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行为是患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就诊时很少论及。虽然性行为不易研究,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了一些大规模的调查,这为健康服务计划,流行病学和对性行为的认识都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源。

  • 标签: 行为 20世纪 服务计划 流行病学
  • 简介:品行障碍的特征是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的反复发作的反社会行为。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临床主要表现为明显超出其年龄范围的显著的反抗行为如挑衅、敌意和破坏行为。在年龄稍大的儿童中则可见偷窃、逃学、打架、撒谎和离家出走等行为。最严重的病例还有纵火或虐待动物或其他儿童的行为。品行障碍患者通常与同龄人关系差有关,但有时也见于平常与同龄人相处和谐的儿童。

  • 标签: 儿童 行为障碍 品行障碍 多动障碍 混合障碍
  • 简介:行为障碍是指反复出现反社会行为且持续至少6个月的情况。在少儿,临床表现主要是明显的超出正常范围的负面行为,例如反抗、敌视、易激惹(因此称为“对立-反抗障碍”)。在年龄稍大的群体中.可以看到一些偷盗、逃学、打架、撒谎、离家出走的行为,在最严重的病例,可出现放火、虐待小动物及其他儿童的情况。

  • 标签: 行为障碍 儿童 正常范围 青少年 临床表现 反社会行为
  • 简介:人类自1922年由班亭等成功从狗胰腺中提取出动物胰岛素以来,10余年来发展至用基因工程合成的与人体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的高纯度人胰岛素,使糖尿病治疗取得极大进步。但目前常用胰岛素制剂存在很大不足,动物胰岛素因其纯度不足,有抗原性,并为酸性,临床已较少应用。人胰岛素制剂目前有餐前应用的短效胰岛素,补充基础分泌的中效胰岛素,及将两者预混的胰岛素(30R、50R)。短效胰岛素与生理性胰岛素相比,因其吸收缓慢,须注射后15~30min进食,造成患者注射的依从性差,对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且有较长的作用时间,而增加低血糖的危险。中效胰岛素为结晶体,注射前需要重悬,吸收不稳定,有峰值,易发生低血糖。预混的胰岛素因其同时提供餐时及基础胰岛素,减少每天注射次数,对有一定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方便的注射途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但也具备两者的缺点,作用时间与进餐的配合有差距,易发生低血糖。故临床需要快速达峰,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及长时间起效,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或双相胰岛素同时模拟基础和餐时胰岛素分泌。

  • 标签: 胰岛素类似物 临床应用 2型糖尿病患者 人胰岛素制剂 胰岛素分泌 动物胰岛素
  • 简介:测定气道中非挥发性物质和炎症标志常须创伤性技术,如肺泡灌洗、诱痰,这些方法在短期不能重复,且是创伤性技术,可加重气道的炎症反应。呼出气中冷凝是通过冷却呼出气来收集,是一种无创检查。研究表明,呼出气中冷凝成分的异常能反映气道管壁液体的生化改变,早在1980年俄罗斯就有人第一次研究了冷凝中的活性成分,包括肺表面活性物质,从此以后,就陆续有多种炎症介质、氧化和离子得到研究,它们与疾病的相关性有进一步的深入,现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呼出气 冷凝物 测定 炎症标志物 氧化物 哮喘
  • 简介:虽然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和化疗药物不断地面世,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过去25年中,5年存活率仅从3%升到4%。大多数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多为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在临床上常用来诊断胰腺癌和判断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基因和蛋白组学的发展,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标志。本综述回顾2009、2010年美国肿瘤学会年会(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ASCO)提出的一些关于胰腺癌检测的新肿瘤标志

  • 标签: 胰腺癌患者 癌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 5年存活率 影像学检查 化疗药物
  • 简介:<正>其中男9例女1例。发病年龄平均58(46~64)岁。4例为帕金森病,2例为多系统萎缩,1例为脑炎,3例原因不明。表现梦中出现粗暴动作,喊叫,打人。仅3例能回忆发作过程,其余患者不能回忆。睡前服氯硝安定可控制发作。全部患者多导睡眠图(PSG)表

  • 标签: 行为障碍 快速动眼睡眠 多系统萎缩 发作过程 帕金森病 多导睡眠图
  • 简介:人们早已观察到,痴呆患者存在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Alzheimer)于1906年介绍首例51岁女性病例时,就描述该患者除了有认知功能损害外,还伴有妄想、偏执观念、吵闹和活动过多等精神症状。但长期以来,有关痴呆精神障碍的研究较少。

