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评定协调抗荷训练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抗荷能力的效果。方法:用新配发的协调抗荷训练器对69名健康疗养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训练考核。结果:①考核总达标率71.04%,未达标率逐年降低(33.3%、28.0%、11.1%)。②掌握规范抗荷动作使SBP提高52.6±15.0mmHg,G提高3.0±0.9C。结论:协调抗荷训练使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较快地掌握了规范抗荷动作,提高了抗G耐力。

  • 标签: 高性能战斗机 飞行员 肌力协调抗荷训练 加速度 航空生理训练 抗荷能力
  • 简介:目的通过表面电信号相关特征值的提取和分析,建立基于表面电信号的脑卒中患者躯干运动功能评定的新方法,客观评价分析中枢神经损伤后躯干的运动功能以及针灸电刺激对其运动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选取坐位平衡在Ⅱ级以上(无支持能坐,体质量能很好地前移且分配均匀)的脑卒中患者2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常规康复组),治疗组B(常规康复加针灸治疗组)。从患者家属中选取11例正常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三组躯干前倾时主动(骶棘电信号的最大值(MAX)、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前骶棘在偏瘫侧与非偏瘫侧的MAX、RMS比较,均P〈0.05,治疗组A、B治疗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A、B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脑卒中患者一侧偏瘫,躯干双侧力量均下降。常规训练加上针灸电刺激腰部夹脊穴法,可提高偏瘫患者康复效果。

  • 标签: 中风 经皮神经电刺激 运动机能减退
  • 简介:背景:最近几年,通过训练躯干深层肌肉运动控制为基础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慢性持续性腰痛的缓解取得越来越显著的疗效,但这种训练方法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耐力、局部血流、运动知觉与功能改善的效果,为未来全民健身运动处方开发及下背痛患者康复训练方案制订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依据改良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及腰椎L3皮下脂肪厚度等前测指标将25例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并对试验组执行为期6周、每周2次、每次60min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并于试验前、后1周内完成相关指标测试。结果与结论:①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0(°)/s背耐力及等速峰值、背耐力总作功,但对核心训练外日常运动量无影响;②6周核心稳定训练对等速背耐力测验时局部血流量有显著影响作用,表现为试验组氧合血红素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而对脱氧血红素无影响;③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运动知觉,表现为试验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运动知觉复位精度及背电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④结果提示,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对改善下背痛患者疼痛、运动知觉、局部血流、耐力及背电反应时间等均有效果。

  • 标签: 核心稳定 非特异性下背痛 腰椎功能 运动处方 肌力测试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观察该种方法对改善背耐力及等速峰值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维持原有生活方式治疗,实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果:两组背和背耐力变化对照中,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耐力距斜率为16.37±7.62,对照组为7.84±5.47;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等速峰值为335.27±60.73,对照组为291.48±62.17。(P

  • 标签: 背肌肌耐力 速肌力峰值 核心稳定性训练
  • 简介: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重要的伸膝群的股四头在站立、行走、下蹲、蹲起等不同的下肢运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的减退将导致 KOA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加重。周文琪 [1]等指出在等速测试指标中,伸膝指标对 KOA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大于屈膝指标。本文从电活动模式、等速测试、神经肌肉激活功能、步态等方面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伸膝的特征。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伸膝肌 等速肌力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腰背训练在腰部训练伤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 将某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8 月接诊的 146 例 腰部训练伤 病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73 例。对照组接受针刺后溪穴、中频立体干扰电疗法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腰背训练,进而对两组病员治疗 1 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后 1 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4.52 %高于对照组 76.7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腰部训练伤病员施以针刺后溪穴、中频立体干扰电疗法结合腰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病员腰部症状,恢复患者的腰部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腰背肌 肌力训练 腰部训练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术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2月84例子宫腺症患者并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子宫次全切手术进行治疗,病灶切除组则开展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术。比较两组子宫腺症治疗总有效率;子宫腺症手术治疗过程出血量、手术全程所需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薄、痛经水平、CA125;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病灶切除组子宫腺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切除组子宫腺症手术治疗过程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全程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薄、痛经水平、CA125相近,P>0.05;干预后病灶切除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薄、痛经水平、CA125优于对照组,P<0.05。病灶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术的临床有效性高,出血少,术时短,可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子宫腺肌症 病灶切除术 临床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产妇产后盆底所起到的效果。方法:2019年5月份至2019年12月份期间,选择在我院分娩的20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两组产妇产后均接受普通干预,观察组产妇加用盆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产妇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且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将盆底康复治疗融入产妇产后干预工作中,对改善其盆底有重要意义,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 盆底肌力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减重支持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方式,选取我院2013年-2016年收治的30例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级以上下肢,并且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15例患者。均为两组偏瘫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进行减重支持训练,整个过程为3个月。对比两组偏瘫患者下肢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减重支持训练,下肢的恢复情况要比对照组优异,并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及运动耐力。结论减重支持训练能够有效恢复偏瘫患者下肢,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预后,还能够减少偏瘫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减重支持训练 偏瘫患者 下肢肌力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筋膜疼痛对盆底恢复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86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产后盆底筋膜疼痛患者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43例)采用盆底训练,B组(43例)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及盆底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B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A组,B组患者的盆底恢复情况优于A组 P<0.05;结论:对产后盆底筋膜疼痛患者,应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 电刺激 手法按摩 盆底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接受强化股四头训练后的膝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膝关节活动度值、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共80例。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产后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盆底的影响。方法:2019年07月~2020年11月研究期间内,76例在本院进行生产的产妇为本次研究对象,电脑分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产妇实施产后康复护理,探究两组产妇护理效果(疼痛持续时间、恶露时间、宫缩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以及盆底。结果:对本院进行生产的产妇实施产后康复护理后,实验组产妇疼痛持续时间、恶露时间、宫缩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等护理效果,盆底功能等数据,与对照组产妇相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意义,(P<0.05)。结论:在对产妇实施产后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产妇的盆底,以及提升了产妇的生活质量,护理价值较高,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产后 康复护理 盆底肌力 影响
  • 简介:背景:尽管全膝关节置换能够缓解疼痛和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活动度,但术后1年仍然存在股四头乏力和功能下降。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肌肉主动激活障碍和肌萎缩在术后早期股四头降低中的作用。方法:以20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在术前(平均10天)和术后(平均27天)进行测量。股四头和主动激活通过脉冲叠加刺激技术测量,即在股四头最大主动等长收缩时给予一超阈值电流脉冲刺激。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股四头的最大横截面积。结果:和术前相比,术后股四头下降了62%,主动激活能力下降了17%,最大横截面积下降了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的来说,股四头主动激活障碍和肌萎缩占股四头下降原因的85%(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股四头主动激活障碍导致的丢失几乎是由于肌萎缩导致的丢失的两倍。和术前水平相比,肌肉收缩时膝关节的疼痛程度在术后并没有显著变化(p=0.31)。在测试中,膝关节疼痛的变化对于股四头主动激活没有显著的影响(p=0.1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股四头障碍仍然严重。这种障碍主要由股四头的主动激活障碍引起,另外,肌萎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肌肉收缩时膝关节疼痛对肌肉主动激活的影响不大。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股四头肌 肌力下降 肌力障碍 术后早期 肌肉收缩
  • 简介:摘要 :目的对强化训练治疗创伤后膝关节粘连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 2017年 5月 ~2018年 5月期间收治的 41例创伤后膝关节粘连患者为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强化训练。结果干预后,患者 AROM/ PROM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对创伤后膝关节粘连患者予以强化训练,有助于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功能,干预效果尤为显著。

