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用于基层医院床旁交接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交接班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交接班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交接班质量和交接班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护士交接班质量和整个病区护士交接班时间评分分别为(86.83±12.73)分、(30.89±4.19)min,对照组为(73.51±9.25)分、(45.66±5.6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用于基层医院床旁交接班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交接班质量、并且缩短交接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SBAR标准化沟通 基层医院 交接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士交接班中ICU床旁交接班清单的建立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5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院期间交接班记录400例,实施传统交班模式。再选取本院自2021年7月1日~2021年11月30日的50例患者为研究组,在院期间交接班记录400例,实施ICU床旁交接班清单,比较两组交班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护士交接班 床旁交接班清单 ICU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SBAR交接班模式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手术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组急诊抢救室严重创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24例和观察组1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交班表进行交接,而观察组采用改良SBAR交班模式表进行交接,卡方分析和t检验统计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合作情况、转运交接缺陷事件的发生率(交接缺陷事件包括遗漏病情、转运记录不完整、床旁交接不全面、药品和物品遗漏) 、患者平均转运交接时间及院内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 采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评价交接双方的护理人员合作情况。对照组护理人员交接合作平均得分(60.50±1.80)分,观察组护理人员交接合作平均得分(78.20±2.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改良SBAR交接班 急诊 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QCC)活动对手术患者交接中护理工作质量和交接效果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8例手术交接患者,根据品管圈(QCC)活动开展的前后进行分组,实验对照组(54例,品管圈(QCC)活动开展后)和常规对照组(54例,品管圈(QCC)活动开展前)。比较两组相应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交接效果。结果:品管圈(QCC)活动开展后,实验对照组的患者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交接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对手术交接患者,采取品管圈(QCC)活动后,更为有效的促进实际治疗以及护理效果,并促进医患关系良好发展,值得参考。

  • 标签: 品管圈 手术交接 护理工作质量
  • 简介:交接班制度能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预防事故的发生。如何规范交接班制度,完善交接班内容,提高交接班质量,是确保护理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对我科护理交接班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对策,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医疗护理工作 交接班制度 缺陷 护理安全 探讨对策 原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于患者而言,护理交接班与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所使用的交接方式无论是从要素还是流程方面都是较完善的。虽然沟通的策略十分科学合理,但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管理者,应在改动护理交接班的过程中,利用多种有效方案,例如使用交接班工具以及将书面模板与当面交流相结合,确保双向沟通的反馈及时性。除此之外,护理的管理人员应重视临床护士对于交接班的能力培养,并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方案,确保提高交接班质量。

  • 标签: 护理交接班 病人安全 沟通策略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适合急诊ICU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的实际效果。方法 接班护士使用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识别潜在危重症和护理风险。对比实施评估式交接班模式前后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符合率,抢救物品准备完备率,护理措施主动落实率及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 实施护理量化评估式交接班后,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符合率为98.30%(对照组93.96%,P<0.05),抢救物品准备完备率为98.86%(对照组95.05%,P<0.05),护理措施主动落实率99.43%(对照组95.60%,P<0.05),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8.43%(对照组96.15%,P<0.05)。结论 采用评估式交接班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ICU的交班质量、护理质量。

  • 标签: 急诊监护病房 护理量化评估式交接班 常规交接班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究 细节化管理在手术患者安全交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以 手术患者74 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11 月,分为参照组 37 例与研究组 37 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细节化交接管理,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优于参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交接时间低于参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手术患者在交接过程中采用 细节化管理, 有效预防交接不良事件,缩短交接时间,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细节化管理 手术 安全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在护士交班时应用思维导图,探究这一应用的作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选取两个病区,所选的病区其规模、环境以及性质等均需保持高度相似,以避免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问题。通过随机的方式,将这两个病区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将采用普通的护理交班策略,实验组则基于思维导图的应用下进行交班工作。根据纳入、排除指标,在每个组别中分别选择28位护理工作者,将其作为实验对象。之后设计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并通过护士交接班评价表进行考核评价。除此之外,在实验组应用一段时间的思维导图之后,从病人的满意度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为期3个月的干预,实验组在信息质量、互动支持等方面的分数要远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可参考性。根据组内比较情况来看,实验组干预前后分数相差也比较大,具有对比意义。经过干预后,统计两组各自的病人满意情况,实验组同样领先于对照组。结论:在护士交接班时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得交接班质量得到优化提升,对于护理服务的完善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高质量护理工作的开展。

