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人类对延缓衰老研究,已有2000多年历史,迄今已有100多种不同衰老学说。许多学说仅是推测,缺乏真凭实据,某些衰老学说虽有实验依据,也只是揭示了衰老机制错综复杂原因一个侧面或层次。至今没有一个独立完满公认学说能阐明衰老发展根本原因和防治措施。

  • 标签: 衰老学说 自由基 衰老机制 延缓衰老 原因 实验
  • 简介:目的调查上海地区百岁老人健康生活状况,为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工作和健康长寿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范围内各区县随机抽取20名百岁老人,由专职医师人户对百岁老人进行体格检查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含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两个方面,健康状况调查包括询问所患慢性病史、性格特点和体格检查;生活状况调查包括月收入、居住方式、烟酒、运动能力、睡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饮食。结果健康状况:(1)患病情况以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多,有8人,也有6人没有明确器质性病变;(2)性格特点:以外向型(开朗、语言丰富)居多;(3)体格检查:多数人日常血压控制稳定,神志清楚,保持准确计算能力,视力尚佳,心、肺、腹部、肢体活动如常;但听力大部分人减退。生活状况:(1)大部分百岁老人有固定收入;子女或老伴直系亲属共同居住为多,选择养老院模式少;每天能坚持(或在他人帮助下)慢步行走至少10min;16例有午睡习惯且时间≥1h;晚上睡眠时间充足,15例≥7h。另外有3人吸烟,7人喜饮酒;(2)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大部分百岁老人能自理完成穿衣、进食、行走、大小便,少部分需在他人帮助下完成行走、大小便;大部分百岁老人在打电话(手机)方面不能自理或需他人帮助完成;(3)饮食调查,百岁老人膳食营养显示主要是低热量、高纤维素、丰富矿物质饮食。结论本组百岁老人得以健康长寿主要因素是居家养老,无病则防,有病早治,坚持活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及不吸烟、少饮酒。

  • 标签: 上海 百岁老人 健康状况 生活状况
  • 简介:目的:从ATP酶活性变化和自由基损伤方面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机制。方法:青年(5月龄)和老年(20月龄以上)大鼠均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后ATP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血清中CPK和LDH水平青年模组明显高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模型组,老龄模型组高于老龄对照组;老龄对照组血清中CPK显著高于青年对照组。老龄模型组心肌Na^+-K^+-ATP酶活性和青年对照组Ca^2+-ATP酶活性较老龄对照组和青年模型组均降低;老龄模型组心肌组织MDA/SOD比值高青年模型组和老龄对照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可能与ATP酶活性变化和自由基损伤有关。但由于老龄大鼠ATP酶活性和自由基代谢增龄变化使脑缺血再灌注后这些病理性变青年大鼠明显并具有一定特点。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心肌损伤 ATP酶 自由基 老龄大鼠 脑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Ⅱ型糖尿(NIDDM)患者氧自由在和一氧化氮(NO)改变高粘滞血症、高脂血症情况。方法对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于入院后次日测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O、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等。对上述参数作直线相关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沮N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SOD低于≤59岁正常对照组;血脂、血流

  • 标签: 老年人 Ⅱ型糖尿病 SOD 氧自由基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脑卒中后老人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对70例脑卒中后老人随机分为家庭干预组35例(失访3例)和对照组35例(失访5例),应用《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和《亲属应激量表》对两组患者脑卒中前后生活质量及患者亲属应激水平进行评估,用BanhclADL指数评定患者ADL能力.随后、干预组进行家庭干预,对照组仅在医院门诊随访,时间3个月.3个月后再次进行同样评定.结果家庭干预组脑卒中后老人生活质量改善、ADL能力提高.患者亲属心理应激减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对于脑卒中后老人,家庭干预是一项切实有效、并有发展潜力社区康复措施.

