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学汉语是医学留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如何设计好每一堂课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总结反思,对《到中医科去》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作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 标签: 对外医学汉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介入化疗对外周血象的影响规律。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5月至 2017年 5月进行介入化疗的肿瘤患者 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年龄分成甲组( 60~76岁)和乙组( 45~5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色素、血小板下降时间和程度。结果:甲组血象下降多发生在化疗的第一周,乙组下降多发生在第二周, P<0.05;甲组患者三项指标下降程度要超过乙组, P<0.05。结论:对于年龄较大的肿瘤患者应该注意药物剂量的使用,给予适当的护理,减轻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肿瘤 介入化疗 外周血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区域化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外服务管理风险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对外院器械从服务协议签订、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和发放环节发生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进行总结。(结果)区域化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必须对签订清洗消毒灭菌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严禁其违规自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复用医疗器械。(结论)做好对外服务的管理风险控制必须做到对外院器械清洗、消毒、包装及灭菌工作质量管理的严格控制及操作流程的落实。

  • 标签: 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 对外服务 管理风险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外阴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症中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外阴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先入院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模式,后入院治疗的2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的是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对于观察组患者,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护理干预模式,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和伤口开裂等并发症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阴癌患者,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根治术治疗,患者术后采用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外阴癌 根治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外伤性脑出血采用强化心理护理对其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外伤性脑出血患者86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分别采取强化心理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应对方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满意率为97.67%,与对照组的76.74%相比优势明显,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听天由命、寻求支持、逃避、情感宣泄、自我依赖、保守等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实验组,乐观、面对等应对方式评分低于实验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心理护理应用于外伤性脑出血患者中有可靠效果,可帮助患者改善疾病应对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化心理护理 外伤性脑出血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节护理对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的166例进行外科手术作为医疗调研对象,观察患者的并发症状配合顺利情况以及镇痛剂使用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人数更少,观察组患者的配合度更高,镇痛药物使用人数更少。两组患者之间的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的应用在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的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细节护理 全身麻醉手术 麻醉苏醒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在外伤性腹部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外伤性腹部内脏损伤治疗的患者84例,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护理后SCL-90因子得分和护理满意度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围术期 外伤性腹部内脏损伤 干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螺旋CT平扫对外伤性脾脏破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6例外伤性脾脏破裂患者进行了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脾脏实质内高低混杂密度影及脾周新月形等低混杂密度影及腹腔不同程度的积液,是外伤性脾脏破裂的主要CT表现。结论脾脏是腹部外伤中最易受损的器官,脾破裂约占各类腹部外伤的40%以上,对于脾脏破裂一般采用以脾切除为主的外科手术治疗[1]。

  • 标签: 螺旋CT平扫 脾脏破裂 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外科手术患者恢复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于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之间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6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效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鸣音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人数为63(96.92)例,多于对照组患者的51(78.46)例,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对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恢复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外科手术 恢复效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腹脾切除术与腹腔镜脾切除术对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4月~2017年4月,将收治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28例患者应用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应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手术相关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应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脾切除术,且患者康复快、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开腹脾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 外伤性脾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骨瓣减压术对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意识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70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颅内压变化以及意识障碍恢复情况,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70例患者中有6例(8.6%)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明显低于术后1天(P<0.05);患者术后1天、1周以及1个月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随访1年发现,70例患者中有32例预后较好,22例轻度残疾,16例中度残疾。结论大骨瓣减压术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大骨瓣减压术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术后意识障碍
  • 简介:各种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刺激均可能导致外分泌腺腺体的损伤,从而使其分泌功能下降.外分泌腺腺体损伤后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器官移植风险大且供体不足.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因其强大的增殖能力、多向分化能力及旁分泌/自分泌作用,为修复各种外分泌腺损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就MSCs的旁分泌作用在外分泌腺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外分泌腺 干细胞治疗 旁分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孟鲁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白介素水平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小儿哮喘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和孟鲁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B组的哮喘症状评分明显低于A组;PEF%、FEV1%比值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小儿哮喘,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降低外周血白介素水平,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孟鲁司特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 小儿哮喘 白细胞介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冬季输注甘露醇时使用输液加温器对外周静脉炎发生及PVC维护时间的影响及后续的护理。方法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2017年12月-2018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该80例患者在被选取时接受的治疗方法均为静脉输注125ml的20%甘露醇,且每8h进行一次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输液加温器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利用输液加温器在冬季输注甘露醇可使外周静脉炎发生率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延长,减轻静脉损伤,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输液加温器 甘露醇 外周静脉炎
  • 简介:骨科手术常见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渗液、出血、肿胀、水泡、瘀斑、感染、愈合不良、瘢痕等,切口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加速康复以及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骨科手术切口管理是实施加速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查阅文献,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数据库大样本数据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本指南,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本指南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的评估,期望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切口并发症;第二部分介绍骨科手术切口缝合技术;第三部分是各种常见切口并发症的定义、病因及防治。

  • 标签: 骨科手术 切口并发症 加速康复
  • 简介:当前,我国胃癌外科发展在微创外科技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学科交叉与资源整合、人才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全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导航手术已具备良好工作基础,但亟待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明确手术适应证选择,积累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加速康复外科则应在新兴研究方法助力下,进一步选择并优化各项临床策略,降低推广应用门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为胃癌外科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但专科数据标准化与互联互通仍是现阶段首要问题。人才是突破关键,进一步对外开放研究领域,借助国际先进培训体系,培养高质量国际性人才是未来发展基石。只有抓住这些历史机遇,继续推动技术和理念创新,切实保障患者利益,才能推动我国胃癌外科向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稳步迈进。

  • 标签: 胃肿瘤 外科治疗 机遇 挑战
  • 简介:以腹腔镜为平台的微创手术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胃肠外科领域,手术数量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率稳步提升。然而,唯有创新才能进一步发展。微创胃肠外科近期的创新包括设备平台和手术技术两方面。前者包括3D腹腔镜、4K或6K高清、以及虚拟现实等视觉系统的创新发展,全维度运动能力的手术机械臂设计与研发,机器人手术系统,内镜治疗设备的发展等;后者包括手术入路、经肛门入路直肠全系膜切除以及消化道重建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无论是技术层面上,还是设备平台上的创新发展.均提示中国未来的微创胃肠外科将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

  • 标签: 胃肠疾病 微创外科 腹腔镜检查 外科手术 创新 发展
  • 简介:骶骨肿瘤为少见肿瘤,其中原发肿瘤更为少见。骶骨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中以脊索瘤最多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及骶骨部位的神经源性肿瘤;同时,骶骨亦为继发性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主要为转移癌[1]。骶骨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骶骨解剖结构复杂,同时其与大血管、重要脏器毗邻,术中出血汹涌,手术风险高。由于在骶骨部位难以达到广泛切除边缘,因而,

  • 标签: 骶骨肿瘤 外科治疗 骨原发肿瘤 中国 神经源性肿瘤 骶骨部位
  • 简介:我国疝与腹壁外科近20年来快速发展,成绩斐然,《TheLancet》2017年第5期文章对全世界32种疾病近25年的发展进行评分。中国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以99分(总分100分)的高分名列全世界第4位,其全世界排名上升速度也最快。但我国疝与腹壁外科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笔者从我国疝与腹壁外科的规范化、指南、基础研究、手术技术创新和发展、登记注册制度、质量控制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激励和启发疝与腹壁外科医师在成果与历史性难题中不断传承、进步和创新。

  • 标签: 疝与腹壁外科 质量控制 注册系统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