  • 标签: 创伤后膝关节粘连 强化肌力训练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减重支持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方式,选取我院2013年-2016年收治的30例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级以上下肢,并且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15例患者。均为两组偏瘫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进行减重支持训练,整个过程为3个月。对比两组偏瘫患者下肢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减重支持训练,下肢的恢复情况要比对照组优异,并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及运动耐力。结论减重支持训练能够有效恢复偏瘫患者下肢,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预后,还能够减少偏瘫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减重支持训练 偏瘫患者 下肢肌力 影响
  • 简介:背景:研究显示,速滑运动员国际级健将组表现出较国家健将组更合理的关节特征;另一项研究还显示,力量指标与成绩高度相关,说明速滑运动员的下肢关节特征与专项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目的:研究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下肢关节等速特征,为运动员改进训练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揭示项目特征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运用德国产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对中国4名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分别编号为1,2,3,4,均为国际健将)下肢髋、膝、踝3个关节进行向心等速测试。正式测试前,运动员在各测试角速度下进行3次亚极限强度的适应性练习,间隔2min后开始正式测试。在参考预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将测试角速度定为低速60(°)/s和高速180(°)/s。低速重复5次,高速重复7次,屈伸循环进行,不同速度间隔5min,各速度屈伸阶段均取最高值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①高、低速测试间,踝关节及膝关节各数据有良好对应关系,但髋关节没有;②踝、膝关节峰力矩随速度增长下降,平均功率随速度增长而增长;③速度对踝、膝关节比有影响,但对髋关节没有;速度对峰力矩角影响较小;④运动员2屈、伸表现均较好;运动员1左、右腿平衡性有待提高;运动员3踝关节发展较好,但膝、髋关节伸群速度力量有待提高;运动员4膝关节发展较好,但踝、髋关节伸群速度力量有待提高;⑤中国优秀运动员膝、踝关节屈伸得到全面发展,但髋关节较差;优秀运动员峰力矩更大,比有专项特征,左、右腿膝关节峰力矩平衡性较好,峰力矩角稳定,且符合专项特征,优秀速滑运动员膝关节具有共性特征,但应重视其髋部的全面发展。

  • 标签: 速度滑冰 等速肌力 峰力矩 平均功率 峰力矩角 组织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按摩联合训练治疗髌骨关节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70例髌骨关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用推拿按摩,观察组用推拿按摩联合训练,对比两种方案实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数值低于治疗前数值,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数值高于治疗前数值,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数值低于对照组数值,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推拿按摩联合训练治疗髌骨关节病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疼痛感,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推拿 肌力训练 按摩 髌骨关节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盆底恢复方面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分娩的 100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病例 50 例,以常规产后训练为主;一组命名为观察组,病例 50 例,以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为主;对比两组盆底恢复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持续收缩时间与持续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可见显著差异( P<0.05 )。 结论: 产妇产后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可促进盆底恢复,可在产后康复中推广。

  • 标签: 产后 盆底肌力 盆底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