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小儿因其生长阶段的特殊性,对营养支持的需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处于疾病或创伤应激状态时,可迅速发展为蛋白一热量营养不良。当接受手术患儿处于营养不良或危重状态时,免疫系统和重要脏器功能遭受影响,极易发生感染和营养相关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死亡率。大量实践证明,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于保证细胞的正常代谢、保持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完整、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价值;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营养支持 重症儿童 外科 机体免疫功能 营养不良 相关并发症
  • 简介:申昆玲教授非常高兴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的邀请,与英国Leicester大学感染和免疫系国家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ciliarydyskinesia,PCD)诊断服务中心(简称诊断中心)ChristopherLiamO'Callaghan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徐保平主任医师及郎志奇副主任医师共同就“儿童PCD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北京儿童医院 纤毛运动障碍 原发性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 服务中心
  • 简介:目的分析温州地区慢性咳嗽患儿的常见病因分布,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咳嗽初诊患儿,依据年龄分为-3岁、-6岁和-14岁组,在初诊后2周、1个月和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随访治疗效果得出最终诊断结果。分析各病因的构成比,初诊和最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739例慢性咳嗽患儿,年龄8个月至14岁,其中-3岁组174例(23.5%),-6岁组288例(39.0%),-14岁组277例(37.5%)。咳嗽病程4周至5年。1-4季度分别纳入103例(13.9%)、247例(33.4%)、96例(13.0%)和293例(39.7%)。①739例慢性咳嗽患儿中,单病因680例(92.0%),单病因依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37例(32.1%),咳嗽变异性哮喘219例(29.6%),感染后咳嗽109例(14.8%),变应性咳嗽76例(10.3%),心因性咳嗽25例(3.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9例(1.2%),其他5例(0.7%);双病因45例(6.1%);病因不明14例(1.9%)。②-3岁组最常见病因为感染后咳嗽(58例,33.3%),-6岁组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14例,39.6%),-14岁组为咳嗽变异性哮喘(103例,37.2%),上述3种主要病因的各年龄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变应性咳嗽、心因性咳嗽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所致慢性咳嗽共675例,其中496例初诊和最终诊断相符,初诊准确率为73.5%。结论温州地区儿童慢性咳嗽主要病因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和变应性咳嗽;不同年龄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比有所不同。

  • 标签: 儿童 慢性咳嗽 诊断 病因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儿童复发性肠套叠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5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复发≥3次)的诊治经过。25例患儿均在腹腔镜监视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探查病因,并做进一步治疗。结果25例患儿中,13例为原发性肠套叠复发,行腹腔镜下回肠末端悬吊固定术;继发性肠套叠12例,其中美克尔憩室8例,回肠重复畸形1例,回肠息肉2例,均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行空气灌肠复位+原发病治疗。25例患儿平均随访18个月(10~24个月),无复发,无肠穿孔、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肠套叠可以发现并去除病因,手术创伤小,腹部切口小且隐蔽,有美观优势。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肠套叠 复发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疗经验,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52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如下临床特点:①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②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腹部体查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固定压痛点,腹部体征与腹痛剧烈程度不平行。③皮肤紫癜多于48h内出现,皮肤紫癜出现后可以明确诊断,经激素等综合治疗后,52例患儿1~3d腹痛明显缓解;皮肤紫癜出现前,需及时行内镜及腹部B超等检查,综合分析临床特点,反复评估病情。结论提高对腹型紫癜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查,并结合合理的辅助检查,可以及早诊断本病,从而给予早期治疗。

  • 标签: 腹痛 紫癜 过敏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口疮净"佐治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均静脉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及退热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同时服用自拟中药"口疮净",日1剂,频服,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退热、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39例,有效41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或溃疡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疮净"佐治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口疮净” 治疗应用 利巴韦林 治疗应用 传染病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儿童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对6例Ⅱ-Ⅲ型直肠脱垂患儿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t。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h,平均2.5h。术中元大出血、副损伤,术后无肠瘘、感染、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住院6~8d,平均7d。6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腹泻、便秘及排便不畅,排便控制功能正常,无复发。结论对儿童Ⅱ-Ⅲ型直肠脱垂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手术,可针对性地消除复发因素,创伤小,疗效确切。

