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化学剂诱导、全过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建立,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60只20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实验组采用肼(DMH)颈项部皮下注射(30mg/kg)诱导,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连续18周.于第26周及32周分别处死大鼠.观察其结直肠肿瘤形成及肝脏转移的情况.结果诱癌24、28、32周,实验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诱癌26周,大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33.3%(4/12).诱癌32周大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53.8%(14/26),肝转移发生率为19.2%(5/26).对照组结直肠均未见异常.结论肼可成功诱导高龄SD大鼠结直肠癌并肝转移.

  • 标签: SD大鼠 二甲基肼 结直肠癌肝转移
  • 简介: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脑肿瘤细胞中某些基因的高甲基化可以用来标记肿瘤预后,甲基化后的沉默产物可作为化疗反应的生物标记分子,而对DNA甲基化抑制剂的研究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总之,在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DNA甲基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肿瘤甲基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脑肿瘤 DNA甲基化抑制剂 表观遗传学 肿瘤预后 高甲基化 肿瘤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p73基因异常甲基化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s,NHL)中的分布,去甲基化p73基因的再表达。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polymerasechainreaction,MSP)方法检测2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p73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使用反转录PCR(Reversetranso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CdR药物作用前后P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p73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为27.3%(6/22),高度恶性比低度恶性更易发生甲基化,其发生率分别为42.8%和0%,5-杂氮-2’.脱氧胞嘧啶(5-aza-2’-deoxycytidine,CdR)在4.0~8.0μmol/L时可诱导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p73去甲基化。结论p73基因甲基化可能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原因之一,去甲基化治疗是可行的。

  • 标签: P73基因 甲基化 去甲基化 MSP RT-PCR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和放射疗法,2005年批准使用替莫唑胺,化学疗法的效果才得以确定。本文比较中国香港原发性GBM患者接受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的生存时间,探讨GBM肿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甲基化状态在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35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并接受过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的中国香港GBM患者的资料,从石蜡包埋的GBM肿瘤组织中分离出基因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MSP)检测基因MGMT甲基化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比较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和MGMT甲基化或非甲基化状态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4岁。35例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4.7个月(3.1-6.2个月)和11.7个月(6.5-16.6个月),其中18例仅接受单纯放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4.2个月(3.4-5.0个月)和5.8个月(2.0-9.6个月),17例接受同期放化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6.0个月(2.0-10个月)和13.2个月(8.1-18.3个月),P值〉0.05。15例(43%)肿瘤组织中存在MGMT甲基化,MGMT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患者的中位OS分别是16.9个月(12.7-21.1个月)和10个月(5.8-14.1个月),P值〉0.05。结论: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单纯放疗比较,接受了同期放化治疗的GBM患者显示出了更长的总体生存趋势,MGMT甲基化可能是GBM的明显预后较好的因素。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分子标志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 替莫唑胺
  • 简介:抑癌基因PTEN在肿瘤中的缺失、突变是导致该基因在肿瘤中失活的重要原因,并且由于甲基化导致的尸孢Ⅳ基因沉默,同样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PTEN基因甲基化在肿瘤中的表达,将会对研究肿瘤的致癌机制、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基因治疗奠定一定基础。

  • 标签: PTEN 甲基化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双胍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双胍不同浓度(0、1、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24、48及72h,用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设双胍不同浓度(0、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72h,用Western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P-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P-ACC蛋白表达,Real-timePCR检测ACC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双胍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不同浓度双胍处理HepG2细胞72h后,P-AMPK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调,P-ACC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升;与空白对照组(0mmol/L)中P-AMPK、P-ACC表达比较,10、15mmol/L组中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CmRNA表达随双胍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10、15mmol/L组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初步实验研究发现,双胍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从蛋白磷酸化水平和基因水平抑制ACC的活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激活AMPK和抑制ACC有关。

