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分析糖尿病脑梗死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脑梗死患者16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2例设为观察1组,血压正常糖尿病脑梗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2组,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3组,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肾功能以及急性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1组患者血糖显著高于观察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平均动脉压(MBP)显著高于观察3组(P<0.05);三组脑梗死患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脑梗死患者组间比较,观察1组BUN、Cr显著升高(P<0.05)。三组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APO-B)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显著降低(P<0.05);观察1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患者肾功能和脂质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以糖尿病脑梗死、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最差。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脑梗死 脂代谢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到2017年6月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MRI组(47例)和CT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脑梗死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诊断率对比中24h内检测显示,CT组诊断率(43.75%)显著低于MRI组(81.25%),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24-72h和>72h时间段检测显示,CT组诊断率(56.25%、66.67%)显著低于MRI组(93.33%、93.75%),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结论MRI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其诊断率相对较高,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MRI 脑梗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脑梗死病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应当加强日常护理,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本文对影响脑梗死病症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控制干预方法,希望为进一步降低脑梗死二次治疗等情形发生率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 影响因素 控制 措施
  • 简介:摘要近几年,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本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复发率较高,而急性脑梗死溶栓是因为患者脑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要进行早期治疗,在发病后的3个小时到6个小时内进行治疗能有效对大部分溶栓进行处理。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和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相应的治疗用药,仅供参考。

  • 标签: 急性脑梗死溶栓 治疗机制 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率分别为33.33%、55.00%,依次高于对照组的8.33%、23.33%;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率为48.33%,高于观察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与饮酒、吸烟,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有较大关系。

  • 标签: 大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疾病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护理中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性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9.6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6.67%),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85.19%),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增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提升患者脑梗死护理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患者 循证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和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CT法诊断,观察组给予MRI法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灶检出时间和病灶大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要优于CT,能大大提高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CT MRI 脑梗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早期康复的作用效果。方法抽取近两年在本院进行医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个,均等划分为A组和B组,每组63个。A组的患者采取传统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另外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和FMA评分的改善情况,调查并统计两组患者对所受治疗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后的ADL和FMA评分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都明显提高,且B组患者ADL和FMA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经过对两组患者的调查发现,A组患者对所受治疗护理的满意度为81.67%;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为95.93%,大大高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进行早期康复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能够大大应用于临床,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

  • 标签: 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死 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录入脑梗死患者共计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如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稳定、合理饮食、规律活动中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护理过程中给予健康教育有助于脑梗死患者情绪稳定,患者饮食合理化及活动规律化,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减轻因疾病带来的不适,值得推广。

  • 标签: 健康教育 脑梗死 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9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值,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PCT、MPV、PDW明显高于与健康体检组(P〈0.01);PL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期血小板部份参数异常,其检测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对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梗塞/血液 血小板计数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舒血宁治疗,实验组应用长春西汀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d、7d时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长春西汀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长春西汀 神经功能缺损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给予患者更好的指导。方法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我院有50例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将在这一期间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有50例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将在这一期间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之后的临床资料以及临床结局。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两个月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的颅内水肿以及负面情绪和运动障碍以及睡眠障碍等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发现两组患者在第一救治时间以及48h内的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等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实际的治疗过程当中运用改良护理流程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减少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运用。

  • 标签: 改良 急诊护理流程 脑梗死 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尼莫地平联合护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浆比粘度等指标均较之前有所下降,但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65%,观察组治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P<0.05)。结论对行尼莫地平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施加康复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脑梗死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使不良结局发生率降到最低,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尼莫地平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现将我院近2a来收治的首诊为急性脯梗死的低血精偏瘫3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67岁。因右侧肢体乏力,右手持物不灵活,行走困难3h,以脑梗死收入院。既往有1型糖尿病史13a,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查体:双侧鼻唇沟对称.颈软,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右侧腱反射(++),两侧Babinski征(-),头颅CT未见异常。

  • 标签: 低血糖症/并发症 偏瘫/诊断 脑梗塞/诊断 误诊
  • 简介:1病例报告男,29岁.因骑摩托车被汽车撞伤后昏迷0.5h入院.既往体健,无头痛头晕及抽搐病史,无肢体活动及感觉障碍.查体:浅昏迷状态,头颅五官无畸形,无明显头皮擦伤,左眼结膜下出血,左眼瞳孔散大,6mm,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瞳孔3mm,对光反射迟钝,耳鼻无出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实验室常规检查无异常.CT:右侧侧裂池及右侧大脑半球脑沟内可见高密度影,左颞叶大片低密度,边界较清,CT值平均18Hu,侧裂池显示不清.左颞颅内板下可见条形略高密度影,左侧侧脑室受压,海马沟回受压移位,骨像未见骨折征象.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左颞叶脑梗死.临床诊断: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拟施手术:左颞颅板下减压术.手术打开左颞颅板,清除硬膜下血肿约20ml,左颞脑组织膨出,切开脑皮质,可见5cm×8cm大小肿瘤,占据左颞极及底部,呈鱼肉状,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送病理,病理报告:星形细胞瘤1~2级.

  • 标签: 脑肿瘤/诊断 星形细胞瘤/诊断 误诊 脑梗塞/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6年3-11月74例脑梗死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在发病后1-6h(对照组)和发病后24h(研究组)进行CT扫描检查,比较两次检查后CT结果情况。结果患者两次检查结果均全部呈阳性,且研究组在豆状核边界模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早期低密度影、轻度占位和脑沟消失等状态显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能够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为临床提供影像学改变证据,值得借鉴。

  • 标签: 早期脑梗死 CT检查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脑动脉再通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脑动脉再通率为56.7%,对照组为2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动脉再通率,及时挽救患者生命,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常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