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自1984年Rokkanen等将可吸收内固定物用于治疗踝关节骨折以来,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可吸收材料从生物相容性、排斥反应、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各方面弥补了金属材料的不足,由可吸收材料制成的内固定器随着置入时间的延长,逐渐被降解吸收,强度不断降低,使应力逐渐转移到骨骼上,

  • 标签: 骨代用品 生物降解 综述文献
  • 简介:人体骨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吸收旧骨和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形成新骨的动态平衡的过程。Runx2(corebindingfactoralphal1,核心结合因子a1)是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促进骨形成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调控成骨细胞特异性细胞外基质蛋白基因的表达和成骨细胞周期参与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本文就Runx2在骨代谢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RUNX2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代谢
  • 简介:维生素D是前激素(prohormone),它的发现及其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为治愈佝偻病和成人软骨症开辟了有效途径。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参与调节人体内钙、磷代谢及骨的形成,并有抑制细胞生长、调节免疫作用的功能,尤其对骨质疏松症、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有防治的功效。正因如此,人们对维生素D的健康效能有着广泛的期待,可是摄入维生素D的同时又担心因过量而引起毒副作用。本文从维生素D的代谢和调控两方面来讨论维生素D激素系统的作用及自我保护功能。

  • 标签: 维生素D 代谢 功能 毒副作用 调控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骨代谢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到广州市天河社区卫生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10例,所有患者均以钙尔奇D(600mg/日)作为基础药,将试验组(补肾活血中药+钙尔奇D)55例与对照组(钙尔奇D)55例进行比较研究。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服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前后血清OPN浓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血清25(OH)D、PINP和β-CTX的浓度。结果(1)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有一定程度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腰椎、左侧股骨颈的BMD: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腰椎、左侧股骨颈的BMD治疗后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3)血清OPN、25(OH)D、PINP和β-CTX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OPN、PINP和β-CTX浓度治疗后明显下降(均为P〈0.05),25(OH)D浓度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过程中,两组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可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症状,安全有效。它提高腰椎和股骨颈BMD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OPN、PINP和β-CTX浓度,提高25(OH)D水平实现的。

  • 标签: 中医中药 补肾活血中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因子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Notch信号上调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hBMSCs)对破骨细胞增殖调控的机制,探讨Notch信号在成骨-破骨偶联中的作用。方法用装载Notch信号胞内域NICD1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转染hBMSCs,收集其分泌的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Medium,CM)。培养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模拟共培养环境。定量RT-PCR和ELISA测定转染前后hBMSCs表达和分泌的M-CSF的情况。cck-8和单板克隆试验测定RAW264.7的增殖情况。结果转染慢病毒后,hBMSCs表达和分泌的M-CSF均有所上调(分别为P<0.01和P<0.05);CCK-8和单板克隆试验的结果显示hBMSCs分泌的CM使RAW264.7的细胞数量增加(均为P<0.01)。结论Notch信号上调的hBMSCs可以通过影响M-CSF的表达和分泌,作用于破骨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

  • 标签: NOTCH信号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龟甲胶、鹿角胶含药血清对豚鼠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及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KK)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龟甲胶、鹿角胶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3月龄豚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建立体外培养系,将龟甲胶组、鹿角胶组、盐酸氨基葡萄糖组、对照组4组含药血清分别对其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含药血清干预后软骨细胞增殖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含药血清干预对软骨细胞MKK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5%含药血清干预72h后,软骨细胞的MTT的检测结果为龟甲胶组(0.315±0.048)、鹿角胶组(0.236±0.029)、盐酸氨基葡萄糖组(0.190±0.022)、对照组(0.146±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MKK表达量结果为龟甲胶(3.287±0.675)、鹿角胶(2.147±0.204)、盐酸氨基葡萄糖组(1.137±0.123)及对照组(0.627±0.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龟甲胶、鹿角胶对软骨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强于盐酸氨基葡萄糖,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能有效上调关节软骨细胞MKK的基因表达有关。