  • 标签: 直肠脱垂/外科学 结直肠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儿童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5—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学龄儿童2438例,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褶厚度、血压测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2438名儿童收缩压(SBP)平均水平为94±13mmHg,舒张压(DBP)平均水平为60±9mmHg,低于国内同年龄段汉族平均水平;检出高血压儿童138名,患病率5.66%(138/2438),其中男童患病率4.38%(54/1232),女童患病率6.97%(84/1206),女童患病率高于男童(P〈0.05);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率与BMI、腰围、臀围、皮褶厚度、性别、年龄均呈正相关。结论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儿童血压平均水平较国内儿童低;女童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童;肥胖与哈萨克族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密切相关。

  • 标签: 血压 高血压 体质指数 哈萨克族 儿童
  • 简介:目的对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对儿童麻疹临床发病特点的影响,以及婴儿麻疹和儿童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以帮助麻疹的早期诊断。方法采集2002至20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隔离门诊和住院期间经RT-PCR或ELISA法确诊的麻疹患儿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咽拭子和尿液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片段。根据是否接种麻疹疫苗分为接种麻疹疫苗组和未接种麻疹疫苗组。结果①207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麻疹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23例,女84例。年龄0~15岁,其中〈8月龄(未达到初免年龄)69例(33.3%),~1岁45例(21.7%)。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54例(≤1岁亚组97例,〉1岁亚组57例),接种麻疹疫苗组53例。②接种麻疹疫苗组本市户籍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两组的发病高峰均在4月份。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患儿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5.4%(24/154例),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6.9%(9/5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接种麻疹疫苗组麻疹黏膜斑和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余伴随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岁亚组眼部症状发生率高于≤1岁亚组,余临床表现两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疹发病年龄趋低龄化,同时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麻疹患儿以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儿或漏种麻疹疫苗的流动人口为主,提示加强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和对流动人口易感儿童查漏补种,对降低麻疹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麻疹 临床表现 疫苗接种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微粒浸酒外用膀胱经及督脉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11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作间歇期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给予中药微粒(基本方:三七、当归、川芎、防风、桂枝、白芍、羌活、甘草等)浸酒,外用膀胱经及督脉,加手法推拿15次;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两组均治疗半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88.3%,对照组总有效率2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微粒浸酒外用膀胱经及督脉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药擦拭 药酒 经络 按摩 外治法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分析56例IM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病年龄小于7岁者44例(78.6%);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共50例(89.3%);具有典型临床表现36例(64.3%);其中发热占92.9%,咽峡炎占96.4%。淋巴结肿大占100%,肝脏肿大占42.9%。脾脏肿大占50%;并发症46例(82.1%);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AL)≥10%52例(92.9%);玻片凝集法测定嗜异性抗体阳性45例(80.4%);48例做了EB-VCA-IgM检测,阳性37例(77.1%)。结论临床上疑似IM诊断时,应尽量多次检查外周血常规AL,做好嗜异凝集试验和EB-VCA-IgM检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病 病毒感染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扩张性心肌病伴脂肪酸氧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伴脂肪酸氧化代谢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9例扩张性心肌病伴脂肪酸氧化代谢异常患儿进入分析,男5例,女4例。病程0.5-4.5年,起病年龄11个月至18岁。9例均有乏力表现,4例合并肌肉无力,1例四肢近端肌萎缩,2例有惊厥发作,2例伴生长发育落后。9例均有不同程度肝肿大,8例肝功能异常,7例CK、CK-MB和乳酸脱氢酶增高,6例乳酸增高,2例低血糖,3例高血氨。9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可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高和射血分数下降。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2例。串联质谱检查示游离肉碱明显增高1例,减少5例,正常3例;酯酰肉碱增高7例,减少1例,正常1例。临床诊断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缺乏症1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4例,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3例。9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补充左旋肉碱、维生素及低脂肪、预防饥饿等饮食指导。随访0.5-3年,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表现逐渐改善。结论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合并多系统症状和生化指标异常者,应考虑到脂肪酸代谢异常可能,及早进行代谢病筛查,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脂肪酸 氧化 代谢 心肌病 肉碱 酰基肉碱
  • 简介:目的评价早产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及早期干预的作用。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均为1980年1月至2011年11月。由2名系统评价员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0.13软件,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评价早产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15项研究(16篇文献)评价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心理发育的作用。9篇文献提及随机分配方法,9篇文献提及分配方案隐藏,9篇文献提及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12篇文献提及结果数据的完整性,10篇文献提及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没有文献提及其他偏倚来源。早产儿智商(IQ)明显低于足月儿(SMD=-11.62,95%CI:-13.21--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37,P〈0.001)。对胎龄与IQ的关系进行分层分析,发现胎龄越低,IQ越低,儿童期随访,IQ从胎龄34-36周的112.7逐渐降至胎龄25周的82.1。对早期干预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各组婴儿(早产儿纠正年龄)于生后6、12、18、24、36个月采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SID)测定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表明早期干预组MDI与PDI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均〈0.01。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早产儿智力异常的发生率(OR=0.25,95%CI:0.15-0.41)。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早产儿IQ明显低于足月儿,并随着胎龄的降低而逐渐减低,对早产儿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早产儿智力水平,降低智力异常的发生率。但早产儿干预仍缺少长期的随访研究,需要进一步的评价。

