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一直以来,慢性疼痛困扰着许多人,并且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弄清了神经细胞上的受体是如何调控慢性炎性痛的。这些发现将有助于研制出用于治疗这种慢性疼痛的新药。

  • 标签: 炎性痛 受体 慢性疼痛 治疗 神经元 新药
  • 简介:目的:研究异丙酚(propofol,Pro)对急性分离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神经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的作用。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1-300)μmol/LPro可以直接激发内向电流(Ipro),Ipro可被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阻断;(0.01-30)μmol/LPro能增强GABA诱发的内向电流(IGABA),洗脱后,电流恢复。结论:Pro既能直接激活GABAA受体,又能通过增强GABA的作用变构调控受体;海马区GABAA受体可能是Pro的重要药靶。

  • 标签: 异丙酚 Γ-氨基丁酸受体 海马神经元 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 简介:目的:制作缺氧鼠脑神经缺氧反应的模型,采用丙泊酚进行预处理或后处理,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脑保护效应,从细胞水乎阐明丙泊酚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取培养12天的胎鼠大脑神经,随机分为四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缺氧组:置于37℃95%N2+5%CO2的环境中30min;③丙泊酚预处理组:于缺氧前60min换入含有14μmol/L和56μmol/L丙泊酚的培养液。随后缺氧30min④丙泊酚后处理组:于缺氧后即刻加入含有14μmol/L和56μmol/L丙泊酚的培养液,作用60min。三组在缺氧后1h、2h、4h、6h和24h分别采用MTT(改良四甲基偶氮唑盐)细胞酶学分析法、硝酸还原酶法和分光光度法,分组比较各组神经神经细胞活力(OD值)、NO(一氧化氮)产量和NOS活性。结果:①缺氧30min可使神经细胞活力下降,NO产量增高,NOS活性增强;②用14μmol/L和56μmol/L丙泊酚预处理和后处理的缺氧鼠脑神经,其神经细胞活力在复氧后各时段均增加,两浓度之间无显着性差异;③用14μmol/L和56μmol/L丙泊酚预处理缺氧鼠脑神经,在复氧后的前4h细胞NO产量和NOS活性降低,两浓度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用14μM和56μM丙泊酚后处理的缺氧鼠脑神经,在复氧后的前4h,只有56μM丙泊酚组细胞NO产量和NOS活性降低,而14μM组与单纯缺氧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在缺氧条件下,用较低浓度丙泊酚预处理神经,就可阻断缺氧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保护时间窗延长至缺氧后4h,故可产生早期的神经保护作用。如果采用丙泊酚后处理的方法,则必须提高丙泊酚的浓度。丙泊酚早期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NOS活性和抑制NOS合成而实现的。

  • 标签: 丙泊酚 脑神经元 神经细胞活力 NO 缺氧反应 胎鼠
  • 简介: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沙土鼠海马CAI区延迟性神经死亡与海焉羟自由基产生和AT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0min时,于同一时间应用病理检查判断脑缺血后延迟性神经死亡情况,高效液相结合电化学检测器方法测定海马羟自由基含量,以及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测定海马ATP含量。再分别再灌注6h、48h和96h后处死。结果:脑缺血再灌注48h时,海马CAI出现少数延迟性死亡神经;再灌注96h时,海马CAI区出现明显的延迟性神经死亡。脑缺血再灌注6h时,海马羟自由基含量明显增加(P<0.01),但在再灌注48h和96h时,海马羟自由基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脑缺血再灌注后沙土鼠海属ATP、ADP和AMP含量呈进行性下降(P<0.001)。结论:延迟性神经死亡主要与脑缺血后细胞持续的能量代谢障碍有关,而与脑缺血后羟自由基产生的关系较小。