  • 标签: 中医中药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龟甲胶 鹿角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
  • 简介:目的研究靶向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microRNAs。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CLCF1基因3'非编码区(3'Nonencodingarea,3'UTR)作用的miRNAs;将人工合成的野生型和突变型CLCF1基因3'UTR区序列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和miRNAs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验证miRNA对CLCF1基因翻译水平的抑制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CLCF1基因3'UTR与hsa-miR-655、hsa-miR-300、hsa-miR-381、hsa-miR-374c、hsa-miR-515等5个miRNAs存在互补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a-miR-655组荧光活性下调至33.0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当使用突变型CLCF1基因3'UTR,荧光活性上调至67.22%,说明hsa-miR-655对CLCF13'UTR的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hsa-miR-374c和hsa-miR-515组荧光活性分别下调27.27%(P=0.000)和27.74%(P=0.006),二者对CLCF13'UTR的基因表达水平有一定抑制作用;hsa-miR-300和hsa-miR-381组与对照组相比,荧光活性分别下调6.35%(P=0.213)和9.89%(P=0.127),二者对CLCF13'UTR的基因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hsa-miR-655通过靶向结合CLCF1mRNA的3'UTR区,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表达。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肾阴虚证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CLCF1基因 微小RNA 3'非编码区
  • 简介:资料和方法主要介绍研究对象、所用材料、所循方法。包括起止时间、病例的详细情况(性别、年龄分布、部位、侧别、分型、受伤机制等)、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有多少种?比例、开放和闭合、评分或评级等)、影像学资料(X线、CT、MRI,分别叙述其主要表现、特点、比例等)、疾病、影像学、功能等国际标准分型、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手术方法(新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麻醉体位、切口与显露、病变处理及术中监测)、术后处理、康复(包括引流、药物应用、离床与负重、特殊治疗)、研究方法、技术(基础)。

  • 标签: 影像学资料 手术方法 年龄分布 受伤机制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 简介:资料和方法主要介绍研究对象、所用材料、所循方法。包括起止时间、病例的详细情况(性别、年龄分布、部位、侧别、分型、受伤机制等)、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有多少种?比例、开放和闭合、评分或评级等)、影像学资料(x线、CT、MRI,分别叙述其主要表现、特点、比例等)、疾病、影像学、功能等国际标准分型、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手术方法(新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麻醉体位、切口与显露、病变处理及术中监测)、术后处理、康复(包括引流、药物应用、离床与负重、特殊治疗)、研究方法、技术(基础)。

  • 标签: 影像学资料 手术方法 年龄分布 受伤机制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肌腱缝合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肌腱缝合方法缝合手的屈指肌腱36例,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0~85岁,平均38岁。其中2区肌腱断裂14例14条肌腱断裂,3区7例12条肌腱断裂,4区4例9条肌腱断裂,5区肌腱断裂11例33条,共缝合肌腱68条。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8个月,平均22个月,36例病例共68条肌腱全部修复成功,无肌腱再断裂和肌腱黏连发生,平均每条肌腱缝合时间为14min。结论自行设计的肌腱缝合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好。

  • 标签: 肌腱 缝合 方法
  • 作者: 刘春香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1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9期
  • 机构:三台县建平镇中心卫生院,四川 绵阳 621000
  • 简介: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我们肩膀或颈部的疼痛,但很多人都认为肩颈疼痛不是什么大问题,进而受到疼痛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对于肩颈疼痛,中医是怎么看的呢?如果使用针灸治疗,又会怎么治呢?

  • 标签: 肩颈痛;针灸
  • 作者: 姜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09
  • 出处:《健康世界》2022年第8期
  • 机构:崇州市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1230
  • 简介:大家都知道,人吃五谷杂粮,哪里有不生病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意外事件导致身体骨折,这也是免难的,谁也不想发生这样的意外。骨科临床中,骨折现象也是很普遍,对于骨折较轻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不用多久,你就会满血复活。对于意外,我们谁也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你是幸运儿,那么就要适当的了解下,正确对待骨折后如何治疗,怎么治疗?下面我会给大家介绍骨折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都有哪些,请大家耐心看完,相信我会对你有帮助。

