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小波降噪中阈值选取是一个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对辐射图像进行降噪的自适应小波方法,对小波分解的子带系数进行自适应阈值处理,并采用了小波模极大跟踪技术,把小波系数分为信号和噪声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阈值。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图像细节,同时也有效的去除噪声。

  • 标签: 小波变换 自适应 阈值 模极大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弹簧切割针在胸膜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超声诊断为胸腔积液的382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针刺胸膜活检以明确病因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弹簧切割针胸膜活检取材成功率为87.1%,确定诊断率77.2%.结论超声引导弹簧切割针胸膜活检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有效、可重复性强的介入性诊断手段,可提高恶性胸膜炎的确诊率,且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超声检查 胸膜活检 胸腔积液 切割针 针刺胸膜活检 弹簧切割针
  • 简介:应用原位末端标记,DNA电泳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经0,2,4,6,8Gy不同剂量γ-线整体照射后,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过程和Bax,Bcl-2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探讨细胞凋亡在小鼠胸腺淋巴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为阐明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特点和机理以及急性放射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1)照射后早期淋巴细胞凋亡率迅速增加,如6Gy照后4h和1d凋亡率分别为对照值的3.6和9.3倍,凋亡率还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迅速升高,照后24h当照射剂量为2,4,6,8Gy时,凋亡率分别为对照值得5.5,8.1,9.3,9倍。(2)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在照射后急剧减少,与淋巴细胞凋亡成相反趋势,提示凋亡可能是急性照射后淋巴细胞减少的主要途径之一。(3)透射电镜观察表明,6Gyγ-线照射后,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出现早,中,晚期典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4)DNA凝胶电泳显示2-6Gy照后4和8h,胸腺淋巴细胞出现特征的DNA梯形谱,末端标记法显示6Gy照后8h凋亡率约为照前值的4.2。(5)照射后Bax,Bcl-2蛋白的异常表达证实二者在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在小鼠胸腺淋巴细胞辐损伤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Bax和Bcl-2蛋白参与了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

  • 标签: 胸腺 淋巴细胞 辐射损伤 特点 机理 淋巴细胞凋亡
  • 简介:本院及作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进修期间检查的8849例胃镜病例,其中慢性胃炎4661例,胆汁流性胃炎738例,占胃镜检查总病例的8.34%(738/8849),占慢性胃炎总数的15.83%(738/4661).本文就胆汁流性胃炎临床表现、内镜与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病规律、诊断及治疗问题加以总结.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 诊断 治疗 消化内科 病例
  • 简介:目的研究S波段高功率微波(HPM)辐照后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2~50mW/cm^2的S波段HPM模拟源辐照180只Wistar雄性大鼠,应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和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大鼠心率、血压、血清离子浓度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变化并观察心脏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HPM辐照后大鼠肛温升高不明显;10mW/cm^2以上HPM辐射后大鼠心率呈先加快后减慢的双相改变、血压于照后6h和3d呈升高的双峰趋势;血清离子平衡失调及AST浓度升高;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颗粒变性甚至肌浆凝聚,窦房结P细胞坏死,蒲肯野纤维溶解。上述改变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一定功率密度的HPM辐射可造成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此效应属于非热效应。且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

  • 标签: 高功率微波 大鼠 心脏 结构 功能
  • 简介:目的:考察60Co辐射灭菌对恶丙嗪分散片制剂的影响。方法:对3批恶丙嗪片进行8kGy辐射灭菌,考察辐射前后样品的性状,崩解时间,含量和降解产物变化以及灭菌效果,并对辐射后样品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经8kGy辐照后的恶,丙嗪分散片各项质量指标不变,灭菌效果可靠彻底,初步推测有效期为2年,结论:恶丙嗪分散片应用60Co辐射灭菌是可行的,西药制剂应用60Co辐射灭菌值得研究推广。

