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解决缺齿病人全麻插管困难问题,方法:应用特殊材料,对缺齿多的病人进行“克隆式”修复并固定邻近牙齿。结果:通过对缺齿病人的修复,需行全麻醉普的病人,在非特殊情况下均能顺利完成,且固定良好,结论:修复缺齿有利于全麻插管顺利实施。

  • 标签: 缺齿病 临时修复手术 全麻插管 麻醉处理
  • 简介:目的:探封上肢肌力功能检查用于评估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的价值。方法:选择54例开胸术后自控镇痛病人。观察其手握力、屈腕、屈肘等肌力变化,以及判断其镇痛效果。结果:自控镇痛效果均优良,上肢肌力功能检查无异常,无膈肌肋间肌张力抑制。结论:上肢肌力功能检查的方法简单,可实时反映呼吸肌张力状况,从而可提高开胸术后应用自控镇痛的安全

  • 标签: 上肢运动功能 开胸手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安全性 呼吸肌张力
  • 简介: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n=30)局麻药为0.1%罗哌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布吡卡因组(B,n=30)局麻药为0.1%布吡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均在宫口开大至3~4cm时,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4cm。两组给予初始剂量10ml(混和液)后,记录麻醉阻滞最高平面,再连接自控微量镇痛泵(PCA)以5ml·h^-1的速度从硬膜外导管输入硬膜外腔。当病人感觉疼痛时.以0.5ml·min^-1的速度自控追加5ml。助产士观察分娩进展并记录产妇按压次数、用药总量、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s评分。产妇用VAS法自评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结果:麻醉阻滞最高平面,中位数相似(P〉0.05)产妇按压次数两组无差别(P〉0.05).用药总量R组46.3±11.34ml,8组54.1±16.64ml.两组相比差异显著(0.01〈P〈0.05)助产士评估镇痛效果中,R组达到镇痛评分Ⅰ级占96.67%.B组占80.0%(P〈0.05)。产妇自身评估中,R组镇痛效果达到Ⅰ级占93.33%.B组占73.33%(P〈0.05)。运动神经阻滞中,R组O级(无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者)占80%,B组占50%(P〈0.01)。新生儿Apgar’s评分R组达10分者占96.6%8组占83.3%(P〈0.05)。结论:0.1%罗哌卡因复合微量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的镇痛效果优于布吡卡因,且镇痛效果确切,药物用量小.产妇舒适.可下床行走,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是自然分娩较好的镇痛方法。

  • 标签: 罗哌卡因 芬太尼 自控镇痛 分娩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上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评价指标,为相关研究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骨科下肢手术需上止血带患者40例,于患肢止血带远端在消毒铺巾后无菌条件下,以20G静脉留置针开放一条静脉通路,用于给药及血样采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部静脉用川芎嗪组20例(Ⅰ组)。局部静脉用生理盐水组20例(Ⅱ组)。两组分别在缺血前(止血带充气前)5min,缺血后再灌注前(止血带放气0-1min内),再灌注后15min及30min等各时点,监测缺血再灌注患肢静脉血中的MDA,LDH,CK的水平。结果:Ⅱ组缺血再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MDA与缺血前比明显升高(P〈0.05,Ⅰ组缺血再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MDA与缺血前比明显降低(P〈0.05)。Ⅱ组缺血再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LDH,CK与缺血前比略有降低,但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的的MDA较好地反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际情况,LDH,CK则未能有效地反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与其它类似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以LDH,CK作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评价指标值得进一步讨论。

  • 标签: 肢体 缺血再灌注 评价标准
  • 简介: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效果。方法:将60例凝行剖宫产的健康产妇随机等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CSEA组用260腰穿针通入18GTuohy针进入蛛网膜下腔,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0.2mg/kg。然后硬膜外置管。EA组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两组麻醉平面均调至T8水平。结果:达到T8时间,CSEA组比EA组显著缩短(P<0.01),骶神经阻滞不完善率EA组明显高于CSEA组(P<0.05),产妇低血压发生率,CSEA组为16%,EA组为12%(P>0.05),2min新生儿评分CSEA组9.2±1.4,EA组8.9±2.2(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头痛。结论:CSEA兼有腰麻(SA)和EA的优点,适用于剖宫产术。

  • 标签: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剖宫产 布比卡因 利多卡因 蛛网膜下腔
  • 简介:目的:探讨氯胺酮在临床使用条件下对人体细胞遗传的损伤效应。方法:选择30名早期妊娠凝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分别在使用氯胺酮前和使用后72h采集外周血,采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检测使用氯胺酮前与后的SCE发生频率。结果:用药前、后的SCE发生率分别为3.07±0.83/细胞与3.29±0.77/细胞,P=0.163。结论:在临床使用条件下,氯胺酮用于孕妇人工流产术未见明显的细胞遗传毒性。

  • 标签: 氯胺酮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 SCE 临床使用 外周血淋巴细胞 人工流产术
  • 简介: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综合医院建设和管理ICU中的一些问题.认为目前在综合医院以建设封闭式管理的综合ICU为宜。管理中要协调好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关系.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好科室人员的组成和培养及待遇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 标签: 综合性医院 ICU 建设 管理 封闭式管理 医疗资源
  • 简介:质量管理的理念最早是在工业生产、商业管理中形成的。全球的医疗质量管理正是从学习和应用工商业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安全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途径之一。

  • 标签: 医疗质量管理 病人安全性 麻醉 医疗卫生事业 工业生产 工商业
  • 简介:内源大麻素及其受体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参与到诸多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对萁代谢和功能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内源大麻素系统的研究不仅能阐明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有助于新药研发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内源性大麻素 大麻素受体 FAAH MAGL
  • 简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regionalpainsyndrome,CRPS)是对一系列疼痛状态的描叙.其特点为似乎与任何已知的创伤或其它损伤过程中时间及程度不相符的局部持续疼痛(自发/或诱发)。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而治疗则常常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联合。现本文就其诊疗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诊疗:进展
  • 作者: 陈宁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麻醉学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安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方法:A组为气管插管全麻、B组为硬膜外麻醉、C组为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及安全。结果:240例患者中,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高,能显著提高手术的麻醉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麻醉方法;不良反应;安全性
  • 简介:本综述将重点介绍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学定义;分别描述不同手术类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阐明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可能机制并大致介绍目前一些预防的治疗措施。

  • 标签: 术后 慢性疼痛 发生率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