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为治疗肝衰竭作为种子细胞.方法培养hUMSC,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表型,转染c-Met慢病毒载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确定最佳多重感染复数(MOI).采用嘌呤霉素抗性筛选稳定表达c-Met的hUMSC细胞系,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c-met蛋白表达量.结果P5代细胞高表达CD44、CD90和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和CD34相关造血细胞抗原,符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构建成功的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最佳MOI=80,经嘌呤霉素筛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荧光阳性率为100%,且经Western-blot法检测证实该细胞过表达c-Met蛋白.结论成功构建过表达c-Met基因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进-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MET基因 转染 体外
  • 简介:目的:我们通过服用西甲硅油联合链蛋白后胃镜下视野清晰度、检查时间及早癌检出率的变化,研究二者在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640例,随机分成研究者及对照组,每组320例。两组患者均在检查前10分钟口服10ml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研究者在检查前20分钟加服链蛋白及西甲硅油。由内镜室高年资内镜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可疑病变活检送病理,比较两组患者胃镜检查时清晰度、检查时间、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结果:研究组视野清晰度A+B级达90%,对照组视野清晰度A+B级6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为(6.05±1.59)min,常规组操作时间为(6.88±1.64)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45.4%,对照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甲硅油联合链蛋白胃镜检查前口服可以使检查时的视野更加清晰,避免不良干扰.增加了内镜下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了检查效率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西甲硅油 链霉蛋白酶 胃癌诊断
  • 简介:目的:胃镜检查前比较胶体金、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自贡市中心血站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例数200份,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00份进行分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到2016年2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使用联免疫法检测)、对照组一组(使用胶体金检测),对比两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检出率10.00%与对照组阳性率9.00%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特异度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胶体金、联免疫法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中均具有显著效果,联免疫法适用于献血后对血液标本的检测,而胶体金适用于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其敏感度需要提高,值得在采供血工作中推广及运用。

  • 标签: 胶体金 酶联免疫法 乙肝表面抗原 结果
  • 简介:背景:结直肠癌(CRC)是消化系统常见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RC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筛选与CRC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方法: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CRC基因芯片GSE32323、GSE21510、GSE9348数据集,使用R语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在DAVID数据库中对差异表达基因行GO和KEGG分析。应用STRING、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CRC的核心基因。结果:在三个数据集中共筛选出834个CRC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76个上调基因和456个下调基因。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分裂、增殖、代谢等过程。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p53通路和细胞外基质蛋白通路。PPI网络共筛选出20个核心基因。结论: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RC基因芯片进行分析可为CRC发病机制、肿瘤标记物的筛选和治疗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生物信息学 微阵列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目的:食管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为食管癌的复发与转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医学领域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重视与研究也在不断提高与深入,本文主要就常见7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为食管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食管癌癌存档蜡块100例为研究目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本组食管癌组织中KISS1/hot7T175、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MKK4、MTSS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癌转移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与KISS1/hot7T175、KAI1/CD82、Masp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TIP30/CC3、BRMS1、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食管的远处转移与KISS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和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论:KISS1/hot7T175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KAI1/CD82、Maspin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MTSS1蛋白基因可能促进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H)水平对H—rasl2V转基因肝癌小鼠肝肿瘤的影响。方法将45只H—rasl2V转基因肝癌小鼠随机分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甲状腺素片、丙硫氧嘧啶片或蒸馏水灌胃制造不同的TH水平状态,待小鼠7月龄后,测量肝脏肿瘤指标。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血清T3和T4分别为(226.5±79.0)ng/dL,和(1.0±0.5)μg/dL,显著高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148.9±52.1)ng/dL和(0.8±0.4)pm01/L,P〈0.051,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3±63.9)n/dL和(O.9±O.4)μg/aL,P〈O.0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游离T3和T4分别为(0.5±0.2)pm01/L和(4.3±1.4)pm01/L,显著高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0.3±0.1)pmol/L和(1.8±0.5)pm01]L,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O.4±0.2)pmol/L和(1.9±0.7)pmol/L,P〈0.0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肿瘤数为(7.9±3.2)个,肿瘤直径超过2mm的数量为(4.1±2.7)个,肝/体质量比为(8.6±2.4),显著低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14.0±73)个、(9.9±4.8)个和(13.5±4.6),P〈O.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4±5.3)个、(7.7±3.1)个和(11.3±3.5),P〈0.051o结论甲状腺素水平的高低能影响H—rasl2V转基因肝癌小鼠肝脏肿瘤生长,甲状腺素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

