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 160例足跟血采集的新生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80例,其中对照组的新生儿在采血时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新生儿在采血时实施细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在护理后的采血指标(血斑直径、采血时间)、采血成功率以及足跟红肿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采血指标(血斑直径、采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足跟红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足跟血采集实施细节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采血的成功率,且采血的效果非常好,足跟红肿的发生率低,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组跟血 采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集血液检验标本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对策。方法2017年1月~2月,采用观察法,分别对儿科、普外科、门急诊、体检中心、内科等科室,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过程观察,判断采集过程质量,分析存在问题,共观察采血500次。调取医院同期各科室的采血质量报告。结果4例采血工具选择失误,42例采血部位与血管选择失误,消毒处理不合格12例,按压方法失当62例,抽血手法错误8例,拔针手法差错17例,采集后预处理不当6例。各科室重复采血率,从高到低前3位分别为儿内科4.42%、门诊3.96%、内分泌科3.88%。溶血占重复采血的34.6%。结论采集血液标本的问题较多,从采集器械的选择到血液标本预处理都可能出现差错,这可能是科室重复采血主要原因。需要加强采血各个环节的质控,规范采血部位、途径选择策略,加强采血技术流程管理。

  • 标签: 标本 血液标本 血液检验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本中心于 2015-2016年间所有体检疗养员中抽取 150例血液检验标本,并将其分为输液同侧(研究组)与对侧采血组(对照组)、溶血标本(研究组)与未溶血标本组(对照组)、有凝块标本(研究组)与重抽血无凝块标本组(对照组)。记录各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液检验结果,将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学的比较分析。结果:血液标本在采集时所产生的差异对检验质量有显著影响。对不同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检验结果分析表示: AST、 CK-MB、 ALT、 APTT、 NA项目之间( P<0.01),血液检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血液标本采集时,标准的控制对检验质量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临床医学中,应多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提高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采集 血液检验质量 影响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受到标本采集的影响和干预措施。 方法: 选取我院 118 例需进行血液检验患者。常规组:对患者实施采血护理。研究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采血护理。 结果 :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96.61% 高于常规组的 74.58% ,两组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有一定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标本采集需要医务人员之间密切的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实施针对性采血护理,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标本采集 血液检验 影响和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护理配合对血液成分采集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选取我院病患进行选取,选取的总数量为 47人,选取的时间为 2016年 2月 -2017年 3月。对这 47名病患展开精细的护理,在采集前,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评估其各项状况;在采集中,细致观察病患的病情,做好各项辅助工作,对血管通路进行良好的保护。结果:全体 47名病患均达到满意效果,护理认可度极高。结论:在病患进行血细胞分离采集的期间,对其进行良好的护理能够使采集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应予以推广。

  • 标签: 细胞分离机 血液成分采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标本在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检验科 2016年 1-12月发生的检验分析误差 72例作为对象实施回顾性分析,对这些误差样本在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误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72例检验分析误差样本中采集前最多,有 40例,而采集中与采集后相当,分别为 17例、 15例,经统计学分析可知,采集前检验分析误差率显著高于采集中与采集后( P<0.05)。 结论:临床检验分析误差影响因素较多,涉及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等阶段,其中以采集前最为常见,为此要积极做好各个阶段的预防与控制,确保样本采集质量,提高检验准确性。

