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肺炎(PCP)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67例艾滋(AIDS)并PC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AIDS并PCP患者的典型肺部影像学表现为:以两侧肺门为中心逐渐向周围扩展以及中、下肺野呈弥漫性网格状影,部分病变可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或呈“磨玻璃样”、“地图样”、“碎石路征”等改变,病变以间质性炎症为主。少数患者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结论:胸部DR及螺旋CT扫描是AIDS并PCP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以及其细微结构。双肺磨玻璃影、网状影、碎石路征等为AIDS合并PCP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炎 影像学 诊断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58岁,绝经7年。腹胀3个月,病程中患者有时有低热,37.8℃左右。体检:下腹部触及实性肿块,边界尚清,活动度欠佳,质地韧。肿瘤指标:CA125为313.40U/mL,NSE为29.57ng/mL,HE4为155.30pmol/L。CA199、CEA、AFP均正常。血常规、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卵巢肝样癌 CA125 CA199 实性肿块 肿瘤指标 肝肾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外伤性损伤的CT表现,旨在提高损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外伤性损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包膜下血肿3例,内血肿6例,挫裂伤9例;病灶右叶多见,13例,左右叶分布3例,左叶分布2例。CT表现以实质内圆形、类圆形、片状低密度影或等低、高低混杂密度影最多见,也可有内不规则裂隙状、片状低密度影,其间夹杂斑点斑片状高密度影,及包膜下梭形、弧带状磨玻璃样低密度影或等低混杂密度影,部分患者有合并腹腔积血或其他脏器损伤的表现。结论:外伤性损伤CT表现较具特征性,对判定有无损伤、损伤范围、类型及有无腹腔积血、有无周围其他脏器合并伤方面有重要价值,是目前外伤性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外伤性肝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的表现和征象。方法:选取 50例已被确诊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患者,并根据其 CT、 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和征象。结果:多发低密度结节是 CT平扫的主要表征,其内部的低密度区多为清晰可见;后动脉期的加强,可以使肿瘤周边得到强化,但没有强化中央更低密度区。结论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具备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 ,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详细信息有赖于 CT和 MRI的检查。

  • 标签: 肝脏 上皮痒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
  • 简介:目的:探讨内胆管细胞癌(ICC)超声造影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常规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动态资料。结果32例ICC患者共34个病灶。超声造影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增强方式;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有3种类型:20个(58.8%,20/34)周边环状高增强向内充填型,5个(14.7%,5/34)整体均匀增强型,9个(26.5%,9/34)周边环状高增强不向内充填型。结论ICC在超声造影上具有特定的增强方式,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超声造影 肝脏
  • 简介:卵巢样癌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卵巢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学特征与肝细胞癌类似,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卵巢占位并伴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升高。到目前为止,仅有20例报道[1]。本文报道1例经超声检查的卵巢样癌且不伴血清AFP升高者。

  • 标签: 肝样癌 卵巢 甲胎蛋白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形态类型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特点和动态增强CT表现。结果:20例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14例,管周浸润型4例,管内生长型2例。肿块型平扫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扫描早期肿瘤周边呈环状强化,中心部分早期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期呈现持续性强化为特征性表现;管周浸润型表现为沿胆管树走行的分枝状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远侧胆管扩张,动态扫描肿瘤呈渐进性延迟强化;管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内的乳头状或结节状病变,动态扫描早期呈轻度均匀性强化,延迟期无强化。结论:不同形态类型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ICC的形态学类型,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判断患者预后。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形态学类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 要 : 目的:探究经皮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后护理相关问题;方法:随机选取 78 例患有阻塞性黄疸疾病的患者,对其进行皮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结果: 78 例患者接受皮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其中 4 例患者出现引流管渗透、 6 例患者出现血性胆汁、 7 例患者出现胆道感染;结论:患有阻塞性黄疸疾病的患者在接受皮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时极易发生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认真护理,以取得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 标签: 皮肝穿刺 胆道内外引流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的CT、MRI征象认识,帮助治疗前诊断。方法病理证实上皮样血管瘤5例,发病年龄27~55岁;女性3例、男性2例。3例行平扫加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RI平扫加动态扫描,1例仅行MRI动态扫描。2例间隙性右上腹痛;3例无症状,为体检发现。3例同时伴发外病变(多发肺结节2例、腹膜结节1例)。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周围及包膜下弥漫性病变5例(5/5),其中多发结节3例、多发结节伴大块融合灶2例;伴包膜回缩征5例(5/5),内静脉进入并止于病灶5例(5/5),病灶绕血管2例(2/5)。CT平扫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结节,内见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楚(5/5);动态增强典型病灶中层环形强化伴周围低密度晕环,中心不强化(多层靶征)(5/5),延迟期无廓清(5/5),延迟10min病灶缩小(1/1)。MRI平扫T1WI低信号灶,内见更低信号灶;T2WI高信号灶,内见更高信号;造影后可见多层靶征(2/2)。结论本组EHE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易误诊为转移瘤或血管瘤。对首次就诊无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CT或MRI发现周围或包膜下多发肿块或大块融合病灶伴包膜回缩者,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血管内皮瘤;造影后持续靶样强化伴延迟强化,合并内静脉进入并止于病灶者可提示该病。

