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术在成人不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患者200例(386眼),所有入院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RK组、LASIK组两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厚度。结果PRK组、LASIK组术前视力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3、6、12个月,两组平均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个月PRK组视力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12个月,LASIK组视力显著高于PR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屈光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12个月,PRK组屈光度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的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术在成人不正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屈光度、降低眼压及角膜厚度,且PRK、LASIK两种术式各具优势,可根据临床适应证选择合适术式。

  • 标签: 屈光不正 成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 PRK LASIK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直肌巩膜缝线后固定术对矫正成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1~2013-4收治的成人伴有参差的调节性内斜视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24-41岁(平均29岁);单眼高度远视+4.75D~+8.00D(平均+6.05D±0.79),矫正视力0.05-0.4(平均0.24),内斜+23Δ~45Δ(平均+32.21Δ±6.05Δ),同视机法测量AC/A除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行患眼内直肌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肌后徙术矫正内斜视。结果23例术后内斜视均明显好转,斜视角(他觉)0Δ~+8Δ(平均+3.65Δ±2.20Δ),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交能力大为改善。结论对于成人伴有伴有参差的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患眼内直肌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可以有效的控制由于高度远视产生的调节性内斜视。

  • 标签: 成人,屈光性调节,屈光参差,内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0月到2016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73例(82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分为≤3.0mm组、3.1~4.5mm组和>4.5mm组,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比观察各组的状态以及手术前后状态的改变。结果3组术前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和平均散光度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内程度与术前平均裸眼视力和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均呈负相关(r=-0.732和r=-0.673,P<0.05),与术前平均散光度则成正相关(r=0.845,P<0.05)。术后各组平均裸眼视力、平均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平均散光度均有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状态的影响越大,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角膜散光情况,提高视力。

  • 标签: 翼状胬肉 屈光 散光 角膜缘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化就诊流程对缩短不正儿童患者候诊时间的具体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接诊的78例不正儿童为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就诊流程,而研究组则采取优化就诊流程,分析比较两组候诊时间,以及患儿配合效果。结果研究组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配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就诊流程的有效开展,利于候诊时间的减短,以及患儿配合度的提高,效果显著,值得使用。

  • 标签: 屈光不正 优化就诊流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并分析相关指标。方法选取状态弱视儿童4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3年1月10日-2016年5月30日,根据其疾病情况进行分组,即15例混合散光组、15例远视组、15例近视组,同时根据儿童的弱视程度进行分组,其中轻度弱视儿童24例,中度弱视儿童15例,重度弱视儿童6例。所有弱视儿童均接受相应的治疗,对其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远视组儿童的治疗疗效优于近视组和混合组,近视组儿童的治疗疗效优于混合组(P<0.05);轻度弱视儿童的治疗疗效优于中度弱视儿童和重度弱视儿童,中度弱视儿童的治疗疗效优于重度弱视儿童(P<0.05)。结论不同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远视性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最好,轻度弱视儿童治疗难度小于中重度弱视儿童。

  • 标签: 屈光 弱视 儿童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眼科收治的60例双眼矫正视力相等或差一行的双眼不正性弱视患儿,采用卡洞法检查将患儿分为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方法对所有患儿使用阿托品散瞳以检查其眼睛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并对其进行双眼同量弱视治疗,在治疗后第1、2、4、8个月检查患儿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矫正视力的基本治愈率和进步行数。结果经同量治疗1个月后,患儿主视眼的基本治愈率及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较非主视眼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量治疗2、4、8个月后,患儿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的基本治愈率及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双眼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同量治疗,短期内主视眼的疗效优于非主视眼。

  • 标签: 同量治疗 屈光不正性弱视 主视眼 非主视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眼患者共204例(408只眼),应用FemtoLDV(LDV组)和IntraLaseFS(IntraLase组)制瓣各102例(204只眼),再使用WaveLight准分子激光仪行基质切削。记录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及状态。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间的评估指标结果相近,包括CDVA不变或有提高的术眼百分比、UDVA不差于术前CDVA的术眼百分比、等效球镜(SE)在±0.50D范围内的术眼百分比、术后3个月与1个月的SE差值在±0.50D范围内的术眼百分比(P>0.05)。结论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具有同样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 标签: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患者疗效及变化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接收的98例(98眼)翼状胬肉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9例(49眼),其中甲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乙组则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周对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周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以及角膜散光度等三项指标与术前3周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术前和术后3周这三项指标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两种方式在翼状胬肉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对变化的影响相近,具体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羊膜移植 角膜屈光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修复手部肌腱损伤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入院的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共68例,在患者及家属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微创修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修复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部肌腱损伤患者采用微创修复治疗,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修复法 手部屈肌腱损伤 传统手术 临床研究
  • 简介:肌腱Ⅱ区由狭窄的腱鞘共同包绕深、浅肌腱,由于该区解剖结构特殊,所以该区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肌腱粘连,甚至手指关节僵硬,给手功能带来严重的影响。我院2000-08以来,在吻合屈指浅、深肌腱时,同时重建腱周膜完整性,共修复40例72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腱/外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手部肌腱损伤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29例行传统修复手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29例行微创手术治疗者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组修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实验组治疗后手功能总评分(81.85±3.7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5.56±5.28)分(P<0.05);②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9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9%(P<0.05)。结论对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可促进手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手部屈肌腱损伤 微创手术 传统修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为探讨地孕酮联合宫腔镜手术共同来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polyp,简写成E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妇产科的所有病例进行了整理,其中满足EP这一诊断的患者有142例,根据患者选取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B两个组,A组为62例,采取的治疗方法是仅行宫腔镜手术;B组为80例,选用的是口服地孕酮+宫腔镜手术两者共同治疗,对两个组治疗后EP复发的几率与总的有效率两项指标进行了统计与比较。结果经过上述治疗后,半年后A组的复发率为24.2%(15/62),B组为12.5%(10/80),两个组是有差异的(P<0.05);A组中总的有效率为64.5%(40/62),B组中的为87.5%(70/80),A组与B组存在着差别(P<0.01)。结论对于EP的患者选择口服地孕酮+宫腔镜手术两者共同治疗的方案,不仅可以使总的有效率显著的上升,而且EP的复发几率也降低了,因此两者共同用于治疗EP是可以在临床中推行的。

