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萘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促进DNA修复,以及和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超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临床意义。

  • 标签: 茶氨酸 保护
  • 简介:最近本人有幸在美国得克萨斯医学中心进修临床麻醉三个月。该中心是全美最大医学中心,中心内拥有数十家医院和医疗机构。本人重点参观了其中四家医院,包括得克萨斯儿童医院、休斯顿心脏中心、休斯顿基督教会医院和爱迪森癌症中心,发现麻醉科在这些医院内都是最大科室,麻醉科医生除了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和慢性疼痛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之外,麻醉门诊(麻醉科术前门诊,不包括疼痛治疗)也已成为医院医疗运作中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国内医院多数尚未开设麻醉门诊,本人现将了解到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 标签: 麻醉门诊 作用 运作 急救复苏
  • 简介:抗胆碱药是术前常规用药,取其有效抑制腺体分泌,防止喉支气管痉挛,抑制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减低胃肠道张力、过分蠕动和痉挛等有利作用。目前又有新型抗胆碱药“长托宁”问世,其最大特点是对M型胆碱受体具有高效选择。本文以该药替换阿托品作为常规术前用药,以期获得更好抗胆碱能效果。今报告临床观察结果如下。

  • 标签: 麻醉前用药 长托宁 阿托品 分泌物量 抗胆碱能
  • 简介:目的:在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中,比较病人自控镇静技术(PCS)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ACS)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择期整形个科手术,采用局部麻醉辅助镇静技术,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即在手术开始前分别给予镇静镇痛药,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0.05μg/kg和氯胺酮0.3mg/kg;根据镇静深度,按需逐步减量法间断使用上述三种药物。P组采用病人自控镇静技术,镇静药配方包括咪达唑仑、芬太尼和氯胺酮;负荷量1ml(含咪达唑仑0.4mg,芬太尼4μg和氯胺酮2mg),泵输速度200ml/h,病人自己按组给药以达到满意镇静深度,初始锁定时间为0,待咪达唑仑用量达0.1mg/kg后,锁定时间设为2min。术中观察生命体征及镇静评分(SS),记录有无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中、术后24h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用药量基本相同。P组用药量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按组次数在3-438次之间。术中P组镇静深度平均为3.5分,A组平均为4.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P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结论:PCSACS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均可取得良好镇静镇痛效果,但PCS能实现个体化用药,提高病人满意度,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术中镇静过量或不足,是一种安全而有效新型个体化给药模式。

  • 标签: 病人自控镇静 术中 麻醉医师 咪达唑仑 镇静深度 局部麻醉
  • 简介:1资料方法1.1麻醉方法选择60例门诊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芬太尼组(P—F组,n=30)和咪唑安定-氯胺酮组(M—K组,n=30)。手术时间小于1h者定为短小手术,超过1h者定为非短小手术,见表1。P—F组先单次芬太尼0.83μm/kg和丙泊酚1.5mg/kg静脉注射,继以芬太尼0.013μm/(kg·min)和丙泊酚0.1mg/(kg·min)泵注维持麻醉。M—K组先单次咪唑安定0.05mg/kg和氯胺酮1.5mg/kg静脉注射,继以咪唑安定0.83μm/kg和氯胺酮0.025mg/(kg·min)泵注维持麻醉。

  • 标签: 氯胺酮复合麻醉 门诊手术病人 咪唑安定 芬太尼 丙泊酚 效果比较
  • 简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完全恢复全标准是TOF比值≥0.9,TOF值〈0.9可视为有术后残余肌松箭毒化作用(PORC),在临床工作中,全麻恢复期能观察到有残余肌松阻滞,为了降低PORC发生率,使患者完全恢复骨骼肌收缩功能和反射活动,以抗胆碱酯酶药作为拮抗剂拮抗残余肌松。但抗胆碱酯酶药有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衡量肌松拮抗利弊,并做出合理决定,对麻醉医师来说尤为重要。本篇就术后肌松残余阻滞作用及肌松拮抗应用方面的争议作一综述。

  • 标签: 术后残余肌松箭毒化作用(PORC) 拮抗 抗胆碱酯酶药 SUGAMMADEX
  • 简介:术后残余肌松作用在术中应用肌松药病人很常见,是麻醉恢复期病人发生低氧血症、上气道梗阻,误吸和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不良事件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应用中、短效肌松剂,加强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和正确应用肌松拮抗剂等措施来降低残余肌松发生率。

