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替罗班治疗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8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min),30min后以0.1μg/(kg.min)维持,持续48~120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6h及30d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6h及30d后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2.4%和6.1%对照组分别为:12.2%和18.5%,两组患者36h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及显著血小板减少。结论NSTE-ACS患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用盐酸替罗班治疗可减少MACE的发生率,但增加轻微出血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盐酸替罗非班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中国目前约2.66亿高血压患者中,5%~30%属于顽固性高血压[1]或难治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抵抗。单纯药物治疗并不能很好的将高血压抵抗患者血压水平控制达标,因此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手段成为心血管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高血压抵抗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非药物治疗 难治性高血压 顽固性高血压 单纯药物治疗 血压水平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反应。然而,新近的研究发现,炎症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所有阶段并与冠心病的不同临床状态与临床表现形式有关。

  • 标签: 炎症机制 心脏X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生物学反应 冠心病
  • 简介:心力衰竭是一种致残性慢性疾病,它是老年人致病和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心衰病人有着不同的致病因素,但是慢性交感神经和β-肾上腺素受体(β-AR)的激活是心衰发生时共有的现象。慢性交感神经和β-AR的激活对心脏是有害的,在心衰恶化、心脏功能异常和心肌重构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交感-儿茶酚胺系统通过直接激动

  • 标签: 肾上腺素受体 心肌重塑 信号途径 非经典 病理性 心衰
  • 简介:如果您的身体各处都很健康.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遗憾的是,事与愿违。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同时兼有其他疾病.而且那些疾病.有时更是需要手术来治疗的疾病。这时候.如何在心脏手术期间保护好心脏病患者有病的心脏尤显重要。例如.心脏病患者需做急性阑尾炎手术.如何保护其心脏使它能安全接受手术治疗.这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问题.

  • 标签: 心脏病患者 手术期间 保护 术前后 指南 手术治疗
  • 简介:患者男性,79岁.因"全身软困乏力1W"门诊以"冠心病"收入心内科.体检:T36.0℃,R20次/min,P50次/min,BP142/62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5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 标签: 房室结双径路 文氏现象 房室传导 min 肺呼吸音 QRS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方法:在体外循环条件下对3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死亡1例;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恢复正常生活。结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在一些高危患者较之体外循环更显出其优势。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治疗结果
  • 简介:最新研究证明长链编码RNA(IncRNA)可调节脂质及糖代谢,调控血管壁功能,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老化、凋亡以及血管炎症及免疫应答,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就lncRNA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RNA 未翻译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治疗策略。方眩收集2001年1月~2010年1月资料完整的NSTEMI患者206例,随访≥6个月,以随访6个月和2年的预后分别为近期和远期预后,记录心血管事件,包括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联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或)致死性心肌梗死],应用Cox生存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完成6个月随访,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6例(11.27%)、致死性心肌梗死4例(2.82%);93例完成2年随访,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5例(16.13%)、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5.38%)。影响患者班期预后的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早期PCI。结论NSTEMI患者预后不佳,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是重要的保护因素,早期PCI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
  • 简介:长期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的患者在行外科手术或行有创性操作时面临着出血风险,而在围术期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又可能增加血栓栓塞风险。使用治疗剂量肝素类药物的桥接抗凝治疗后可避免围术期暂时中断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所致的血栓栓塞事件。本文对此进行有关讨论。

  • 标签: 抗凝药 肝素 低分子量 维生素K
  •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班对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acutecoronarysyndrome,NST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老年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替罗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标志物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肌钙蛋白T(troponinT,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的浓度;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30d,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MACE)发生率;观察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RP、TnT及CKMB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0.28±0.07vs.0.39±0.08,P〈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4%vs.84.3%,P〈0.05);随访30d,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NSTE-ACS患者,替罗班能有效地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近期临床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 血小板聚集率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间隙性逆传阻滞房室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特点及射频消融术。方法6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其中A型预激1例,B型预激1例,采用右室心尖部和左室S1S1及S1S2起搏分析室房传导情况、心动过速特点、旁道位置确定及射频消融。结果左前游离壁2例,左侧壁1例(A型预激),左后壁旁道2例,右侧三尖瓣环10点处1例(B型预激)。所有旁道具有1:1室房传导功能,6例患者均有间隙性旁道逆传阻滞,均呈2:1室房逆传阻滞。在右室起搏下或窦性心律下标测靶点,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结论不论隐匿性或显性房室旁道均可发生间隙性室房逆传阻滞,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过程中应注意分辨偶发室房逆传阻滞现象,以免漏诊。

  • 标签: 逆传阻滞 房室旁道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 简介: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1],高甘油三酯在致动脉粥样硬化、致代谢紊乱、致凝血-纤溶紊乱被认为是一种强危险因子[2],因此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与降低血清胆固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辛伐他汀和诺贝特交替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以期提高调脂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自2000.5~2001.5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择近4周未服过血脂调节剂的异常血脂者共78例,随机分二组,合用组40例(男21例,女19例,

  • 标签: 辛伐他汀 非诺贝特 治疗 混合性高脂血症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危险因素.方法:102例急性NSTEMI患者分别检测QT离散度(QTd)、心肌钙蛋白Ⅰ(cTnI)、C反应蛋白(CRP)及心电图ST段下移≥1mV数值,与其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比较.结果:CAG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在QTd、cTnI、CRP及ST段下移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依次P<0.01;P<0.05;P<0.01;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ST段下移是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401、1.632、2.041、2.322、2.102、1.310).有这些危险因素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的组(P<0.01或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QTd、cTnI、CRP异常及ST段下移≥1mV可作为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冠状血管造影术 QT离散度 C反应蛋白
  • 简介:脑卒中后期的康复患者中约有42%由于疾病原因诸如意识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需持续或长期借助胃管进行鼻饲饮食治疗[1]。脑卒中中后期的康复患者需每日外出行高压氧或康复治疗,由于搬运时胃管牵拉或患者意识障碍及康复时未适当固定肢体等原因,导致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将胃管拔除,即计划胃管拔除。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患者 非计划胃管拔除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多种心肌梗死性Q波、ST-T改变的机制及鉴别点.方法回顾分析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39例,急性胰腺炎6例,病毒性心肌炎8例,肥厚性心肌病5例,主动脉夹层3例,心脏原发性肿瘤3例,急性肺栓塞4例,早期复极征3例,Brugada征2例,预激综合征1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胸部外伤2例.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改变29例(74.4%)、异常Q波18例(46.2%)、T波改变28例(71.8%).结论异常Q波、ST-T改变等心电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独有特征,多种疾病也可出现心电图异常.结合临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对相关疾病的判断显得更为重要.

  • 标签: 心电图 心肌梗死 坏死性Q波 ST-T改变
  • 简介: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其可引发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瓣膜性房颤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心房纤颤患者的5~7倍,临床常用华法令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一般均按国际标准比值(INR)2.0—3.0^[1]。本文观察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的抗凝疗效(INR1.5—2.0),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2.0-3.0)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 标签: 华法令 抗凝治疗 心房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