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研究发现,早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20%[1]。为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对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进行筛查和精确诊断至关重要。传统白光内镜对早期胃癌诊断仍存在特异度和灵敏度不足缺点,不能准确诊断胃癌及癌前状态[2]。分子影像出现和发展则为解决这些临床难题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 标签: 胃癌 分子影像 诊断
  • 简介: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Vs)定义及临床研究价值一、EVs定义EVs是一种由细胞来源脂质双分子层包绕球状膜性结构,包括通常所说微泡和外来体。EVs是一组直径介于40~5000nm间囊泡状小体,多种细胞均可向其生存微环境中分泌EVs[1-2]。EVs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酶、各种生长因子及受体、组蛋白、

  • 标签: 胞外囊泡 微泡 外来体 分离与纯化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素受体家族在低氧诱导肺动脉高压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变化。方法:体内实验,以低氧(10%O2)3周诱导建立小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分离肺动脉;体外实验,分别对小鼠源性和人源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低氧(1%O2)24h诱导。提取相应组织或细胞RNA,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不同前列腺素受体基因片段,并将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无论是小鼠源性还是人源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前列腺素受体基因基础表达值均以血栓素A2受体TP和前列腺素E受体1(E-prostanoidreceptor1,EP1)为最高,EP2、EP3、EP4和前列腺素I2受体(IP)居中,前列腺素D1受体、前列腺素D2受体和前列腺素F2α受体最少。在低氧诱导后,小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血栓素A2受体基因和EP3受体基因表达上调显著,而前列腺素D1受体、EP1和前列腺素I2受体则明显下调。结论:在低氧诱导下,前列腺素受体基因表达发生不同变化,对筛选不同前列腺素用于肺动脉高压疗效研究和新药开发及探究其病理机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素受体 低氧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 简介:细胞衰老作为一种细胞应激反应,可使细胞脱离细胞周期,并丧失应对生长因子或有丝分裂原增殖能力[1]。衰老细胞表现出细胞扁平、胀大等形态学改变,同时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加,复制能力下降,细胞周期阻滞,p53和p21、p16等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表达增多,衰老相关异染色质灶形成等[2]。细胞衰老历来被视为永久生长停滞状态,细胞不能重新进入细胞周期。

  • 标签: 细胞衰老 P53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 活性氧簇(ROS) 自噬
  • 简介: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不同牙位残根拔牙创凝血影响差异及原因。方法:选取接受单颗残根牙拔除阿司匹林服药者160例(剂量100mg/d,服药〉2周),包括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各10例。在其不停药情况下拔除患牙,根据拔牙创凝血分级表(Ⅰ、Ⅱ级凝血正常,Ⅲ~Ⅴ级出血量依次增加)进行评估,比较该药对不同牙位创面凝血影响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1下颌前牙区1、2和上颌前牙区2残根牙拔除患者,凝血均为Ⅰ、Ⅱ级,其余牙位残根拔除患者均出现凝血Ⅲ、Ⅳ级,但Ⅴ级未见。2在前牙、前磨牙、磨牙残根拔除患者中,上颌凝血正常者比例分别为90%、55%、43%,下颌该比例分别为97%、75%、43%。3凝血Ⅲ、Ⅳ级患者患牙周围骨质较疏松,血供丰富,牙周膜面积较大,且易受手术损伤。结论:1除下颌前牙区1、2和上颌前牙区2,阿司匹林可造成其余牙位残根拔牙创出血增加。2阿司匹林对上颌拔牙创凝血影响较下颌明显;对于上、下颌牙列,阿司匹林对前牙、前磨牙、磨牙创面的影响依次增加。3阿司匹林对拔牙创抗凝作用受颌骨解剖结构及其血供、患牙牙周膜面积、拔牙方法等因素影响。