  • 标签: 骨折;中西医结合
  • 简介: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对于长段神经干缺损的修复目前自体神经移植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但自体神经材料来源有限,常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或较广泛神经缺损修复的需要,且增加了手术创伤,造成该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因而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同种异体移植,异体神经来源广、容易获得,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成功,主要取决于如何降低神经移植体的抗原性,从而减轻宿主的排斥反应.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抗免疫排斥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预处理供体神经成为研究的焦点.目前在此领域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 标签: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预处理 神经原位预变性 冷冻法 冷冻干燥法 冻融法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9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平均年龄48岁,近期内均接受过腰椎间盘手术,其中2例使用椎间盘镜手术.全组患者血沉均升高(40~110mm/h),均经MRI检查确诊.6例症状典型,疼痛较重的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症状不典型,疼痛较轻患者予非手术治疗.结果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疗效较好,症状缓解明显,保守治疗病程较长,病情常有反复,但一般预后良好.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经MRI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炎 手术后并发症 脊柱融合术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多见,发病年龄提前.传统手术方法是行后路椎板切开减压椎间盘切除术.但由于这种方式切口大,病程久,疼痛时间长,使许多本应得到及早诊治的患者放弃手术,采取拖延、回避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我科于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引进德国枢法摸*丹历公司生产的MEDTM椎间盘手术系统行椎间盘切除术56例,与传统手术方法的56例进行对照,发现采用该术式患者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后路手术 椎间盘镜 椎间盘切除 手术方法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已经有大量关于后路手术还是前后联合手术的讨论。但对于成人的侧弯,却没有相关的研究。医师通常对于僵硬的侧弯采用前后联合人路治疗。但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回顾研究155例腰椎侧弯手术患者的资料,术前均有退变性或特发性腰椎侧弯,角度为40°~70°。其中80例行后路手术(特发性35例,退变性45例),

  • 标签: 腰椎侧弯 联合手术 后路手术 治疗方法 成人 特发性脊柱侧弯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S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S1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1SEP)的皮层电位P20峰潜伏期的参考值范围;明确S1SEP的P20峰潜伏期与年龄、身高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方法对28例正常成年人分别行双侧的S1SEP测定,记录受试者的年龄、身高及双侧S1SEP的P20峰潜伏期值。计算受试者的P20峰潜伏期的双侧95%可信区间,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试者双侧%峰潜伏期是否存在差异,得出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单侧95%测定值范围。分别将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8例受试者的S1SEP检测均能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受试者P20峰潜伏期的95%可信区间为14.39~23.75ms,受试者双侧的P20峰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95%可信区问为0~1.24ms。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骶后孔利用针电极刺激S1神经根可以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双侧皮层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层潜伏期与身高和年龄均无显著正相关。S1SEP有望用于诊断S1神经根病及其他影响SEP近端传导通路的脊髓病变,由于S1SEP的传导通路较短,对局灶性脱髓鞘的神经病的检测,S1SEP的“稀释效应”更小。同时S1SEP还有望用于伴有周围神经病或截肢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的术中监护。

  • 标签: 骶骨 脊神经根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测量斜坡椎管角在不同骨科患者群的数值范围,分析X线及CT矢状位重建法测量斜坡椎管角的一致性,并探讨斜坡椎管角的测量对枕颈融合术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89例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和37例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测量颈椎中立位和过屈、过伸位侧位X线片上斜坡椎管角的数值。随机选取有或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各10例的颈椎中立位X线和CT正中矢状重建图像,由2位测量者重复测量斜坡椎管角并计算组内相关系数。结果无上颈髓压迫症状者过屈位、中立位和过伸位的斜坡椎管角均显著大于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P<0.01);前者斜坡椎管角数值的变化范围为23.87°±10.23°,后者为19.10°±7.96°(P<0.01);说明后者的枕颈复合体较前者僵硬并处于异常屈曲位。X线法测量斜坡椎管角的观察者之间组内相关系数为0.619,低于CT重建法的相应值0.897;X线法的观察者组内相关系数在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0.635和0.657,也低于CT重建法的相应值0.937和0.924;CT重建法较X线法具有更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得出了不同骨科患者群斜坡椎管角的数值范围,为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体位摆放和枕颈部固定融合角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术中准确测量斜坡椎管角提供了具体方法

  • 标签: 颈椎 寰枕关节 椎管 脊髓压迫症 放射测量术
  • 简介:脊柱侧凸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脊柱三维平面的畸形,该疾病不仅在冠状面表现为脊柱的侧向弯曲,而且往往合并矢状面生理曲度的异常及横断面上椎体的旋转。由于病理解剖特点,脊柱在侧凸后和行矫治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较正常生理曲度的脊柱复杂得多。有限元法是继机械法、电测法和光弹法等传统的实验生物力学测试技术之后的一种新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属于计算生物力学测试技术的范畴。Brekelmans等学者和Rybicki等同时首次将该法用于骨的应力分析,Viviani等最早将有限元方法应用在脊柱侧凸领域。这种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方法的引入开拓了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的新思路。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