平亦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与健康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血清ABCG2的水平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而术后血清ABCG2水平与肺癌临床分期有关。结论ABCG2有望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 标签: ABCG2 非小细胞肺癌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加Luque氏棒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7年至1994年因脊柱不稳所致严重腰背痛32例转移性肿瘤手术病人进行临床追访观察,比较术后效果和存活时间。结果:本组平均存活8.7月,30例病人的病变脊椎得到稳定,术后91病人疼痛缓解,24例麻痹瘫痪者中58%得到至少FralIkell鳜以上功能恢复。结论:本手术方法安全并可有效维持中晚期病人近期脊柱稳定.提高病人存活期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后路减压 脊柱转移癌 病人 固定治疗 术后 脊椎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epiduralspinalcordcompression,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胸椎MESCC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Tokuhashi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Frankel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内死亡,55例(76%)术后2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COG评分〈2分、Tokuhashi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MESCC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okuhashi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MESCC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评分能很好地反映M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骨肿瘤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预后
  • 简介:目的应用后路Coflex动态稳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28例连续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有限减压、椎板间Coflex动态稳定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38~72岁,平均54.8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有下腰痛以及下肢神经症状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并经过X线平片以及动力片、CT和MRI检查确认病变节段和诊断.本组患者接受单节段手术27例,双节段手术1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有限开窗减压、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术.手术前后对患者的VAS视觉疼痛评分和改良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进行评价,通过动力平片评价手术节段腰椎活动情况.随访时调查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8min,出血量180~310ml,平均210ml.无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d佩戴软腰围下地活动,术后7d出院.术后1、3、6、12、24和36个月门诊随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评价.本组发生并发症3例(9.3%).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5.2个月.平均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1到术后的2.8,最后随访为2.6;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54.3到术后的21.8,最后随访为23.2.上述评价指标手术前后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别.随访中手术节段屈伸活动良好,活动度2°~6°,平均3.6°.未发现假体移位脱出现象.随访时本组患者对本次手术治疗满意度为89.3%(25/28).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Coflex动态稳定术,可以通过微小创伤手术,直接彻底解除神经压迫,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同时良好保留了手术节段腰椎的运动功能,随访结果表明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板间 动态稳定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 布氏杆菌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5~62岁,平均45.5岁.骨折部位包括:T116例,T1227例,L133例,L26例.其中T12、L1两节段60例,占83.3%.均为单节段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36例,A2型10例,A3型21例,B1型5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B级3例,C级8例,D级13例,E级48例.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IV°:椎管阻塞I°(〈1/4阻塞)13例,II°(1/4~1/2阻塞)45例,III°(1/2~3/4阻塞)10例,IV°(〉3/4阻塞)4例.采用经骨折椎钉直接复位的5步操作法进行复位.术后评估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块复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3.6周.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3.55°±7.80°恢复到术后的9.66°±5.81°;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3.39%±9.80%提高到术后的82.36%±7.54%;骨折椎管面积比由术前44.6%±8%提高到术后的92.1%±6%.24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病例19例恢复正常,占79.2%.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平均(1.9±0.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平均(18.5±1.8).结论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5步操作法可提高复位质量,后期骨折稳定性维持满意.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检测肺腺癌病人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60例肺腺癌病人化疗前后血清sFas水平并同时检测30例正常人血清sFas水平作对比分析。结果肺腺癌病人血清sFa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sFas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与肺腺癌病人性别、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无关,Ⅳ期肺腺癌血清sFas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和Ⅱ期(P〈0.01),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0.01),化疗后有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人血清sFas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结论血清sFas与肺腺癌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关系,检测血清sFas有可能成为肺腺癌辅助诊断、病情发展及化疗疗效观察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 标签: 可溶性FAS 肺腺癌 化学疗法
  • 简介:目的分析内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atlantoaxialdislocation,IAAD)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39例在我院接受内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5-65岁,平均(36.7±14.9)岁。合并寰枕融合8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原发性颅底凹陷症21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行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评分,测量寰齿前间距(anterioratlanto-odontoidinterval,AADI)和颈髓延髓角(cervicomedullaryangle,CMA),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0-79个月,平均(69.7±7.3)个月,颈痛VAS、JOA评分在术后3个月时和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和术后3个月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I、CMA值术后3个月和术前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的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1.6±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6.2±2.3)分,无内固定失败、假关节等并发症发生,CT证实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内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治疗IAAD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并长期维持寰枢关节正常解剖结构。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颈椎 寰枢关节 脱位
  • 简介: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第三代化疗药含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66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初治ⅢB~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联合组35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第三代含铂方案治疗;单化组31例,接受第三代含铂方案化疗。并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联合组有效率(CR+PR)为45.7%,临床受益率(CR+PR+SD)为77.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14d;单化组有效率38.7%,临床受益率58.1%,中位TTP为89d,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受益率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但联合组略高于单纯化疗组;两组治疗2周期后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下降(P=0.000),两组PR、SD的病人治疗后VEGF浓度均下降明显,而PD的病人治疗前后VEGF浓度无明显变化。经沙利度胺干预后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下降与单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沙利度胺与第三代化疗药含铂方案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受益率,但未观察到沙利度胺干预能使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下降。

  • 标签: 沙利度胺 晚期NSCLC VEGF
  • 简介: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CD105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3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后2~3个月、随访中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及2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中CD105的水平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初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清CD10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放疗前比较放疗后血清CD105水平明显降低(P〈0.01);临床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清CD10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清CD105水平在T、N及临床各分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随访中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其治疗前、后血清CD105水平均较未出现复发转移患者低(P〈0.01和P〈0.05),放疗前CD105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N分期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且N2~3的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性是N。患者的8.975倍。结论血清CD105水平可以作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新指标,血清应当是检测循环中CD105更有用的标本。

  • 标签: 鼻咽癌 可溶性CD10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在I期原发性肝癌外科切除术前后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12月可随访到的准备按I期肝癌行手术切除的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均行TACE者17例,仅术后行TACE者29例,所有TACE中均行超选择动脉造影(DSA)及碘油CT检查。结果术前术后均行TACE者发现4例多发病灶,仅术后行TACE者发现8例新病灶。46例重新进行TNM分期,I期34例,Ⅱ期8例,ⅢA期4例。结论TACE包含的DSA及碘油CT检查弥补了常规检查的不足,更有利于发现肝内的微小病灶从而能重新行TNM分期,为外科手术,特别是根治性手术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也为术中残留的病灶提供了补救治疗的机会。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 超选择动脉造影 碘油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