  • 标签: 二甲双胍 肝癌细胞株HEPG2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表遗传学修饰的DNA甲基化与基因转录有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与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今年来逐渐发展的RNA干扰技术可以在细胞内抑制特定基因表达,它由双链RNA介导产生,可以降解与之同源的RNA序列,具有高度的特异性。RNA干扰技术在基因甲基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肿瘤的生物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RNA干扰 甲基化 表遗传学
  • 简介:端粒酶表达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其组分之一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激活是端粒酶表达的限速步骤,决定着端粒酶活性的高低。hTERT的激活表达又受多种因素调控,特别是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本文对近年来hTER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状态、位点、作用及临床意义等研究作一概述。

  • 标签: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启动子 甲基化
  • 简介:DNA甲基化是抑癌基因失活的第三种机制,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一些抑癌基因甲基化与CIN的相关性。提出这些抑癌基因甲基化在CIN诊断、治疗以及预测病情发展方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 标签: CIN 甲基化 RARβ ESR1 CDH1 NKX6-1
  • 简介:肿瘤的发生系多基因异常累计的过程,其中抑癌基因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与肿瘤的预后及化疗疗效关系密切,本文就抑癌基因的甲基化与肿瘤的预后及化疗疗效做一综述,可为肿瘤的预后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肿瘤 抑癌基因 甲基化 化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七氟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预处理组(S组)三组.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七氟预处理组(S组)在阻断入肝血流前吸入2%七氟30min.分别测定各组肝缺血60min再灌注2、4、8h后血清AST、ALT活性和肝组织SOD、MDA、MPO活性.结果与N组相比.IR组和S组血清AST、ALT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MPO活性升高(P<0.01).S组与IR组相比,S组血清AST、ALT水平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MPO活性降低(P<0.05).结论2%七氟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与氧自由基清除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有关.

  • 标签: 七氟醚 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10年4月上皮性卵巢癌标本64例,卵巢良性肿瘤标本2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ERβ基因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同时采集每例患者术前血清进行雌激素(E2)检测。结果绝经后卵巢癌组E2水平为(82.34±3.87)pmol/L,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的(53.25±8.38)pmol/L和正常卵巢组的(31.65±4.43)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3组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和盆腹腔转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46.88%(30/64)和36.67%(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Rβ基因甲基化。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分期、病理类型和组织分级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卵巢癌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风险是正常卵巢的7.82倍(95%可信区间:1.129~22.496);晚期卵巢癌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风险是早期卵巢癌的15.68倍(95%可信区间:1.067~35.085)。结论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高雌激素可能会诱发基因改变,检测甲基化状态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有辅助作用。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雌激素受体 甲基化
  • 简介: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清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循环DNARUNX3基因甲基化对早期诊断结肠癌及其预后分析的价值。方法采集8例健康志愿者、12例结肠良性病变和52例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清,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8例健康志愿者中检出率为0,12例结肠良性病变患者中有2例(16.7%)为不完全甲基化,52例结肠癌患者血清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29例,检出率为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结论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高频甲基化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清中检出率较高,对结肠癌早期诊断与预后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结肠癌 RUNX3甲基化 循环DNA
  • 简介:背景与目的: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阳性胶质瘤易对甲基化类药物耐药。本研究应用奥沙利铂(oxaliplatin)甘露醇与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联合方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观察其对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治48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WHOⅢ级24例,WHOⅣ级24例)。基于肿瘤组织MGMT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选择化疗方案。MGMT阳性(+或++)者接受VM-26与oxaliplatin甘露醇联合方案化疗。方案为VM-26,80-100mg/(m2.d),d1~3,4周重复一次;oxaliplatin甘露醇,130mg/(m2.d),d1,4周重复一次。按RECIST(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urs,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48例患者资料完整,均可行近期疗效评价。上述病例共行160周期化疗。化疗周期数为2至8(中位周期数为3.3)。依据意向性治疗原则(intention-to-treatprinciple,ITT),无明确可评价病灶9例(18.8%),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3例(6.3%),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1例(23.0%),稳定(stabledisease,SD)12例(25%),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13例(27.1%)。客观有效率(CR+PR)为47.9%(95%CI,37%~80%),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2.9%(95%CI,50%~90%)。最常见的严重毒性反应是Ⅲ度或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10.6%(17/160)。最常见的轻至中度毒性反应依次为脱发(68.8%)、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8.8%)、疲乏(48%)、便秘(41.2%)以及恶心、抑郁与呕吐(均为32%)。结论:基于肿瘤组织MGMT检测结果,VM-26与oxaliplatin甘露醇联合方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是安全的,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总反应率、疾病控制率。

