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并发低血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其中部分患者为可逆性因素所致低血压,纠正可逆因素可逆转低血压状态,方法本文观察75例AMI患者,有23例出现低血压。其中14例为为心源性休克所致低血压;另9例为非心源性因素所致;结果23例患者中7例死亡,16例存活。结论患者AMI后低血压病病死率高,及时诊断和处理诱因及适时的护理是争取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尤其持续性心电监护,合理使用扩血管药物及利尿剂以及纠正低血压容量状态的重要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低血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急救,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及家属自救能力,为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方法对1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迅速准确的评估,给予现场急救、临床急救与护理。结果15例患者中,痊愈10例,好转4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3.34%,病死率666%。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早期准确的评估,及时的急救,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急救 心理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心肌病变组(DiabeticMyocardi-opathy,DCM组)和通心络干预组(TXL组)。第12周末测定大鼠心室内压及分析心功能。采用Tunel法检测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Bax及P53基因蛋白表达。结果TXL组治疗组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高于DCM组,通心络减少P53、Bax的表达,增加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指数。结论通心络可以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左心室功能,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减少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

  • 标签: 通心络 糖尿病心肌病 心功能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应用尿激酶或链激酶静脉快速地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急救措施。溶栓疗法可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降低病死率。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密切相关。2000年3月-2010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康复护理的安全及对舒适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在术后5h术侧肢体制动,5h后被动翻身,按摩腰背部肌肉,24h后开始康复运动,第四天下床;对照组绝对卧床72h,1周下床。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腰背痛疼痛指数。结果两组出血情况、心脏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但术后24h、48h腰背痛有明显差别。结论术后24h行康复运动是安全的,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2例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myocarditis)患儿,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7年12月-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暴发性心肌炎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均为女性,中位数年龄7.6岁。2例均以腹痛、呕吐起病,1例伴心动过速(12岁心率160次/分),1例心率正常(3.2岁心率110次/分),2例均在入院后数小时出现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白细胞计数、心肌酶、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ST-T改变。2例均给与吸氧、卧床休息、1-6二磷酸果糖及大剂量Vitc静滴。2例均死亡。结论暴发性心肌炎常以心外症状首发,部分患儿以腹痛、呕吐为主诉,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甲强龙及丙种球蛋白、积极监护尤为重要。

  • 标签: 腹痛 呕吐 暴发性心肌炎 疾病特征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钠肽(BN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的意义及护理。方法采用深圳RELIA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多功能免疫检测仪检测58例病人BNP。结果急性心肌梗塞康复期BNP浓度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的检测结果P<0.01。结论BNP浓度可反应心肌梗塞病人远期心功能恢复情况,对急性心肌梗塞行BNP检测的同时应积极救治患者。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BNP检测 心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危险性最大,夺取人生命最多的一种。近年来,介入治疗走进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领域,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诊断迅速、疗效显著等特点,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 标签: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糖尿病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室间隔穿孔修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IABP的护理、严格控制血糖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糖尿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综述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介绍了了临床护理路径含义、发展现状以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现状,探讨了建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的方法,并强调了建立规范化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意义。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作术前准备与护理,术中观察与指导,以及术后护理与出院宣教指导。结果21例患者经急诊PCI术后血管再通与心肌再灌注均良好,均康复出院。结论急诊PCI对血管的重建与心肌的供血作用显著,有效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与并发症。完整正确的护理是手术成功与患者预后良好的有力保证。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诊PCI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FT3、FT4、TSH、rT3的浓度进行检测,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经再灌注治疗后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及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B组经再灌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及恶性心脏事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天及治疗后2周FT3、rT3进行检测,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FT3、rT3的差异。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FT3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rT3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治疗前的A组比较,B组FT3含量明显降低,rT3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A组患者治疗后2周FT3含量较治疗前升高,rT3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B组AMI患者治疗后2天FT3较治疗前降低更明显,rT3含量较治疗前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FT3含量较治疗前增高,rT3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甲状腺功能处于较低水平,且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FT3、rT3可作为心肌梗死发生与发展的预测指标。

  • 标签: 甲状腺激素 急性心肌梗死 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64例以腹痛呕为首发的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住院的186例心肌炎患儿,结果64例均以腹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心肌炎症状不典型,查体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明显,20例有病原学诊断。结论对腹痛、呕吐患儿,不能只考虑消化系统疾病,其中部分患儿有心肌炎引起,而心肌炎治疗预后和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预后是不同的,所以对以腹痛、呕吐就诊的反而应引起足够重视,以免考虑单一,造成误诊误治。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腹痛呕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对不同出血量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血清心肌酶水平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关系。结果脑出血组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大量出血组患者心肌酶又明显高于小量出血组患者(均P<0.05);与心肌酶正常组比较,心肌酶水平增高患者ADL1~2级的比率明显降低,ADL5级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升高,其程度与脑出血量有关。观察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心肌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非心脏开胸手术并发心肌梗死(PMI)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采取术前完善手术期管理,术后严密观察,正确快速的识别心梗先兆,积极有效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配合等措施。结果患者抢救成功,术后21天出院。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讨论以及术后严密观察,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于提高PMI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全肺切除 心肌梗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的测定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对8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行血清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结果肌钙蛋白I(cTnI)早期检出率、敏感性高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论对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可早期诊断心肌损害的发生,及时给予保护心肌治疗,预防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轮状病毒肠炎 肌钙蛋白I 心肌损害
  • 简介:摘要观察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方法有Q波AMI患者106例,依据有无对应性ST压低分为两组,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52例(A组),不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组54例(B组),对两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泵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结论有对应ST压低的病理性Q波AMI患者合并症多,死亡率高,预后差。

  • 标签: 对应性 ST段压低 急性心肌梗死(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