  • 标签: 阿司匹林 拔牙 残根 凝血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芩苷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诱导调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黄芩苷处理白血病细胞株Jurkat,3-(4,5-二甲基噻唑)-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甩片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AKT/ERK-MYC信号通路表达,并用Calcusyn软件分析其与阿霉素、环磷酰胺联合使用药效。结果:黄芩苷作用于Jurkat细胞48h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32±1.01)μg/mL,且其生长抑制作用呈药物浓度-时间依赖性。黄芩苷组细胞呈现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而这种作用可被pan-caspase抑制剂ZVAD-FMK逆转。黄芩苷作用于Jurkat细胞48h后,活化剪切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均上调,AKT/ERK-MYC通路被抑制。此外,黄芩苷与阿霉素联合使用具有显著协同效应。结论:黄芩苷可有效抑制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诱导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抑制AKT/ERK-MYC信号通路,并与阿霉素有显著协同效应,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黄芩苷 T细胞淋巴瘤 细胞凋亡 信号通路 协同效应
  • 简介:目的:评价多排CT(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MDCT)在结肠直肠癌术前分期中应用价值,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且具备完整MDCT影像资料136例结肠直肠癌患者,以Burton等分期标准对术前CT影像资料进行分期,并与术后临床TNM分期对照。计算MDCT诊断结肠直肠癌准确率,分析MDCT术前结肠直肠癌分期与临床术后分期间一致性。结果:MDCT对结肠直肠癌TNM术前分期诊断准确率,T分期为77.0%、N分期为71.2%、M分期为99.3%;MDCT对结肠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与术后临床分期一致性较高。结论:MDCT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检查方法,能为结肠直肠癌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主要依据,对结肠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肠直肠癌 TNM分期 多排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目的:分析2013年间上海市嘉定地区5所医院共24837例门诊行胃镜筛查患者胃癌漏诊情况。方法:由经专业培训内镜操作者对24837例曾行胃镜筛查患者再次施行胃镜检查,对可疑病灶行多块、多方向活检,其中经病理诊断胃癌或癌疑者,根据不同病灶施行外科手术或内镜切除术,切除标本行系列病理切片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1年内病史,并查阅其以往胃镜检查资料,确定是否符合胃癌漏诊标准;胃癌漏诊者分析其漏诊原因。结果:胃镜活检病理结果提示,24837例患者中胃癌297例(1.2%),其中99例患者在嘉定地区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早期胃癌11例(11.1%),进展期胃癌87例(87.9%),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1.0%)。99例患者中,8例(8.1%)为前次胃镜筛查漏诊,其前期平均行胃癌相关胃镜检查3.5次,活检病理结果均为慢性胃炎或伴肠腺化生,与本次胃癌相关临床就诊至明确诊断时间平均为12.5个月。8例漏诊患者在本次胃镜活检病理检查中均证实为胃癌或癌疑,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4例,未见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3例,其中2例附近淋巴结转移;另1例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结论:99例手术治疗胃肿瘤患者中,属前期胃镜检查漏诊患者为8例(8.1%),漏诊原因包括未发现明确病灶、恶性溃疡及糜烂误判为良性疾病、活检病理无肿瘤依据等,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标签: 内镜检查 胃癌漏诊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血清铁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间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400例T2DM患者(T2DM组)、400例高血清铁蛋白非糖尿病(non-diabetesmellitus,NDM组)患者和400名健康体检人群(正常对照组)空腹胰岛素、血清铁蛋白和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空腹胰岛素指标在T2DM组与NDM组、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铁蛋白、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等指标在T2DM组、NDM组及健康对照组两两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当T2DM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292.5mg/L时,其诊断T2D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2%和91.6%,曲线下面积为0.82,血清铁蛋白与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及平均红细胞体积等指标相比,显示出与疾病间更好风险关系。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与T2DM高风险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清铁蛋白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应用,为肿瘤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显像技术。随着近年来PET-CT引入和广泛应用,消化道肿瘤核医学影像诊断有了全新发展。目前,PET显像广泛使用显像剂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可浓聚于代谢旺盛组织,包括肿瘤。存活肿瘤组织主动摄取这一放射性核素标记物,而坏死组织则不能。应用这一特性,