  • 标签: 肝癌 转基因小鼠 甲状腺素
  • 简介:目的探讨金龙胶囊与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金龙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因子变化情况,治疗效果、随访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IL-2R、TS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71%(P〈0.05);治疗组临床总控制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71%(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29%(P〈0.05)。治疗组死亡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龙胶囊与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利于保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病情控制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金龙胶囊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效果以及再出血率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收集时间为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曲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凝血进行治疗,对比2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再出血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效果更佳: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凝血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奥曲肽 凝血酶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体外探讨肝星状细胞(HSC)脯氨酰寡肽酶(POP)的生物学功能,以进-步阐述其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HSC-T6细胞,经不同浓度的POP抑制剂(S17092)处理,采用ELISA法检测HSC-T6细胞N-乙酰基-丝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脯氨酸(Ac-SDKP)水平,使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检测HSC-T6凋亡和增殖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相关炎症和肝纤维化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Ⅰ型胶原(ColI)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POP、TGF-β1、α-SMA、Smad7、p-Smad2/3、PPAR-γ)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POP抑制剂干预组细胞内Ac-SDKP水平显著下降(P〈0.05);POP被抑制后对HSC-T6凋亡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可抑制其增殖(P〈0.05);与对照组比,抑制剂组HSC内α-SM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Smad7和PPAR-γ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均〈0.05);抑制剂组HSC内MCP-1和α-SMAmRNA水平显著上调(P均〈0.05).结论POP在肝星状细胞内可能发挥重要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Ac-SDKP及Smad7和PPAR-γ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关键词HSC-T6细胞 脯氨酰寡肽酶 转化生长因子-β-Smad蛋白信号通路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 体外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DNA复制期患者血清IL-12、IL-18水平变化及Foxp3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两院收治乙型肝炎患者137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A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B组),HBV携带者67例(C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34例为对照组(D组),采用定量PCR、ELISA法检测四组人群的血HBV-DNA复制,IL-12、IL-18表达水平以及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B组肝功能显著升高(P〈0.05),IL-12及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B组血清Foxp3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乙型肝炎DNA复制活跃程度影响血清中细胞因子IL-12、IL-18及Foxp3的表达,复制程度越活跃,患者IL-12、IL-18、Foxp3基因表达水平越高。

  • 标签: 乙型肝炎 IL-12 IL-18 FOXP3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在指导急性胆管炎患者应用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科诊治的118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均接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再被分成两组,53例观察组患者依据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决定停用抗生素,65例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的经验治疗停药。常规检测血清PCT、CRP和SA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CT、CRP和SA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治疗9d后,对照组血清上述三种感染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当血清PCT浓度低于0.25ng/ml、CRP浓度低于10mg/ml,或者SAA浓度低于10mg/ml,满足其中一项时,即停用抗生素治疗,而在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的经验,待体温和血象正常后3d停用抗生素治疗,结果观察组应用抗生素是时间为(8.6±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7±2.0)d(P〈0.05),观察组应用抗生素药物花费为(2465.7±306.4)元,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147.2±294.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CT、CRP和SAA联合检测可有效地指导并缩短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胆管炎患者的时间,对临床控制抗生素滥用有帮助。

  • 标签: 急性胆管炎 碳青霉烯类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血清淀粉样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