  • 标签: 痴呆 行为症状 心理症状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 简介:概述及诊断标准成人Still病(AOS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发热、关节痛和(或)关节炎、一过性皮疹、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为临床特征,经过详尽检查无法获得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疾病证据的临床综合征。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与脓毒症有许多共同点,曾被称为"变应性亚败血症"。

  • 标签: 成人STILL病 风湿性疾病 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喹硫平治疗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8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奋乃静治疗,观察组采用喹硫平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精神行为改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56.10%)显著高于对照组(3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明神经精神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患者妄想、激越、幻觉、欣快、淡漠、行为紊乱、脱抑制、夜间症状、饮食异常、易激怒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显著低于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显效率高于使用奋乃静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老年痴呆 喹硫平 精神行为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门诊结核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及家庭访视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10月在门诊治疗的肺结核患者2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家庭访视。1年后对两组患者遵医率及各项指标达标率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遵医率及各项指标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可提高肺结核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结核 随访 遵医行为
  • 简介:<正>检测46例AMI病人及62例心绞痛(AP)病人血清中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组cTnI、Mb、CK、CK-MB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93.48%、97.83%、65.22%、76.09%;AP组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1.68%、48.39%、32.26%、14.52%。Mb与cTnI对AMI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 病人血清 临床应用 对比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联网技术在医院病房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385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99例,采用传统人工输液巡视方法进行静脉输液管理,患者有需求时使用传统有线呼叫系统呼叫护士。联网组患者186例,采用联网技术进行静脉输液监控。比较两组患者输液相关铃响次数、护士往返护士站次数、护士平均日行步数、液体滴空回血次数、药物配置后的静置时间及患者对输液过程的评分情况。结果物联网组患者186例,5天输液相关铃响74次;对照组患者199例,5天输液相关铃响153次;联网组护士往返护士站次数为105次,对照组护士往返护士站176次;联网组患者5天液体滴空回血16次;对照组患者5天液体滴空回血58次。联网组护士值班平均日行步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护士(P〈0.01);联网组患者液体配置后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联网组患者对输液过程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联网技术监控静脉输液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输液安全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 标签: 静脉输液 管理 物联网技术 输液安全性
  • 简介:女孩在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者临床上可判断为性早熟(precociouspuberty,PP)。性早熟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可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又称为部分性或假性性早熟,是非受控于下丘脑.垂体一性腺轴功能所致的性发育,

  • 标签: 性早熟 卵巢肿物 儿童
  • 简介: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全国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为了解在校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相关信念和行为状况,为更好地在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8年4月对鹰潭市某大中专院校进行了有关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结核病防治知识 大中专院校 行为调查 在校学生 信念 慢性传染性疾病
  • 简介:《药理学》是我校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内容繁多,加之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教师们往往只能是紧扣教材,照本宣科,缺乏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兴趣不高,教师授课自然也无热情可言。为了适应现代高职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着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药理学》的教学过程。

  • 标签: 行为导向教学 药理学 高职 教学
  • 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明显的异质性为特征。基于临床、超声、基因检测的HCM病情评估仍然不完善。需要有其它的方法来指导病情评估和临床管理。近年来,反映HCM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生物标志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HCM生物标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危险分层、治疗策略、预后分析等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生物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目的:探讨白杨素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端粒重复序列(CCCTAA)n的肽核酸(P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端粒CCCTAA和DNA损伤蛋白53BP1的共定位,以测定端粒损伤的形成。结果:白杨素能抑制NB4细胞有效增殖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8μmol/L,而在端粒处CCCTAA的PNA探针的绿色荧光信号与53BP1抗体的红色荧光信号发生融合。白杨素处理过的NB4细胞早期凋亡(15.90±3.82)、晚期凋亡(14.41±3.87)远高于对照组(2.01±0.61、1.72±0.57)(P〈0.05)。结论:白杨素有抑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能力;白杨素特异性增加端粒处的损伤可能是其阻滞细胞周期的机制。

  • 标签: 白杨素 端粒 DNA损伤 白血病
  • 简介:<正>用ELISA法检测重庆新桥医院1993~199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59434例HBV血清标志。结果:HBsAg阳性12403例,占20.86%,并从1993年22.67%逐年降至1999年18.19%。单独抗HBs阳性9751例,占16.40%。抗HBe阳性15763例,占26.52%,并从1993年41.02%呈逐年减少至1999年13.04%。HBsAg和抗HBe阳性者从1993年0.72%增加至1999

  • 标签: 乙肝病毒标志物 重庆新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