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胃泌素释放肽前、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碳酸酐酶Ⅸ联合诊断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非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52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roGRP、NSE、CAIX水平,分析其在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roGRP、NSE、CAI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患者血清ProGRP、NSE、CAIX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当CAIX诊断分界点取值96.91pg/mL时诊断敏感性为93.37%,特异性为92.3l%,诊断价值均好于ProGRP、NSE,采用三种指标联合诊断发现,其诊断价值优于三者指标单独诊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ProGRP、NSE、CAIX水平升高明显,与肿瘤分期正相关,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手术治疗效果新型评价指标。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碳酸酐酶Ⅸ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目的研究N-末端脑钠肽前(NT-proBNP)浓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严重程度评估结果预测。方法对200名CAP患者评估临床变量肺炎严重指数(PSI),同时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NT-proBNP,按照PSI评分分组,比较各组NT-proBNP浓度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评价这些指标与CAP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结果各组NT-proBNP浓度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随着CAP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0.01)。死亡患者中NT-proBNP浓度与存活者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SI评分组合,NT-proBNP浓度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CRP、血沉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论NT-proBNP可作为C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预测结果有效的标志物。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PSI NT-PROBNP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患者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脑钠肽(BNP)D-二聚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ECOPD患者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87例、健康对照者50例,分别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稳定期及健康对照者血清NSE、BNPD-二聚水平。结果AECOPD患者血清NSE、BNPD-二聚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ECOPD患者血清中的NSE、BNPD-二聚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P<0.05)。结论动态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NSE、BNPD-二聚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钠肽 D-二聚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简介:患者,男性,63岁。既往健,否认吸烟史及慢性病史。2009年3月起出现胸闷,平地快步行走20米感气促,半年内体重下降5kg左右,在多家医院内科门诊就诊,检查心电图,胸部CT,心脏超声,头颅CT,均未见异常,但患者感症状进行性加重,稍活动即感胸闷气促,2010年2月26日做肺功能,

  • 标签: 活动后气促 神经元病变 胸闷 运动 2009年 进行性加重
  • 简介: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病,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大量不合理用药,使该症在治疗上难度较大,可选用的药物较多,疗效不一。我们自97年11月至98年3月选用成都金星健康药业公司分装的乌林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 标签: 治疗 反复呼吸道感染 乌体林斯 舌下含服 疗效 不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索肠结核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33例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外科手术11例,内科治疗22例,治愈率100%。结论内科治疗仍是肠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法,及时的外科干预是防治肠结核并发症的必需手段。

  • 标签: 肠结核诊断 治疗方法 内科治疗 临床表现 外科手术 外科干预
  • 简介:在X线诊断的范畴内,征象综合征多散见于各类杂志和书籍内,而在教科书中反而较少编辑。在临床诊断中遇到这种情况屡感不便。现将常见的少数几个征象综合征介绍给临床医师,作为诊断时之参考。1轮廓征(SihouetteSign)1945年此征由Robbin氏提出,Felson氏1950年详加阐明。应用此征来推断肺部病变在胸相上的前后位置。根据心脏与升主动脉在胸腔内靠前,来分辨肺部病变的前后位置。若轮廓同病变重迭部分是模糊的,说

  • 标签: X线表现 轮廓征 肺部X线 肺部病变 综合征 肺静脉畸形引流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血浆氨基末端B型钠利尿肽前(NT-proBNP)的变化意义。方法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68例患者,按照治疗期间是否发生VAP分为Ⅰ组(出现VAP,n=62例)Ⅱ组(无VAP,n=106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确诊时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价指标Ⅱ(APACHEⅡ)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将Ⅰ组按照血浆NT-proBNP分为正常组及增高组,比较两组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住院死亡率;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P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因素。结果Ⅰ组血浆NT-proBNP、APACHEⅡ评分、血糖及WBC计数明显高于Ⅱ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Ⅱ组(P〈0.05);NT-proBNP增高组死亡率高于正常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r=0.502,P〈0.05)、CRP(r=0.513,P〈0.05),WBC计数(r=0.339,P〈0.05)及血糖水平(r=0.311,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OR=2.012,P〈0.05)是VAP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VAP患者中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且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是C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估CAP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血浆NT-PROBNP C-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在肺/或纵隔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01月-2017年06月接受超声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或传统支气管针吸活检(cTBNA)检查的142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对两组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BUS-TBNA组77例患者共穿刺158组淋巴结,cTBNA组65例患者共穿刺134组淋巴结,EBUS-TBNA组的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65.8%、86.1%、100%、87.0%、100%、33.3%,cTBNA组的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41.8%、60.7%、100%、63.1%、100%、14.3%;两组患者对检查的耐受性均较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影响病理阳性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灶越大病理阳性率越高,穿刺次数越多,病理阳性率越高,EBUS-TBNA组较cTBNA组病理阳性率高。结论EBUS-TBNA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以及准确度,且未增加相关并发症,在肺/或纵隔疾病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价值。