  • 标签: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消化道肿瘤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抗凝剂、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等分析前因素对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方法:随机采集健康人全血10份,分别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和肝素钠2种抗凝剂抗凝,4℃及室温(18℃-22℃)保存,在不同时间点(〈4h、24h及48h)分别使用荧光抗体标记,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T细胞、CD3+CD8+杀伤性T细胞、CD19+B淋巴细胞及CD16+CD56+NK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并采用荧光微球进行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结果:与2种抗凝剂各自室温条件下4h内检测结果相比较,在肝素抗凝剂组中4℃保存至48h,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绝对计数显著降低(P〈0.05);肝素抗凝血与EDTA-K2抗凝血间在4℃及室温保存至24h及48h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测总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绝对计数时,肝素钠抗凝全血标本应保存在室温下,并在48h内完成检测;EDTA-K2抗凝全血标本则可在4℃及室温下保存,在48h内完成检测。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淋巴细胞亚群 分析前因素 抗凝剂
  • 简介:目的:按照性别、年龄段和发病部位,分析1973年至2007年上海市区结肠直肠癌发病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按照世界标准人口计算结肠直肠癌年龄标化发病率,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percentagechange,APC)。结果:直肠癌是最常见结肠直肠癌亚部位,但直肠癌构成比从1973年至1977年66.5%,下降至2003年至2007年44.4%。远端结肠癌标化发病率APC最高(男性为5.3%,女性为4.9%),其次是近端结肠癌(男性为4.1%,女性为4.2%),直肠癌APC最低(男性为1.5%,女性为1.1%)。女性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在30~39岁年龄段出现了显著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8%和-2.8%),男性直肠癌发病率在30~39岁年龄段也出现了显著下降趋势(APC为-1.9%)。结论:1973年至2007年上海市区结肠直肠癌发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结肠癌发病上升更为显著,而乙状结肠癌和升结肠癌发病增加是结肠癌构成比上升最主要因素。在低年龄段人群中,开始出现男性直肠癌、女性直肠癌和远端结肠癌发病下降趋势。

  • 标签: 结肠直肠癌 发病率 发病趋势
  • 简介:目的:评估18F-FDGPET/CT在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原发灶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18F-FDGPET/CT检查资料,并与其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36例患者中,经18F-FDGPET/CT发现原发灶者共85例,其中7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灶,另有6例证实为假阳性。51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未找到原发灶,其中3例在随访中证实为假阴性,其余48例在随后随访中仍未发现原发灶。利用18F-FDG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原发灶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88.9%,符合率为93.4%。有79例患者找到了原发病灶,检出率为58.1%(79/136)。结论:应用18F-FDG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原发灶有一定临床价值,对制定合适个性化治疗方案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骨转移瘤 原发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
  • 简介:目的:评价高分辨率扩散加权成像(readoutsegmentationoflongvariableecho-trainsdiffusionweightedimaging,RESOLVE-DWI)颅脑MRI扫描图像质量及其对脑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测量影响,并与常规颅脑扩散加权成像(DWI)进行比较。方法:采用SiemensMAGNETOMAera1.5T超导MRI扫描仪,分别采集43例因头痛、头晕接受头颅MRI检查者头颅RESOLVE-DWI和常规DWI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共分为5级,客观评价为测量脑组织信噪比及ADC值,比较2组结果。结果:对于43例受检者,RESOLVE-DWI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明显优于常规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SOLVEDWI组脑实质平均信噪比值明显高于常规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图像所测得脑实质平均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OLVE技术应用于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能改善图像质量,提高信噪比,对脑白质ADC值测量没有影响,可常规用于头颅扫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高分辨率 信噪比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在经皮激光消融(percutaneouslaserablation,PL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LA治疗,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淋巴结血供,术后即刻和3d采用超声造影观察消融灶范围,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0d对淋巴结进行超声随访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测定。结果:3例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成功进行了PLA治疗,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发现消融区无彩色血流信号,术后即刻和术后3d超声造影显示消融范围内无明显造影剂灌注,术后30d超声随访发现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缩小,而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在治疗前后保持稳定,未升高。结论:超声在PL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激光消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