  • 标签: 恶丙嗪分散片 制剂 60Co辐射灭菌 工艺 抗炎药 稳定性
  • 简介:胃食管流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防治严重并发症;治疗措施常以非药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且以非药物疗法为基础,药物疗法为补充。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非药物疗法,从饮食生活上积极调理,但同时亦不可忽视药物疗法。现将有关药物选择简解如下: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并发症 消化道疾病 黏膜保护剂 抑酸剂
  • 简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经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后,重新出现中毒症状,致使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之为跳。本文收集了2000年1月~2001年1月共收治的AOPP134例。其中24例在救治过程中发生跳,发生率18%。

  • 标签: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毒反跳 临床特点 预后 阿托品
  • 简介:为了探讨寒冷条件下机体对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将在低温下冷适应14天的Wistar大鼠照射4.5Gy.再移至常温饲养.作为寒冷照射组.引流大鼠内眦动脉血作8项外周血分析指标和微核率测定。以常温组、常温照射组、寒冷组作对照。结果表明.照射后第28天寒冷照射组与常温照射组相比白细胞总数升高1倍左右.微核率也较低,提示寒冷适应机体增强了对电离辐射的抗性.临床病人放疗时采用降温手段可能有助于保护健康组织。

  • 标签: 电离辐射 冷适应 大鼠 外周血分析 微核率 生物学效应
  • 简介:胃食管流病(GER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它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组织损害。主要症状为烧心、反酸、食及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口、咽、喉、气管等组织损害。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张力的降低是流的基本因素,但胃排空异常所致胃内压增高超过LES压力也是胃食管流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组织损害 近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排空 GERD
  • 简介:目的本文主要研究8Gy的60Co-γ辐射对大鼠体内及体外MΦ中NO的产生、iNOS表达、iNOSmRNA转录等的影响.方法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观察对8Gy的60Co-γ辐射MΦ中NO产生变化,免疫组化法研究MΦ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原位杂交(ISH)检测研究MΦ中iNOSmRNA的转录.结果60Co-γ辐射大鼠不仅可使体内MΦ的诱导产生大量减少,而且,诱导MΦ中NO的产生也相对有所减弱.体外诱导MΦ受辐射后产生的NO有所减少,MΦ中iNOS表达减弱,iNOSmRNA转录降低,但LPS和IFN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辐射的这种效应.结论8Gy的60Co-γ辐射可引起大鼠体外MΦ中NO的产生、iNOS表达、iNOSmRNA转录等的变化.

  • 标签: ^60CO-Γ辐射 大鼠 巨噬细胞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免疫组化法
  • 简介:目的探讨回盲部抗流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和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1)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2)实验组细菌学检测:可见末端回肠管扩张、浆膜颜色灰暗、粘膜光滑、结构不清。(3)实验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4)电镜下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回盲部抗流作用主要是回盲瓣的功能和回肠末端的清除功能。

  • 标签: 回盲部 抗反流 SD大鼠 实验研究 回肠末端 溃疡出血
  • 简介:自1991年Geage[1]和Dallemagne[2]等相继报道应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成人严重胃食管流后,Lobe等[3]1993年报道应用腹腔镜开展儿童Nissen's胃底折叠术,并显示较经典的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优点.在以后的10年中,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儿童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胃食管流在欧美国家迅速流行和普及.

  • 标签: 腹腔镜 胃底折叠术 儿童 胃食管反流 术式选择 并发症
  • 简介: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研究表明,胃食管流性疾病患者中48%~79%有流性食管炎。北京协和医院1986年对3000例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调查表明,流性食管炎占5.8%。流性食管炎常采用药物治疗,我科使用多潘立酮及奥美拉唑治疗流性食管炎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治疗 多潘立酮 奥美拉唑 临床观察 常见
  • 简介:目的比较IABP保护性置入和被动性置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因术前高危因素而接受了保护性IABP的置入,26例PCI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接受IABP的紧急置入的临床资料。比较心功能分级,不稳定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的心绞痛,左主千狭窄〉70%等资料的差别。结果保护性IABP的置入组术前病情程度无显著差别,保护性IABP的置入组与紧急置入IABP组相比同手术期死亡率为65.4%降至11.1%。保护性IABP的置入组死亡率较紧急置入IABP组减少6倍,在急性心肌梗塞抢救过程中保护性IABP的置入与紧急置入IABP相比能显著降低围手术期的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