  • 标签: 思维导图 交接班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SBAR沟通模型在肿瘤专科医院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某肿瘤专科医院工作5年内的年轻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应用SBAR沟通模型制订SBAR床头交接班手册,系统培训护士长、年轻护士,于2013年10月护士长每天按照SBAR床头交接班质量评分表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护理部对科室进行质量追踪、数据验证,持续检查6个月.比较实施前后240例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沟通有关不良事件的隐患发生率.结果住院患者满意度提高;与沟通有关不良事件的隐患发生率降低(P<0.01或P<0.05).结论SBAR沟通模型应用于临床,规范了护士床头交接流程,提高了年轻护士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 标签: 床头交接班 信息交流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在急诊 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观察其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7年 12月至 2019年 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 60例 ICU患者,随机将 60例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的 30例患者在转运交接中全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常规组的 3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然后分析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转运交接中的基本情况、责任推脱的次数、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危急值交接次数。 结果 对照组运转设备、电话咨询、生命体征、污染衣物、贵重物品、交接时间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 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 70.00%、 93.3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信息系统,搭建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管理信息,实现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全程、动态、流程管理,保证手术患者安全。方法依托有/无线网络与移动PDA、电脑设备,建立患者信息、携带物品、管道通畅、妥善固定等内容在病区、手术间、恢复室转运交接的信息化流程管理。利用消息推送,与手术麻醉系统、HIS、护理管理系统关联,完成患者手术不同环境的转运交接,对各节点数据进行工作量、工时、手术例数、手术间效率等项目查询与统计。结果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系统运行后,规范了手术室转运交接流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56%,每手术间每天使用量提升38%。结论信息系统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流程管理能够提高手术室的管理效果,并有效促进手术室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

  • 标签: 转运交接系统 信息技术 手术室 流程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临床护理管理中使用规范化交接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针灸推拿科实际护理工作为出发点,结合参考相关资料,对在科室中交班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临床护理进行交接班时多出现信息传递不完整、沟通不畅、缺乏标准化的交班流程和护理患者参与等不足。对此,应当采取制定标准化交接班流程、使用交接班工具、提供培训和教育和建立监督及奖惩机制等,规范针灸推拿科护理交接班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具体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结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使用规范护理交接班的方式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基于SBAR的交班模型改良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了2022年8月-2023年5月间40例急诊危重患者,根据入院的前后顺序将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交接模式,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基于SBAR的交班模型改良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呼吸改变、心率改变、血压改变、导管异常)发生情况,记录转运交接时间和患者家属的满意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00%,差异比较明显,P<0.05。(2)观察组患者的转运交接时间为(29.17±5.64)min,对照组为(36.14±6.87)min,观察组显著较低;观察组患者的家属满意评分为(96.17±8.74)分,高于对照组的(82.14±5.14)分,以上均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基于SBAR的交班模型改良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 SBAR的交班模型改良模式 不良事件 转运时间 满意度
  • 作者: 唐素侠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第7卷第8期
  • 机构: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苏州 215321
  • 简介: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急诊科危重症患者90例,时间范围2020年1月至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和观察组(无缝隙护理管理),各45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转运时间、交接时间明显更短,观察组转运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人员互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开展无缝隙护理管理效果显著。

  • 标签: 急诊危重症;ICU;院内转运;无缝隙护理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护生独立交接班对提高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护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改变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实验组护生进行有要求的独立交接班。结果护生独立交接方式的护理教学效果显著好于在工作中巡视病人、旁听病房全体人员交接班、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和阅读病历等方式。结论护生独立交接班可提高护理教学的效果。

  • 标签: 护生 交接班 护理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科患者搬运与 120交接中软担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式,抽选我院 2017年收治的 200例使用普通平车转运的急诊科室患者 (对照组 )及 2018年收治的使用交换软担架的 200例急诊科室患者 (观察组 )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转运时间、转运主观疼痛感、不良事件发生率三个方面,探讨急诊科患者搬运与 120交接中软担架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急诊搬运与 120交接中应用交换软担架的观察组患者,运转时间短、运转前后主观疼痛感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急诊科患者搬运与 120交接中交换软担架的应用可以缩短转运时间、避免患者运转疼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急诊科患者搬运 120交接 软担架应用
  • 简介:护士交接班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交接班程序标准化、规范化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各班的责任,避免工作中的遗漏,有效防止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护理工作 护士交接班 程序标准化 内容标准化 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