  • 标签: 肝脏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临床上准确评估纤维化程度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超声造影和声弹性成像技术分别从微循环和弹性硬度方面间接评估纤维化程度,具有无创、便捷和准确率高的优点。本文重点综述超声新技术在纤维化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纤维化 慢性肝病 超声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夏科氏关节是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多由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所致,最常发生在足部及踝关节。由于关节稳定性下降,溃疡反复发作,该病是一种变形和破坏性过程。因此,早期诊断及鉴别 CN和骨髓炎对指导治疗至关重要。通常在晚期伴发中足部溃疡情况下,易伴发骨髓炎。常规检查方法通常诊断不明确或存在误诊情况。多种 MRI新技术,不但能做出较准确诊断及鉴别 CN和骨髓炎,并能指导临床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作者就目前足部夏科氏关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夏科氏关节病 诊断显像 糖尿病 周围神经
  • 简介:高位胆管癌占胆管癌的58.4%,其手术切除率在胆管癌中最低(10.4%),病死率也高于中段和下段胆管癌。门部胆管癌。尤其当左右管均受累(门部Bis—muthⅣ型胆管癌)时,传统外科手术困难,创伤大。并发症多,给胆道支架置入带来了不便。

  • 标签: 胆管肿瘤 胆管阻塞 支架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 简介: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Croh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Crohn病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22例中病变多发13例,单发9例。CT上均有肠壁增厚,其中8例呈分层强化。13例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0例出现肠系膜改变,可见“木梳征”。并发症:不全性肠梗阻3例,消化道穿孔2例,腹腔脓肿1例,肠间内瘘1例。结论:Crohn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并发症,对Crohn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CROHN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狂犬暴露病例人群调查和研究,得出狂犬预防的对策。方法:对 408 例狂犬暴露人群进行回顾性流行学调查研究。结果:通过对 408 例狂犬暴露人群进行回顾性流行学调查研究,得出年龄分布多集中在 10 岁—— 50 岁,其中占 58.59% ;职业分布以学生和农民居多,占 56.36% ;时间分布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夏季最多,高达 39.95% 。结论:有效预防狂犬的对策是加强狂犬预防教育,狂犬暴露后做到规范处理,在狂犬暴露高发区要加强基础免疫。

  • 标签: 狂犬病 预防 流行病 教育 免疫
  • 简介:外胆管癌是指发生在左、右管至壶腹部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般出现黄疸等临床症状时已属中晚期.随着MSCT及后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平扫加增强扫描已经成为外胆管癌诊断和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26例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探讨MPR对外胆管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胆管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囊肿经皮穿刺置管硬化后出现胆汁性引流液的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过程中引流液染有胆汁的囊肿患者9例,均行囊腔造影,3例引入留置导管后即抽吸出浅绿色黏液样液体,3例抽净囊液后稍加负压即抽出浅绿色液体,2例注射无水酒精15min后抽出浅绿色浑浊液体,1例置管后持续抽吸出浅绿色黏性液体。结果:5例改变操作技术(抽吸囊液及注射酒精时轻柔缓慢、勿加压)、3例调整导管位置、1例延长留置导管引流时间(10d)后,胆汁性引流液消失,继续硬化治疗。结论:囊肿穿刺置管后出现胆汁性引流液可能与囊内压改变、囊壁损伤和侧孔位置不当有关,应经导管行囊腔造影,确认无胆管显影,通过消除负压吸引、加压注射,调整导管位置及盘曲张力,延长引流,待引流液胆汁消失变清亮,再继续行囊腔硬化治疗。

  • 标签: 肝囊肿 硬化疗法 胆汁性引流液 原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Kummell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Kummell的临床资料及MRI征象。结果:MRI示23例共累及29个椎体,均存在不同程度压缩变扁,椎体内出现长T1长T2裂隙征及双线征(T2WI上高信号区外围包绕条带状低信号),其中27个椎体裂隙位于椎体终板下,2个椎体裂隙位于椎体中央,水平分布于椎体前部。结论:椎体变扁、合并的裂隙征及双线征是Kummell诊断的重要MRI征象,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提供较准确可靠的依据。

  • 标签: Kummell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Castleman(CD)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CD患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8例CD患者中,6例为局灶型,其中5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2例为多中心型,均为浆细胞型。CT检查8例,平扫5例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3例病灶内有小斑片状低密度。3例伴点、条状钙化。CT增强扫描5例透明血管型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血管,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中3例平扫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呈相对低密度改变,1例呈更高密度。3例浆细胞型中等均匀强化。MRI检查4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T2WI中央斑片状亮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一致。结论CD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局灶型病例多为透明血管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中心型病理多为浆细胞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征,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 标签: CASTLEMAN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Castleman(CD)的CT及MRl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CD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8例行CT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将CT、MRI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按Frizzera标准分类:10例颈部CD患者,局灶型7例(透明血管型6例,混合型1例);多中心型3例(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局灶型大多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周围伴或不伴有子灶或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颈总动脉同步,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弱,边缘斑点或条状小血管;MRI亦表现为单发异常信号,呈等T1稍长或长T2信号,强化方式同CT增强扫描,边缘多有索条状迂曲流空血管,2个病灶内有裂隙征,呈延迟强化。多中心型CD的影像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早期轻度强化,晚期中度强化。结论:颈部CD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CD具有一定影像特征,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浆细胞型CD则缺乏特征表现,确诊尚需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

  • 标签: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