  • 标签: 地屈孕酮 EP 宫腔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在新生儿护理中推行鸟巢式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80例新生儿纳入研究,并按随机数表法归入两组(40例/组),Ⅰ组接受常规基础护理,Ⅱ组接受鸟巢式护理,对比评估两组的体温波动情况、睡眠状况、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及出暖箱时间等指标。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的体温波动明显减小,出暖箱时间明显缩短,血氧饱和度显著提高,睡眠时间明显延长,比较差异显著(P<0.05)。进奶量增加、排便次数及首次胎便时间等胃肠功能指标相比,Ⅱ组均优于Ⅰ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推行鸟巢式护理,能够更好地确保新生儿体征的平稳,改善其睡眠质量及胃肠功能,值得推荐。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鸟巢式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先兆流产患者应用孕康颗粒与地孕酮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将先兆流产病患10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54例口服地孕酮治疗,研究组54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孕康颗粒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保胎成功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窒息、畸形)等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HCG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9.26%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5.93%(P<0.05);两组病患保胎成功率、新生儿窒息和畸形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兆流产单独应用地孕酮和应用孕康颗粒联合地孕酮的治疗效果相近,但两药联用更有利于改善病患HCG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先兆流产 孕康颗粒 地屈孕酮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孕酮对习惯性流产孕妇血清PIBF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习惯性流产孕妇9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孕妇接受黄体酮进行治疗,实验组孕妇接受地孕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孕妇的血清PIBF、血清HCG、妊娠结局和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孕妇的血清PIBF和血清HCG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且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地孕酮治疗习惯性流产孕妇,可提高其血清PIBF,提升临床分娩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地屈孕酮 习惯性流产 血清PIBF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主动免疫联合地孕酮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者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主动免疫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地孕酮联合主动免疫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检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孕8周内,观察组患者孕酮(P)、雌二醇(E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孕9-12周时,观察组患者P、E2、HCG水平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保胎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流产率、新生儿畸形率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结论主动免疫疗法与地孕酮联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显著,保胎率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值得关注并推广。

  • 标签: 地屈孕酮 主动免疫疗法 复发性流产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中实施宫腔镜联合螺酮炔雌醇治疗,研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自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患者资料库中选取54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入组,根据数字表法分组,27例观察组患者行宫腔镜联合螺酮炔雌醇治疗,27例对照组患者行宫腔镜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中实施宫腔镜联合螺酮炔雌醇治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镜 屈螺酮炔雌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并比较地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1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28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4例,A组患者采用地孕酮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保胎成功率、症状缓解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孕酮(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保胎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95.31%VS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4%,与B组的15.6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症状缓解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A组治疗后血清P水平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孕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的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黄体酮,能够较快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具有较高的保胎成功率,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地屈孕酮 黄体酮 先兆流产 临床效果 分析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肌痉挛的效果,探讨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跖肌痉挛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运动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综合痉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就生活质量和综合痉挛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评分更佳,但是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肌痉挛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和预后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疗法 跖屈肌痉挛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减轻拇指肌腱腱鞘炎(dequervain,stenosynovitis,DQT)患者腱鞘内注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以便更多患者乐于接受腱鞘内注射(tendinoussheathinjection,TSI)治疗。方法收集咸水沽医院疼痛门诊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行TSI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使用4号针头注射治疗,B组使用6号针头注射治疗。结果A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疼痛减轻,痛苦小,心率波动范围小,表情痛苦少,体动少(p<0.05)。结论4号针头行腱鞘内注射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更加安全,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 标签: 疼痛 拇指屈肌腱腱鞘炎 腱鞘内注射 4号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