  • 标签: 家庭干预 脑卒中 老人 对照组 生活质量 ADL能力
  • 简介:目的观察刺梨口服液、心脑舒通、鱼油烯康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免疫功能及自由基代谢作用。方法观察指标为天然杀伤细胞活性及自由基代谢指标。结果证实刺梨口服液、心脑舒通、鱼油烯康可提高天然杀伤细胞活性,改善并调节自由基代谢指标SOD、CAT、CSH及LPO.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刺梨口服液、心脑舒通、鱼油烯康可改善免疫功能及自由基代谢.有利于健身、益寿。

  • 标签: 心脑舒通 口服液 自由基代谢 老年前期 免疫功能 天然杀伤细胞
  • 简介:当前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群最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996年全国死因顺位统计,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为城乡居民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60.3%,而脑血管心血管疾病基础多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 标签: 健康生活方式 心脑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高血压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观察大肠癌术后患者中约干预对化疗期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将90例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分为2组,中医组45例,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5例不采用中药干预,观察两组生活质撼评分KPS、QOL并判定脾虚证候疗效。结果中医组在体力状态、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中医组脾虚证治疗总有效率达88.89%。结论老年大肠癌术后运用健膊扶正法能改善和提高化疗期生活质量。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老年人 脾虚 生活质量
  • 简介:自Katz等人提出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ilyLiving)测定,作为评价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概念以后,这观点逐渐被人们采纳。1984年WHO老年流行学研究组也认为生活独立自主(Autonomy)可作为老年人健康状况适用指标.它在应用中有几个明显优点:1.评估重点在人,看重是疾病发生在个体引起后果。2.连续观察功能变化可以反映健康状态双向演变过程.功能状况可由于康复.机能代偿而有所改善,也可进一步恶化.评价功能状况能够较有效地反映疾病进展康复及综合性预防保健工作成效。3.直接反映不同人群对医疗和社区生活服务需求。

  • 标签: 老年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状况 康复 不同人群 代偿
  • 简介:老年人运动系统功能状况受很多因素影响,近年来临床上常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来评定老年人独立照料自己每天生活所具有的能力,它高低年龄和躯体伤残情况有关.由于其评定方便有效,一些跨国研究已将ADL作为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指标之一[1].为了解社区老年人ADL状态及探索影响ADL有关因素,以便对之有更深入认识,我们使用ADL量表[2]对影响老年人ADL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 标签: 老年人 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上海市社区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上海市徐汇区4个调查点319例老人,收集其家庭情况、健康/疾病等资料,并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98.4%老人至少患有1种系统性疾病。生理机能缺失是老人面临最为严重问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助行器使用情况、家庭/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与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结论生理机能缺失是上海市社区养老机构老人生存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助行器在内家庭/社会各方面支持,可改善老人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长期照护 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
  • 简介:目的多维度研究高龄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个长寿地区百岁老人,并匹配选取同性别90~99岁、80~89岁高龄老人。通过问卷调查所有老人社会人口学、行为生活方式、功能状态患病情况、基本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器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能力调查。测量腰围和血压,测定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DL和IADL影响因素。结果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缺乏身体活动、休闲活动、腹型肥胖、舒张压、甘油三酯水平、认知受损和脑血管疾病是影响ADL因素,OR(95%CI)值分别为5.10(2.78,9.37)、5.39(2.08,13.91)、0.48(0.25,0.91)、0.25(0.13,0.49)、2.01(1.34,2.98)、0.23(0.15,0.34)、2.34(1.56,3.52)、0.98(0.96,0.99)和0.72(0.54,0.99)、2.16(1.26,3.70)和3.46(1.40,8.52)。影响IADL功能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自评经济状况、休闲活动、总胆固醇水平和认知受损,OR(95%CI)值分别为3.08(1.67,5.68)、1.79(1.11,2.89)、1.86(1.12,3.11)、0.46(0.27,0.79)、0.19(0.07,0.55)、1.19(1.02,1.39)和3.11(1.93,5.00)。结论年龄增加、汉族、缺乏身体活动、腹型肥胖、认知受损、脑血管疾病是ADL受损危险因素,在婚、独居、休闲活动、较高舒张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是ADL受损保护因素。年龄增加、汉族、女性、总胆固醇水平和认知受损是IADL功能受损危险因素,经济状况自评较好和休闲活动是IADL保护性因素。

