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转移灶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行原发灶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asymptomatic、primary、resection、metastatic、stageⅣ、cancer、colon、colorectal、rectal、无症状性、原发灶切除、转移性、4期(Ⅳ期)、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期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纳入比较转移灶不可切除的无症状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与初始行全身治疗的病例对照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将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的患者设为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将初始行全身治疗的患者设为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进一步评估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患者的肠梗阻发生率和急诊手术率.总体生存率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单个率资料采用率(r)及95%CI表示,r=OR值×100%.中位生存时间采用均数差(MD)及95%CI表示.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共10篇文献纳入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累计样本量为1434例,其中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770例,初始行全身治疗组6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患者总体生存率优于初始行全身治疗组(OR=1.35,95%CI:1.01~1.79,P<0.05);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比初始行全身治疗组延长3.8个月(MD=3.78,95%CI:3.60~3.97,P<0.05).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患者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95%CI:0.13~0.30),病死率为1%(95%CI:0.00~0.03).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为18%(95%CI:0.14~0.21),急诊手术率为11%(95%CI:0.06~0.16).�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转移灶不可切除 原发灶切除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骨转移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疗效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的50例骨转移癌患者,根据其入院的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5例,参照组患者治疗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加以综合护理,观察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放射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患者的疼痛程度大部分得到缓解,使用综合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其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在统计学层面上有意义,P<0.05。结论放射治疗能够对骨转移癌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在此基础上行以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放射治疗 骨转移癌 疗效观察 护理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低位直肠癌肝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例同时性低位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行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肝转移灶切除术.先经腹腔完成肝转移灶切除、血管离断和淋巴结清扫,以及中上段直肠系膜的游离.然后经肛入路完成下段直肠系膜切除,以及直肠和肝脏切除标本的取出.观察患者术中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随访情况.术后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月.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360min,术中出血量约为170mL,术中未输血.患者术后无尿潴留、骶前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9d出院.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直肠隆起型高分化腺癌,大小为5.0cm×5.0cm×1.5cm;肝组织中可见高-中分化腺癌转移,转移灶大小为1.5cm×1.0cm×1.5cm,各切缘阴性.TNM分期为Ⅳ期(pT3N0M1期).术后门诊随访1个月,患者生命质量良好.结论经腹经肛入路为同时性低位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了新的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近期疗效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肝转移 经腹经肛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肺癌脑转移放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5年8月间于本院接受放疗的4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纳入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诊疗依从率,均显示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肺癌脑转移放疗患者实施优质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诊疗依从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癌脑转移 放疗 护理干预
  • 简介: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建议根据分期的不同来选择早期胃癌的治疗策略。早期胃癌的治疗与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对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精确评估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目前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方法主要有:根据临床病理学因素评估、根据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物评估以及前哨淋巴结示踪活组织检查技术。对于适合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建议使用二步法来管理;对于EMR或ESD适应证之外的早期胃癌可结合使用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物及前哨淋巴结示踪活组织检查技术来判断淋巴结转移状态。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 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因素 分子标志物 前哨淋巴结
  • 简介: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50%结直肠癌患者可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RFA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能够毁损肝转移癌的重要方法,因其具备精确性、微创性、可重复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将对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适应证、RFA应用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及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现状、RFA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联合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射频消融
  • 简介:结直肠癌肝转移以往都主张分期手术,特别是乙状结肠和直肠癌肝转移,不能通过一个切口解决两处的问题,创伤比较大.微创手术,主要是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本文是另一种尝试,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通过腹腔镜经腹游离远端结肠和直肠近端,包括周围脂肪淋巴组织,然后再经肛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并取出标本(原发灶和转移灶).

  • 标签: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肝转移灶 腹腔镜 同时性 结直肠癌肝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放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26例脑转移瘤放疗患者,共计30个病灶。患者放疗前、放疗后3、6月行MRI增强扫描检查并测量30个病灶放疗前后不同时期的ADC、FA值。结果放疗后不同时期病灶的ADC值、FA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放疗后3、6月分别与放疗前比较ADC值、FA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后颅脑转移瘤ADC值、FA值逐渐上升反映放疗的早期疗效较好,表明MRI连续扫描对评价脑转移瘤放疗后早期疗效及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颅脑转移性肿瘤 MRI增强扫描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CA12-5水平、肿瘤体积、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及附件受累情况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水平、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和附件受累情况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水平的CA12-5、肿瘤直径〉2cm、中低分化内膜样癌、深肌层浸润和附件浸润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肉瘤肺转移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生存分析与探讨。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从我院所收治的骨肉瘤肺转移患者中选取90例参与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外科手术治疗组、伽玛刀治疗组以及单纯性全身化疗组,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期,对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最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组与伽玛刀治疗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全身化疗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出现骨肉瘤肺转移症状后,应当优先选择外壳手术治疗法或伽玛刀治疗法,配合全身化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

  • 标签: 骨肉瘤肺转移 外科手术 伽玛刀治疗 全身化疗
  • 简介:西班牙科学家通过蛋白CD36的标志物鉴定出转移起始细胞(metastasis-initiatingcell),这种在肿瘤细胞膜中发现的蛋白负责摄取脂肪酸。CD36活性和对脂质代谢的依赖性可将转移起始细胞与其他的肿瘤细胞区分开来。这项研究结果于2016年12月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 标签: 起始细胞 CD36 脂肪酸受体 NATURE 口腔癌 肿瘤细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