  • 标签: 临床检验 标本 采集过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检验的有效性。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临床细菌检验的120例患者纳为本次参研的对象,依照检验差异均分为两组,即参照组(行常规血标本采集法)与研究组(行改良血标本采集法)。对两组检验的阳性率与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检验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①研究组病原菌分离阳性率均较参照组高,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②研究组污染率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法可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造成影响,在实际采集血标本中需严格依照有关标准进行,防止违规操作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 标签: 血液标本 准确性 细菌学检验 采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标本不同采集时间对尿沉渣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5年 12月至 2016年 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 30例,对照组采集下午尿,实验组采集晨尿,对两组患者尿液进行尿沉渣检验,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以及管型个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以及管型个数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尿液标本采集时间对尿沉渣检验结果影响较大,晨尿标本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可谓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液标本 不同采集时间 尿沉渣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采血过程中采集量和存放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9)和对照组(n=99)。采血量分别为2.1ml、1.8ml、1.5ml,观察组采血后立即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对照组为1.8ml样本检测结果。两组均存放于室温、4℃、-21℃,于24h后均再次上机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随着采血量的下降,PT、APTT、FIB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程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和4℃存放24h后PT、APTT结果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检测结果出现明显下降(P<0.05)。结论医护人员在采集凝血标本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采血量(1.8ml±10%),枸橼酸钠0.2ml,同时标本如不能立即检测,应将样本离心后存放-4℃,切勿在过低温度中保存样本,更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采血量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全血采集的平均流速的因素,以便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全血采集的效率。方法此文研究对象是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中心血站的100名献血者,统计影响全血采集的平均流速的相关因素。结果400mL采血规格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显著比较于200mL采血规格,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随机采血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集中采血,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25岁及以下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其他年龄区间,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男性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女性,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结论影响全血采集的平均流速的相关因素有多种,需加强注意。

  • 标签: 全血 平均流速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收血标本采集法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选取在我院接受细菌临床检验的300例患者参与临床研究,依据盲选法讲患者均分为两组,各15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改进血标本采集采集标本,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采集采集标本,分析比对两组患者的检验合格率及隐形率,用以分析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标本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病原菌检出率和分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为避免发生临床检验错误,要提高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操作燕歌行,避免因操作违规而导致的检验结果错误。

  • 标签: 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 血标本采集法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血采集中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本中心血站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集的86例献血人员所有资料,探究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以此提出合理解决措施。结果对本次分析的86例献血人员进行研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6%,虽然献血车不良反应对比献血站更高,女性献血不良反应高于男性,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分析意义。多次献血不良反应低于初次献血不良反应,夏季献血不良反应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是引发轻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睡眠不佳、空腹、疲劳以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是引发中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晕血、晕针等因素是引发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结论全血采集过程中精神因素是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因此需要血站操作人员建立温馨、舒适的环境,采集人员以娴熟过硬的技术以及服务来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

  • 标签: 全血采集 不良反应 诱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工作中抗生素的使用、标本采集方法对痰培养样本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从2014-10至2015-10我院检验科收检的需要进行痰培养样本细菌学检验的病例中抽取220份,其中110例将采集方法作为唯一变量分为改良采集法的探究Ⅰ组和日常采集法的参照Ⅱ组,另110例将是否使用抗生素作为唯一变量分为使用抗生素的参照Ⅲ组和未使用抗生素的探究Ⅳ组,对比临床成效。结果探究Ⅰ组的合格样本数占82.27%(48例),查出存在病原菌为74.55%,参照Ⅱ组的合格样本数占63.64%(35例),查出存在病原菌为67.27%,探究Ⅲ组的合格样本数占89.09%(49例),查出存在病原菌为75.08%,参照Ⅳ组的合格样本数占70.91%(39例),查出存在病原菌为63.5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之间的检查平均用时、检查费用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临床为痰培养样本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准确率,选择规范的标本采集手段及尽量在未使用抗生素前进行检查,能够保证采集标本的规范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结果影响 抗生素使用 标本采集方法 痰培养样本 细菌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慢性病患者经济负担,减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传统方法留取尿量导致误差大的弊端。方法采用传统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采集方法的设为对照组,实验组具体方法在一次性大容量透明塑料盒上标记刻度线,用于采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取代传统收集尿标本的方法,减少误差。结果对照组误差范围200-500ml,实验组误差范围0-50ml。实验组误差范围小,对照组误差范围大,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较大,将影响对病人病情的判段,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一次性大容量透明塑料盒上标记刻度线,用于采集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方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克服了传统方法留取尿量导致误差大的弊端。

  • 标签: 一次性透明塑料盒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减少误差 经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