  • 标签: 胶质瘤 高级别 化疗 替尼泊苷 奥沙利铂甘露醇
  • 简介: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结直肠黏膜上皮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常见恶性肿瘤第3位,预后差,病死率较高。早期CRC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CRC则降为5%。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CRC的关键,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1-3])。理想的CRC筛查方法应具备精确、方便、无创、便宜、快速等特点。

  • 标签: 结直肠癌 甲基化检测 临床应用 外周血 DNA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血浆中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探讨MGMT基因甲基化与含烷化剂方案治疗DLBCL疗效的关系。方法利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HOP方案治疗前后DLBCL患者外周血血浆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30例DLBCL患者血浆MGMT基因甲基化率为63.3%(19/30),血浆MGMT基因甲基化者化疗有效率为100.O%(19/19),非甲基化者化疗有效率为72.7%(8/11),两组化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血浆MGMT基因甲基化者化疗后耐药发生率为10.5%(2/19),非甲基化者耐药发生率为54.5%(6/11),两组化疗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外周血血浆中MGMT基因甲基化可能是预示DLBCL使用含烷化剂方案化疗疗效和耐药的指标。

  • 标签: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GMT基因 DNA甲基化 化学疗法
  • 简介: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化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化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化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化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化,14个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最终筛选出与甲基化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化和3种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修饰改变。

  • 标签: 胃癌 DNA甲基化 顺铂 耐药
  • 简介:目的:比较p16基因甲基化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北方组)和广东揭阳(南方组)之间的异同,探讨p16基因甲基化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的两地食管鳞癌(ES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MSP)分别检测两地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两地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南方组75例标本中,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41.3%(31/75)、13.3%(10/75)和6.67%(5/75);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22/75)和56.7%(17/30);31例p16基因甲基化阳性标本中有2例(6.4%)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而44例p16基因甲基化阴性标本中有20例(45.5%)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北方组65例标本中,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切缘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52.3%(34/65)、16.9%(11/65)和7.69%(5/65);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21/65)和66.7%(20/30);34例p16基因甲基化阳性标本中有4例(11.8%)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而31例p16基因甲基化阴性标本中有17例(54.8%)检测到p16基因的表达。两地组内癌组织p16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甲基化呈负相关(P〈0.01)。两地同类组织比较p16甲基化率和p16蛋白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基因异常甲基化后功能失活可能是南、北两地食管癌癌变过程的重要事件,在我国南北环境气候条件不同的两地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环境因素和p16基因功能之间的生物学关联在食管癌的发生中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 标签: 食管癌 P16基因 DNA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 简介: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故药治远不如食治平稳。将食疗放在药治之上,是中国传统医学治病的主流思想。

  • 标签: 中医 饮食健康 药性 食物
  • 简介:目的探讨MT-3基因甲基化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食管癌切除手术,术后经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110例病例,分别对选取的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转移淋巴结标本蜡块进行常规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提取DNA并扩增DNA样本。应用重亚硫酸钠处理限制性内切图谱分析MT-3甲基化情况,统计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MT-3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的食管组织,并且在中分化和高分化的食管癌组织中MT-3呈现较明显的高表达,而低分化食管癌组织中MT-3的表达不明显。出现MT-3基因甲基化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多于未出现MT-3基因甲基化的患者,并且出现MT-3基因甲基化的患者生存时间和2年生存率均较未出现甲基化的患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3基因的表达程度和甲基化程度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情和预后评估密切相关,有望将其作为病情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 标签: MT-3基因 甲基化 食管鳞状细胞癌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