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来该院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患者的肺结核的影像特点分析,找出患者的患糖尿病的诱因,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方法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来该院就诊60例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的影像学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根据患者肺结核的影像资料分析发现,60例糖尿病患者中,患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男性居多,病灶以双肺中下肺叶分布16例,病灶位于上叶及下叶背段的40例,其他分布部位4例。呈大片状和块状影18例,发现空洞52例,单一病灶内多发虫噬状空洞50例,同时发现支气管播散比较多。结论根据患者的肺结核影像资料分析得到,不同患者在病灶的分布、形态及病灶内外的情况有不同的特点,医院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以及护理方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防止病灶发生病变。

  • 标签: 糖尿病 肺结核 影像特点
  • 简介:目的该研究针对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的医学影像特征进行较深入地探讨,进而不断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的4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一时段的肺结核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医学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在病灶影响范围、病灶位置、密度及形态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结论临床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具有不典型的表现,但医学影像存在不同表现,因此深入了解患者的医学影像特征对于及时确诊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症状,已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而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肺结核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现肺部并发症时的CT影响学表现。方法该次调查的样本在作者所在的医院选取,样本容量为160例,组别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选取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80例,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48~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8.54±4.8)岁;所有参与该次研究的糖尿病患者均已经出现肺部并发症,再选取同院的单纯肺结核的患者80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46~6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4.31±2.9)岁。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CT结果的差异,从中分析总结糖尿病肺部并发症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CT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糖尿病肺部并发症的80例患者:有13例患者出现磨玻璃影(16%),25例患者CT表现为网织影(其中,10例患者表现为胸膜下线)(31%),15例患者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18%),8例患者为小叶内间质增厚(10%),6例为间质小结节(7.5%),4例患CT表现呈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5%),其余患者肺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无异常(11.25%);观察组患者的CT影像学结果显示:磨玻璃影患者1例(1.25%),小叶间隔增厚患者2例(3.75%),网织影的患者3例(其中,CT表现胸膜下线的患者1例)(2.5%)。此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和肺部疾病两者均能促发彼此的病情恶化,临床上一般在对两种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之前,首先要进行影响学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最终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确诊。最终为患者有效的控制病情。

  • 标签: 糖尿病 肺部并发症 CT影像学 表现
  • 简介:在2015年5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骨关节积液性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按照穿刺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采用介入性超声治疗,传统对照组采用临床盲穿。治疗后随访1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治疗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后1个月,介入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39/40),高于传统对照组的80.0%(32/40)(P〈0.05)。结论:在骨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采用介入性超声进行治疗,能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 标签: 骨关节疾病 介入性超声 临床治疗
  • 简介:于我院体检人员内选取50例糖尿病患者,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及50例健康人员,分为A组、B组、C组。三组150例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分析其肾脏体积、阻力指数(RI)、血流分级、血流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max)和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dmin)等情况。结果:B组肾脏体积、肾脏实质等级、血流分级大于A组、C组,RI、Vsmax、Vdmin指数低于A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n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肾脏疾病有诊断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糖尿病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实验组)以及100例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1—12月,两组观察对象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观察比较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大小的各参数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结果两组观察对象肾脏大小的各参数以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舒张期最低流速(Vd)以及阻力指数(RI)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各级动脉的收缩期流速(Vs)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价值可靠,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早期 糖尿病肾病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足背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同时深入的研究了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的30例非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查足背动脉、颈动脉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和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在加压和口服药的情况下,两组都有血管内径增大的情况,但是糖尿病组的内径变化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足背动脉和颈动脉的膜厚度都增加了,并且其足背动脉和颈动脉的异常检出率也要更高,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在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以及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其能够准确的评价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异常情况,对临床治疗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管受损
  • 简介: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T2DM)是多种因素作用的胰岛素分泌障碍或生物功能受损性疾病,T2DM长时间的血糖升高可造成多个器官的功能损害进而引发全身性代谢紊乱。T2DM动脉硬化发生机制颇为复杂,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不占少数,是T2DM引发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能对T2DM患者及早进行大血管检查并对病变进行干预治疗,便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弹性成像 糖尿病 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技术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8月间5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病变组,并选择同期健康者52名作为正常组,均进行彩超检查,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病变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率、50%以上血管狭窄、闭塞及血栓发生率比正常组要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首要方法是应用彩超检查技术,可提高预防效率,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诊断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 简介:选取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DM组),同期7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的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发现早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为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取96名经普通检查身体健康的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成员均采用全自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成员的血管内径和颈动脉病变情况。结果对照组的颈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1.13%,观察组的颈动脉病变发生率为70.3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发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7,P〈0.05)。Ⅲ级病变结果比较发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P〈0.01)。观察组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均比对照组的小,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更厚。两组结果相比,P均〈0.05,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更加准确。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2型糖尿病 颈动脉病变
  • 简介: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我国医疗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疾病得到了更好的治疗。人们的健康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糖尿病近些年来的发病率不断的提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颈动脉病也很难以治疗,一旦发病病人就会异常疼痛,不敢活动。本文将主要分析一下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病变差异分析。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颈动脉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术后激光光凝治疗老年白内障伴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60例老年白内障伴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术后激光光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并观察两组术前、术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力和眼压变化。结果观察组白内障伴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总有效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2.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CMT(239.57±41.39)μm和眼压(14.12±1.39)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61.54±51.74)μm、(16.58±1.48)mm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0.44±0.08)显著高于对照组(0.31±0.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5%)显著低于对照组(17.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伴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增加术后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提升术后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该术后治疗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激光光凝 白内障 糖尿病黄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