  • 标签: 肌松药 残余肌松作用 术后呼吸功能
  • 简介:瑞芬太尼具有独特药代动力学特点,能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血浆中快速代谢,可应用手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下降患者.同其他阿片类相比较具有围术期心脏保护功能。用瑞芬太尼进行镇痛及镇静治疗,可实现早期复苏,早期脱离呼吸机及早期拔管目标,为避免由长期机械通气所引发并发症提供了有效支持。

  • 标签: 瑞芬太尼.心肌保护
  • 简介: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是国内最常用麻醉方法之一,不仅适用于手术,还可实施术后镇痛治疗。但硬膜外腔麻醉常可遇到麻醉效果欠佳情况,对这类病人施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其效果又会如何?尚不了解。为探索这个疑问,本文对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欠佳病人,术后仍然予以施行术后镇痛,观察和探讨其术后镇痛有效性,以及其最佳镇痛方案。

  • 标签: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术后镇痛 阻滞效果 芬太尼 术后硬膜外镇痛 吗啡
  • 简介: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如何提高我国医院管理水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临床科室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科室管理影响着医院整体管理。如何运用先进管理思想,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是当前临床科室管理干部所面临重要课题。科室文化建设在科室管理中同样占着非常重要地位。

  • 标签: 科室文化建设 科室管理 医院管理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 医学科技进步 临床科室
  • 简介:乙醇相关性因素往往慢性炎症相关。导致此类炎症主因在于肠道微生物产生脂多糖(LPS)。乙醇可影响肠道黏膜完整性和通透性,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屏障结构缺损,显著增加LPS从肠道易位概率。从肠道易位LPS经胃肠道淋巴管和门静脉进入体循环,经门脉途径大部分LPS可被肝脏解毒,经淋巴途径则可有大量LPS进入体循环,进而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发生,可引起远端靶器官损害。LPS播散途径还可以影响释放入循环系统炎性介质种类,进而影响个体炎症反应状态。

  • 标签: 乙醇 慢性炎症 脂多糖 肠道菌群 LPS
  • 简介:目的:为克服剖宫产术后应用吗啡硬膜外腔镇痛作用,采用肌注不同剂量纳洛酮方法,凝寻找既不影响吗啡镇痛效果,又能减少吗啡副作用最适宜纳洛酮剂量。方法:选择临产妇400例,经L2~3硬膜外腔穿刺置管麻醉施行剖宫产手术,于开腹时往硬膜外腔注入吗啡3.3mg,随后将病人随机分为A、B、C和D四组,每组100例,于硬膜外注入吗啡lh后分别肌注纳洛酮0.1mg、0.2mg、0.3mg和生理盛水。术后观察病人48h,比较其副作用镇痛效果。结果: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它三组(P<0.05),镇痛优良率也低于其它三组(P<0.05)。A组、B组和D组镇痛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和C组未见瘙痒、嗜睡、尿潴留及呼吸抑制副作用;A组和D组作用发生例数较多,以D组属最多。B组和C组恶心呕吐例数较A组和D组为少。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硬膜外腔吗啡3.3mg镇痛lh后肌注纳洛酮0.2mg,可有效拮抗吗啡作用。而对其镇痛效应无明显影响,认为两者配伍剂量是适宜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疼痛 肌肉注射 纳洛酮 吗啡 硬膜外镇痛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人上腹手术联合应用超前镇痛病人自控硬膜外腔镇痛(PCEA)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影响。方法:41例65岁以上择期上腹手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对照组,n=11):按临床术后习用哌替啶50mg按需肌肉注射镇痛;Ⅱ组(n=15):切皮后30min硬膜外腔流向吗啡1.5mg+0.5%布比卡因6-7ml镇痛;Ⅲ组(n=15):切皮前30min硬膜外注腔注射吗啡1.5mg+0.5%布比卡因6-7ml超前镇痛组。Ⅱ、Ⅲ组于手术后均采用PCEA继续镇痛治疗。比较3组术后镇痛效果,分别测定术前和术后1d、3d、5d及7d呼吸功能。结果:Ⅲ组术后病人吗啡用量减少,VAS评分量低,呼吸功能改善最为明显,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改善最为显著。结论:老年人上腹手术联合应用超前镇痛术后PCEA,可改善术后呼吸功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老年人 上腹部手术 超前镇痛 病人自控硬膜外腔镇痛 呼吸功能
  • 简介:背景:Aβ肽链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显示吸入麻醉药可以促进Aβ肽链寡聚反应,同样,在高浓度下,静脉麻醉药异丙酚也可以增加寡聚反应。然而,这些麻醉剂特异性结合位点及Aβ寡聚反应分子机制仍然是未知

  • 标签: 分子机制 β肽链 异丙酚 核磁共振 相互作用 硫喷妥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