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鸡松果体蒂部切断的方法,研究褪黑素在松果体切除鸡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10只刚孵育出的WhiteLeghrn鸡作为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控制白天12h光照(强度500Lux)、夜间12h完全黑暗(强度0-5lux)条件下饲养;20只WhiteLeghorn鸡在鸡龄3d时行松果体切除,控制光照条件同对照组;20只WhiteLeghorn鸡3d时行松果体蒂部切断术,控制光照同对照组.5周时留取所有鸡白天(mid-day)和夜间(mid-night)的血清,用RIA试剂盒测定血清褪黑素含量.所有的鸡处死后,取骨骼标本,行脊柱前后位平片检查.结果5周时,对照组褪黑素含量呈现明显白天低(57.25±7,43)pg/ml,夜间高(257.92+26.09)pg/ml的周期性变化.松果体切除组褪黑素含量,白天为(60.05±5.48)pg/ml,夜间为(55.09±8.35)pg/ml,其分泌维持低水平.松果体蒂部切断组褪黑素含量,白天为(58.77+8.44)pg/ml,夜间为(248.47+27.21)pg/ml,仍呈白天低,夜间高的周期性变化.X线检查:对照组10只鸡无脊柱侧凸发生;松果体切除组20只鸡9只鸡发生了脊柱侧凸,发生率为45%;松果体蒂部切断组20只鸡中有11只发生了侧弯,发生率为55%.结论松果体切除和松果体蒂部切断都可以在鸡诱发出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鸡松果体蒂部切断术后仍能保持褪黑素的周期性分泌,但可以诱发部分鸡发生脊柱侧凸.鸡脊柱侧凸动物模型侧凸发生不是通过褪黑素起作用.

  • 标签: 脊柱侧凸 病因学 褪黑素 松果体
  • 简介:张力带钢丝在四肢偏心位承重骨骼骨折中应用,获得满意疗效。由于克氏针和钢丝存留体内,均需二次手术取除;可发生克氏针松动,针尖刺破皮肤,钢丝断裂等并发症。我院自1988年至1995年应用张力带涤纶线治疗偏心位承重骨骼骨折40例,疗效满意。

  • 标签: 张力带钢丝 涤纶线 骨折治疗 手术取除 生物力学 克氏针
  • 简介:目的阐明恒定磁场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的影响和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从而在细胞水平较全面的解释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利用体外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外加0.38T、0.48T恒定磁场处理后,观察恒定磁场对这三种细胞生长、分化和功能的影响。结果恒定磁场处理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的表达,并且抑制破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结论恒定磁场促进骨组织的成骨作用,抑制骨分解,是其治疗骨质疏松良好效果的部分机制。

  • 标签: 恒定磁场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了Telamon融合技术在治疗下腰椎不稳定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68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平均年龄49岁,腰椎椎弓崩裂伴滑脱者27例,腰椎退变性不稳者41例,术前病程平均28.6月,Oswestry残疾指数平均48.5%.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Telamon椎体间融合术,其中全椎板切除者5例,双侧椎板间扩大开窗者63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1.8个月,最后随访时Oswestry残疾指数平均7.5%,复查X线片均获良好的骨性融合,无明显不稳定征象.结论Telamon融合技术能提供良好的骨性融合并维持良好的椎体间高度和腰椎的生理性前凸,由于其本身并不具有即刻稳定性,故应在坚强内固定的保护下应用,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手术适应证.

  • 标签: 下腰椎不稳 骨性融合 治疗中 残疾 双侧 椎体
  • 简介: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骨代谢性疾病,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和社会老龄化,该病的发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以骨量的减少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给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早期诊断、治疗骨质疏松将会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从而减轻社会负担.

  • 标签: 放射吸收技术 RA 骨质疏松 诊断 OP 骨密度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网椎间融合器(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网融合器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骨质疏松症(简称OP)研究动物模型选择的合适与否,不仅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成败.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型动物是否能模拟出类似人类骨代谢过程的各项变化,从而为人类OP的防治研究提供确切可靠的指标。要想回答“那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最好”并非容易之事,实验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动物模型 OP 骨代谢 人类 模型动物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共20个节段)进行颈椎前路SynCageC植入手术,并进行平均5.8月的短期随访.结果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等.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SynCage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植物.