  • 标签: 高龄老人 日常生活活动 器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多维度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健康教育模式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6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78例AP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KAP模式健康教育.对比2组干预前及出院后3个月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出院后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GSES评分)、遵医行为依从性及AP复发率.结果(1)自我效能感:干预前2组GSE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3个月2组GSES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自我护理能力: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巧及ESCA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3)遵医行为依从性: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遵医行为依从性89.74%(35/39)高于对照组71.79%(28/39)(P<0.05),(4)生活质量:干预前2组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3个月2组SF-36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4.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复发率: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56%(1/39)对照组12.82%(5/3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KAP模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AP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护理能力,进而有利于提升患者院外遵医行为依从性,促进生活质量改善.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 健康教育 遵医行为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将120例C、D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B组和C组。A组口服低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片6个月(每次0.6g和安慰剂,每日各1次),B组口服高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片6个月(每次0.6g,每日2次),C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肺功能参数和生活质量指数(SGRQ评分)变化。结果B组治疗后FEV1、FEV1%pred和FVC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GR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组和C组治疗后FEV1、FEV1%pred、FV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SGRQ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组FEV1、FEV1%pred数值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而SGRQ评分均低于A组和C组(P〈0.05)。结论长期每日口服1200mgN-乙酰半胱氨酸可减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生活质量。口服600mgN-乙酰半胱氨酸未观察到同样作用。

  • 标签: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N-乙酰半胱氨酸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衰老是有生命物质共同特征,在机体生命过程中.很多细胞不断增殖、分化而衰老,因而细胞衰老不等于机体衰老。衰老研究必须通过整体、系统、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来研究,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

  • 标签: 延缓衰老 细胞 增殖 机体 分化 现状
  • 简介:衰老老年病是两个不同范畴概念,衰老是生命过程中一种生理现象,人体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发育成熟后,就可能出现某些老化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老化征象逐渐增多,到了高龄阶段.老化日趋严重,不可避免地出现衰老。老化和衰老主要表现为组织细胞退行性改变和一系列生理功能减退。所谓老年病,大多数是在退行性改变基础上发生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衰老老年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本文仅就衰老老年病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衰老 老年病 退行性改变 征象 严重 生理现象
  • 简介:伴随着衰老进程,人体免疫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肺部、皮肤和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在老年人群中更常见。由于针对细胞恶变免疫监视功能发生减退,老年人罹患恶性肿瘤机率增高。此外免疫失调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性疾病发生率也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由于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功能执行者,所以研究者们着力于探究衰老是如何改变淋巴细胞增殖及活力进而影响到免疫功能,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标签: 淋巴系统 衰老 机体免疫功能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能力 老年人群
  • 简介:衰老伴随着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损伤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整体功能减退,从而更易受疾病侵害甚至死亡。而自噬则是帮助细胞抵抗恶劣条件一种细胞质内分解代谢过程,损坏细胞成分通过自噬进入溶酶体或液泡,分解成用来合成蛋白质和细胞修复原料。研究表明,在许多器官中,随着年龄增长,其自噬通量降低[1],同样,自噬能通过改善蛋白质内稳态和线粒体内稳态,防止器官慢性退化,延长寿命[2],显然,自噬在衰老病因学研究中及抗衰老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自噬影响衰老和寿命新进展作一相关综述。

  • 标签: 抗衰老机制 自噬 合成蛋白质 分解代谢 体内稳态 细胞质
  • 简介:眩晕平衡障碍是老年人(〉60岁)最常见问题之一,是指由于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系统三者功能障碍引起自我重力方向感觉异常[1]。据美国人口调查报道,72岁以上老年人眩晕患病率约为24%[2],眩晕患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报道称85岁以上老年人眩晕患病率将超过50%[3]。75~80岁老年性眩晕中男性占1/3,女性为2/3[4]。由于眩晕发作期老年人面临较高致死性跌倒风险,且跌倒也是老年人急诊和死亡首要因素,因此老年性眩晕平衡障碍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关注。

  • 标签: 老年性眩晕 平衡障碍 诊疗 老年人 患病率 感觉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