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ALLOMATRIX注射式硫酸钙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ALLOMATRIX注射式硫酸钙治疗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3岁。根据AO分型,A3型5例,B2型6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11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7-16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3.5周。术后1年根据Conney腕关节活动评价标准评分,优33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为97.2%。结论采用ALLOMATRIX注射式硫酸钙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仅能够固定和复位粉碎性骨折,而且能防止骨折移位,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可注射式硫酸钙 桡骨远端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Graves病(GD)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了73例GD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组腰椎及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同时检测其甲状腺激素(FT3、FT4)、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typeⅠcollagencross-linkedtelopeptide,ICTP)和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水平。结果GD患者的B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CTP、PICP浓度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腰椎和股骨近端各测量部位骨密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甲状腺激素水平与ICTP,PICP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ICTP,PICP的水平与骨密度不相关。血清ICTP浓度与PICP呈正相关。结论GD患者骨密度减低,骨转换增强,骨代谢紊乱,与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定量检测ICTP,PICP的水平对于甲亢代谢性骨病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GRAVES病 骨密度 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
  • 简介: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pediclescrew,EPS)在骨质疏松情况下的胸腰椎疾病经椎弓根固定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定期随访至少12个月的骨质疏松合并腰椎疾患行后路手术患者56例(随机、非盲),男25例,女31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61.3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3.5个月。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滑脱(按Meyerding分级):Ⅰ度7例,Ⅱ度6例,Ⅲ度3例,胸腰椎结核2期后路融合手术6例,压缩性骨折7例、翻修手术4例。术前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按照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的质量控制要求,采用美国GE公司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证实BMD平均下降2.7个标准差。手术方式均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患者被随机分组,采用EPS螺钉固定28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28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改良Prolo功能评分,重点通过X线、CT的影像学检查评估螺钉稳定性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5~24月随访,平均18月;EPS组术后1年有85.7%的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7%,在EPS组中1例患者在第2次手术取钉时出现断钉情况;CPS组术后1年仅有60.0%的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0%,未出现螺钉取出困难情况;术前、术后3个、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显示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同时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16例(33.3%)、输血病例22例(45.8%),但两组之间并发症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椎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条件下采用EPS固定是稳定、有效的,EPS相比CPS可获得更强的固定能力,能有效地解决术后螺钉松动、脱落等问�

  • 标签: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女性髋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与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血清尿酸(uricacid,U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108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股骨颈BMD、股骨大转子BMD、股骨粗隆间BMD、髋部整体BMD、Ward’s区BMD、TC、TG、HDL-C、LDL-C、UA、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crosslinkingtelopeptideoftypeⅠ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typeⅠN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VitD-T)及基础疾病情况等资料.髋部BMD、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β-CTX、PINP、VitD-T、TC、TG、LDL-C、HDL-C、UA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股骨颈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与BMI、VitD-T、TG、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大转子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LDL-C、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粗隆间BMD与年龄、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UA呈正相关(r〉0,P〈0.05).髋部整体BMD与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LDL-C、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Ward’s区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LDL-C、UA呈正相关(r〉0,P〈0.05).TC与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TG与UA呈正相关(r〉0,P〈0.05).HDL-C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LDL-C与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髋部不同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尿酸 血脂代谢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的骨转换情况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为控制患者骨折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患者494例纳入研究,分别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与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VD),I型胶原氨基延长肽(typeIcollagenamino-lengthening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ross),骨钙素(osteocalcin,OC)。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HbA1c<7.0%)、B组(7.0%≤HbA1c<9.0%)、C组(HbA1c≥9.0%),同期非糖尿病体检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对不同分组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化血红蛋白与25羟维生素D、I型胶原氨基延长肽、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10、-0.10、-0.19.对照组4项骨代谢标志物均高于A、B、C3个糖尿病患者组(P<0.05),糖尿病患者A组的骨钙素水平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影响骨转换标志物水平。骨钙素在骨转换标志物中是更为敏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可能在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更值得关注。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骨转换标志物 骨钙素 骨质疏松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戊糖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190例绝经后女性及>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于空腹状态下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查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OC)及戊糖素水平,分析戊糖素与肝肾功能及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与糖尿病病程、HbA1c、β-CTX水平相关(r=0.492、0.158和-0.156,P均<0.05),而与PINP及OC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646和0.7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相关(P均<0.05),而与β-CTX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199)。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PINP、β-CTX及OC水平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戊糖素 骨转换指标
  • 简介:目的观察牛膝醇提取物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骨转换和骨组织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背侧切口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分为去卵巢组,牛膝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和雌激素对照组,另设一假手术组,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和不同剂量治疗药物,12w后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胫骨和腰椎的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骨转换指标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肌酐比值(NTx/Cr)进行测定,并利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去势后骨密度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骨转换指标有较大变化。牛膝醇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可使去势大鼠骨密度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显著提高,改善骨转换指标的变化,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牛膝醇提取物能提高去势大鼠的骨密度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 标签: 牛膝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胶原
  • 简介: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联合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rhBMP-2)作为植骨材料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9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复位后的骨缺损分别采用注射rhBMP-2/CPC(实验组)和单纯CPC(对照组)进行充填,并用PHILOS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ane-SandhuX线评分和肩关节功能的差异。结果全部病例经过平均14.2个月随访。切口局部无搔痒感或疼痛。随访发现实验组术后平均20.8周获得骨性愈合,优于对照组的25.8周。通过Lane-Sandhu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X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提示:运用注射rhBMP-2/CPC人工骨患者在术后1年的Neer关节功能评分表结果优于单纯运用CPC人工骨患者(P〈0.05)。结论注射rhBMP-2/CPC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充填效果确实等优点,能有效避免复位后骨量的再丢失,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是充填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骨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 标签: 磷酸钙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移植替代物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不同年龄阶段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type1N-terminalpropeptide,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C-telopeptideoftype1collagen,β-CTX)水平的分布趋势差异并初步建立两者的参考区间.方法以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符合入组标准的272名30~54岁女性血清P1NP和β-CTX水平进行检测.以5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Kolmogorov-SmirnovZ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两者的组间分布趋势差异,确定参考人群的特异年龄段,并应用非参数方法建立参考区间.结果272名入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39.51±5.85)岁,总体P1NP与β-CTX水平呈非正态分布.35~39岁与40~44岁的血清P1NP与β-CTX水平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30~34岁及45~49岁水平分别与35~44岁水平的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将35~44岁年龄段的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参考人群,由此所建立的血清P1NP参考区间为:17.95~65.60ng/mL,血清β-CTX参考区间为0.10~0.49ng/mL.结论北京地区35~44岁健康绝经期前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P1NP和β-CTX水平分布趋势相对平稳,受变异因素影响最小,两者在此年龄段人群的测定结果适宜作为建立参考区间的参考值.

  • 标签: 骨转换标志物 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肽 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 参考区间 健康绝经期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