  • 标签: 脑缺血 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海马 羟自由基 ATP 电化学检测器
  • 简介:目的:研究七氟烷(Sevoflurane)诱导神经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探讨七氟烷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培养7d的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随机分为5组:正常培养组(C组)、氧糖剥夺组(D组)、2%七氟烷+氧糖剥压组(S1组)、4%七氟烷+氧糖剥压组(S2组)、4%七氟烷+U-012+4%七氟烷+氧糖剥压组(U组)。C组和S2组神经分别给予2%或4%七氟烷预处理60min后同D组处理。U组在神经给予4%七氟烷处理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U-0126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后同S2组处理。收集神经进行HO-1-mRNA和ERK1/2、Nrf2、AP-1和HO-1蛋白表达的检测,检测神经的存活率和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D组神经无HO-1蛋白表达增加(P〈0.05),ERK1/2,Nrf2和AP-1蛋白表达增加(P〈0.05),神经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与D组比较,S1组神经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增加(P〈0.01),ERK1/2和Nrf2蛋白表达增加(P〈0.01),AP-1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经存活率长高、凋亡率降低(P〈0.01).与S2组比较,U组神经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降低(P〈0.01),ERK1/2和Nrf2蛋白表达降低(P〈0.01),AP-1蛋白表达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神经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结论:Sevoflurane通过ERK1/2/Nrf2信号通路诱导神经HO-1-mRNA表达,抑制氧糖剥夺神经的凋亡。

  • 标签: 七氟烷 ERK1/2 NRF2 AP-1 细胞信号转导 神经元
  • 简介:我院在1998年9月至2005年5月期间对250例肝癌晚期病人施行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治疗术,年龄23—78岁(平均45.23±9.40),男性216例,女性36例,其中肝癌4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208例,(合并远处转移者8例),ASAⅡ-Ⅲ级。250例灌注术期间并发截瘫者3例,均为男性,发生率1.2%。现将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动脉插管 栓塞化疗术后 截瘫者 灌注化疗药 分折 晚期病人
  • 简介:目前,多种经皮气管切开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这些经皮气管切开技术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临床医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些疑惑,通过运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对多种经皮气管切开技术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皮气钱切开的微创技术。

  • 标签: 经皮气管切开技术 方法论
  • 简介:小儿发热是围麻醉手术期的常见问题之一,如处理不当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本文报道我院近1年遇到的3例先心病小儿术中发热病例,分析小儿术中高热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探讨先心病小儿围术期的体温监测,预防高热发生及积极治疗的有效方法,旨在为小儿临床麻醉积累相关经验。

  • 标签: 小儿 高热 先心病 麻醉
  • 作者: 陈宁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麻醉学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方法:A组为气管插管全麻、B组为硬膜外麻醉、C组为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40例患者中,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手术的麻醉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麻醉方法;不良反应;安全性
  • 简介: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出椎间孔后在横突面被纤维束膜和椎间筋膜紧密固定,在腋窝处又被腋窝筋膜紧密固定,由此在不适宜的体位下,可以导致臂丛神经过度被压和牵拉而引起损伤,临床表现为上肢发麻、针刺感和位置感丧失,重者可致上肢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 标签: 全麻手术 臂丛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发病原因 药物治疗
  • 简介:心脏破裂是外科危重急症,麻醉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麻醉处理重点在维护心、肺、脑、肾功能,控制休克,防治DIC及MSOF。作者自1998-2004年期间曾处理9例心脏破裂的麻醉,今报道处理体会如下。

  • 标签: 心脏破裂修补术 麻醉处理 危重急症 MSOF 肾功能 DIC
  • 简介:目的:回顾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患者接受抗毒治疗的情况。方法:在广东省SARS数据库中筛选出资料较完整的确诊重症患者127例。根据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情况分成四组;用了抗病毒药组、有用达菲组、单用达菲组、早期用达菲组;观察以上四种情况下对发热天数、总病程时间、急性肺损伤(ALI)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可能性,以及死亡率等影响。结果:所观察的重症SARS患者78.7%应用了抗病毒治疗,在1月份期间,有7例患者应用了达菲治疗,占本月患者数25%;2月份期间,有22例患者应用了达菲,占本月患者数30.6%,3月份期间,有14例患者应用了达菲,占本月患者73.7%;ALI发展为ARDS的可能性、死亡率在不同月份间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分析的13医院患者SARS的发生率,以及应用达菲的情况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医院间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后3.4±6.9天开始应用达菲,剂量为150mg/天,持续治疗时间为8.1±3.7天,早期单用达菲的比率为11.8%,其中73.3%是在3月份应用的;用了抗病毒药、有用达菲、单用达菲,早期单用达菲四种情况下对发热天数,总病程时间、ALI发展为ARDS的可能性、以及死亡率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所观察的重症SARS患者普遍应用了抗病毒治疗,但开始应用达菲时间较晚,虽然不同医院患者的严重程度,达菲的使用率,以及死亡率有显著差异,但影响因素众多;应用抗病毒治疗总体来说对重症SARS总的病程时间、症状缓解以及死亡率等均无影响。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奥司他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