  • 标签: 早产儿 智商 早期干预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CSI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3例诊断为CSID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结果3例患儿年龄1岁4个月至1岁7个月,单纯母乳喂养期间大便正常,断母乳改奶粉喂养、添加米糊、粥后开始腹泻,粪便为黄色稀水样、稀糊样,每天7-10次。入院查体均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3例蔗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0.1(2.0%)、0.1(2.6%)和0.9(19.1%)mmol·L-1,并出现排黄色稀水样粪便;葡萄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1.5(30.6%)、2.3(65.7%)和4.4(107%)mmol·L-1,均未出现腹泻。3例患儿诊断CSID后停用蔗糖和淀粉类食物,1-2d后粪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上疑诊CSID患儿,可根据典型的病史特点(断母乳后出现腹泻),回避蔗糖和淀粉类饮食后腹泻迅速缓解,蔗糖激发试验阳性可作出临床诊断。

  • 标签: 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 儿童 腹泻 蔗糖激发试验 葡萄糖激发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肾小球系膜区IgM沉积在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免疫荧光下肾小球系膜区有无IgM沉积进行分组,将肾小球系膜区IgM沉积≥+且IgM免疫荧光强度≥其他免疫球蛋白荧光强度的患儿作为IgM沉积组,其余患儿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随访等情况。结果125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进入分析,其中IgM沉积组76例,对照组49例。①两组在发病年龄、血总蛋白、血白蛋白、血总胆固醇、肌酐清除率、肾早期损伤指标、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M沉积组24h尿蛋白定量及血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25和0.038)。②IgM沉积组肾小球硬化及小动脉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2和0.039),基底膜增厚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③对激素治疗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④随访2-78个月,两组肾功能不全及ESR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IgM沉积组3/76例男性患儿行重复肾活检。除1例首次肾活检已诊断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外,余2例在第2次肾活检时均由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转化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结论伴系膜区IgM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蛋白尿程度更重,肾脏病理改变亦更突出。对于伴系膜区IgM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应格外关注并密切随访,警惕其进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可能。

  • 标签: IgM沉积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儿童 IGM肾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选择符合ICD-10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的病例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心理治疗,同时口服静灵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每次5mL,每日2次,并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5次,每次22min,2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个月。对照组给予心理治疗,并口服氟哌啶醇0.03~0.05mg/(kg.d),根据控制情况逐渐加量至症状控制,最大剂量6mg/(kg.d),同时口服同等剂量的安坦,3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个月。2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和副反应。在停止治疗3、6、12个月分别进行追踪随访调查,评估复发情况。结果(1)2个月后观察,两组均疗效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在停止治疗3、6、12个月分别进行追踪随访调查,总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共患病的治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灵口服液及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配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满意,且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复发率低,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多发性抽动障碍 治疗 静灵口服液 治疗应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 儿童
  • 简介:目的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哮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国内外对于年幼儿童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安全性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对骨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7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剂量250μg/d,3个月后减量1/3续用3个月,再减为125μg/d续用6个月,治疗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骨龄、身高、体重。结果入选患儿治疗后身高、体重及RUS骨龄增长与正常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BMI)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骨龄与年龄差值分别为-0.2(-0.6,0.8)岁、-0.5(-1.0、0.6)岁,治疗后明显比治疗前延迟(P〈0.05)。结论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年对c骨龄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对RUS骨龄、身高、体重及BMI无明显影响;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应监测生长发育状况。

  • 标签: 吸入糖皮质激素 骨龄 身高 体重 体重指数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