  • 标签: 颈椎 前路 融合 内固定
  • 简介:本文通过对38个外伤截肢的骨标本,用日本岛律ZLPQ—1000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进行微量元素硒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骨硒含量的标准值为33.0313±3.0846μg/g。就其临床意义我们认为,采用直接测定骨硒的含量具有相对的精确性、临床参考价值较大。另外,本文就硒的生物化学活性以及硒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提出了硒对创伤,骨折及骨折愈合的影响和作用的可能性,试图证明硒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 标签: 骨干 微量元素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血清和脑脊液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llen打击法制作狗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和脑脊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的S-100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脑脊液S-100B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其水平呈动态变化,S-100B含量于伤后2h即显著升高,6h达高峰,10h后降至正常,而且血清和脑脊液两者含量平行.结论血清和脑脊液S-100B蛋白于脊髓损伤后显著增高,有望成为急性脊髓损伤检测的标志性蛋白之一.

  • 标签: 脑脊液 血清 S-100B蛋白 急性脊髓损伤 含量 升高
  • 简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这个概念目前正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具体可描述为以化学介导为主的椎间盘源性痛。临床表现为难以定位的弥散性腰部钝痛,很少有固定压痛点,类似于内脏痛,可同时伴有腹股沟区,大腿前侧的酸胀、麻木、疼痛感。影像学上没有腰椎不稳、脊髓受压等表现。目前的临床研究已明确腰椎间盘退变同时可导致纤维环裂隙,通过此裂隙长入血管和神经;退变椎间盘细胞和浸润的炎性细胞分泌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在应力的作用下,这些化学因子刺激腰椎间盘内的神经纤维,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但令人困惑的是其传导的解剖通路不沿任何已知的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的支配区域分布。

  • 标签: 交感神经系统 腰椎 椎间盘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观察椎体间撑开复位辅以短节段固定治疗Ⅱ°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撑开复位,再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固定治疗37例Ⅱ°峡部型腰椎滑脱症,随访12~60个月,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其融合率.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后12~18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5例在1年后即融合.滑移复位情况:34例术后滑移程度小于10%,3例小于20%.临床效果评价:优23例,良14例,无改善0例,差0例.结论峡部型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在彻底的神经根、硬膜囊减压基础上的可靠融合,并通过辅以短节段内固定的椎体间撑开,恢复腰椎良好力线的前提下行有限复位.

  • 标签: 峡部型腰椎滑脱症 脊柱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内固定
  • 简介: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侧凸矫治术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腰椎.胸椎侧凸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又毗邻重要组织,使得椎弓根螺钉的置入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尤其对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尚存在争议.我科2002年7月~2004年1月对14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全部应用胸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并与全部应用椎板构、椎弓根钩及部分应用椎弓根螺钉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矫形效果.

  • 标签: 胸椎 椎弓根螺钉技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患者 矫治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脊柱转移癌的定量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77例人脊柱转移癌组织VEGF、FLT、FLK-1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icrovesselscountMVC)。结果VEGF、FLT、ELK-1主要表达于转移癌细胞。VEGF表达以肺癌转移组最高为3.16±0.23(P〈0.01),FLK-1表达以乳腺癌组为最高2.98±0.18(P〈0.01)。新生血管形成多位于转移癌的侵袭性边缘。平均MVC计数20.93±11.82个(8.8-67.3)。FLK-1、FLT、VEGF表达和MVC计数之间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在脊柱转移癌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病理性新生血管化 脊椎肿瘤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观察钛网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钛网无下沉、移位。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3.5个月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术后1年骨融合良好。结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应用前路颈椎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并能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植骨易于融合。通过自体椎体开槽减压取骨或加异体骨植骨避免了髂骨取骨所带来的损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且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恢复。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情况综合考虑。

  • 标签: 颈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截骨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手术要点,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经棘突椎板截骨将椎管后部结构整块取下,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完成椎管成形.随访病例126例,男85例,女41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其中椎间盘突出症23例,椎管狭窄及合并椎间盘突出42例,椎管内占位性疾患32例,胸、腰椎骨折29例;患病节段位于胸段13例,胸腰段25例,腰段88例;单节段59例,2个节段42例,3个节段25例;未做内固定的105例,附加内固定的21例.结果所有病例的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无感染,术后7~10d摄X线片观察,棘突椎板均恢复原位连续性,截骨区无1例发生移位.随访1~3年,复查截骨回置区情况,摄X线片复查,回植的组织均无移位,全部骨性愈合.本组126例,优82例,良33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91.3%.结论该术式能够充分显露椎管,保留椎管的解剖结构,术后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成形术.

  • 标签: 截骨 椎板 棘突 原位回植 椎管成形术 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