  • 标签: 传统支气管针吸活检(cTBNA) 超声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 肺和/或纵隔疾病
  • 简介:目的:考察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呼吸机力的变化,为患者术后治疗及护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比较130例接受脊柱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1d2d时的肺活量、潮气量、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呼气耐受时间吸气耐受时间。并比较不同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呼吸功能呼吸肌力变化差异。结果脊柱手术患者术后1d的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显著降低(P<0.01),术后2d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与术后1d相比有些许回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椎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下降比例显著高于颈椎腰椎手术患者(P<0.01),且颈椎手术患者高于腰椎手术患者(P<0.05)。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降低水平显著低于肿瘤患者(P<0.05)。结论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显著降低,且胸椎手术肿瘤手术对患者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影响较大。

  • 标签: 脊柱手术 呼吸功能 呼吸肌力
  • 简介:采用自体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重组白细胞介素21Ik静脉滴注,同时将胸液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体外培养、扩增后联同。IL2注入胸腔治疗肺癌癌性胸腔积液30例。结果显示完全缓解(CR)16例(53%),部分缓解(PR)12例(40%),无效(NC)2例(7%)。治疗后多数患者闷喘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体力增强,外周血白细胞增加,PR、NC病例胸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癌胚抗原(CEA)下降。除12例(40%)出现一过性发热,4例(13%)出现荨麻疹,未作处理好转。表明本疗法治疗肺癌癌性胸腔积液是有效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

  • 标签: 治疗后 癌性胸腔积液 胸液 TIL细胞 患者 肺癌
  • 简介:目的探讨193例肺癌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指导肺癌早期诊断。方法回顾研究193例肺癌病人胸部CT、纤支镜检查病理检查结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本组193例肺癌有28例直径2cm以下早期肺癌,其胸部CT常见恶性征象出现率:分叶征57.1%、毛刺征39.3%、空泡征25%、胸膜牵拉征28.6%;2、193例肺癌纤支镜下形态特征共分四型:腔内增生型40.9%、管壁浸润型21.2%、管外压迫型33.6%、未见异常型13.5%。管内增生型以鳞癌为主占50.7%;管外压迫型以腺癌为主占58.5%;3、管内增生型肺癌的钳检检出率高达97.2%,与刷检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胸部CT、纤支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分析,可提高早期肺癌诊断阳性率。

  • 标签: 肺癌 胸部CT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硫酸镁佐治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的影响.方法10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治疗后分析效果,治疗前后测定患者FeNOSC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患者FeNOSCF均有明显降低,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硫酸镁佐治重症哮喘可以减少FeNOSCF,从而改善病情.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硫酸镁 呼出气一氧化氮 血清干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特点.方法对南京市胸科医院实验室培养阳性的10389例菌株,经菌性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的223份样本,共70例患者的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互为先后顺序感染,也可以同时感染,以先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为多.结论对于特殊人群治疗效果欠佳的的患者,应定期、多次的进行相关的培养、菌型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尽早发现存在混合感染及时调整治疗.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混合感染 病例分析 培养结果 药物敏感试验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检测方法不同检测标本在结核杆菌检测结果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科室收治的初次我院就诊并临床诊断符合“肺结核”标准的158例患者的痰液肺泡灌洗液,对所有的标本均进行两次抗酸染色涂片、两次快速培养检测结核杆菌(1次及1次以上阳性均记为阳性)。结果1.快速培养法的结核杆菌检出率高于抗酸染色涂片法;2.肺泡灌洗液的结核杆菌阳性率均高于痰液。结论快速培养法是临床工作中确诊结核病的首选方法,肺泡灌洗液能有效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

  • 标签: 结核 肺泡灌洗液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浆及胸水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变化情况,探讨IL-6与结核菌感染的临床转归、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潜伏感染者、3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2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浆胸水中的IL-6的浓度。结果肺结核患者血浆中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结核潜伏感染者(P〈0.01,P〈0.01);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浆中IL-6水平明显高于肺结核患者(P=0.0029);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中的IL-6显著高于相应血浆中IL-6水平(P〈0.0001)。结论IL-6与结核菌感染的临床转归、结核病严重程度相关,是局部病灶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因子。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肺结核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炎症的特点。方法测定95例COPD患者加重期和缓解期及30例健康人血清和诱导痰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血清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浓度。结果COPD患者加重期和缓解期MPOiNOS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加重期高于缓解期患者。痰中MPO水平高于血清中MPO水平。结论MPO、iNOS作为炎性介质酶均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过程。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INOS MPO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COPD患者 健康对照组
  • 简介:慢阻肺在缓解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提高呼吸肌的肌力耐力,降低呼吸效率,缓解呼吸肌疲劳,增加肺泡通气,改善呼吸功能,缓解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存在依从性问题,严重影响呼吸锻炼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影响患者呼吸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护理对策。

  • 标签: 呼吸功能锻炼 依从性 慢阻肺 患者 呼吸肌疲劳 缓解呼吸困难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7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A组)治疗后(B组)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D-D)、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健康体检者(C组)作比较,并分析动脉血气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B组C组(P〈0.01),B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C组(P〈0.01),而PT、APTT、TT差异无显著性(P&gt;0.05);FBG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D-D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COPD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高凝状态,监测FBG及D-D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为适时采取有效的抗凝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 标签: COPD 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血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