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转录测序(RNA-seq)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质量异常样本,是保证生物学结果准确的必要前提。然而,现有的质量控制工具都局限于单个样本或单一数据层面,不利于分析人员多角度发现异常样本。本研究基于R语言开发了RawdataQC软件包,可以在原始数据、比对数据和基因表达谱三个层面对多个样本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可视化方法,帮助使用者综合多个数据层面发现低质量样本。本研究将助力广大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开展转录数据质量控制,为生物学结果准确提供质量保证。

  • 标签: R包 转录组测序 质量控制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免疫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80片组织标本随机平均分为参照和研究。为参照组组织标本使用传统方法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为研究组组织标本在免疫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下制作病理组织切片。然后,比较两病理组织切片的有效制片率。结果:与参照病理组织切片相比,研究病理组织切片的有效制片率更高( P< 0.05)。结论: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的过程中对此项工作实施免疫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病理组织切片的有效制片率,为临床病理检验的准确度达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 病理组织切片 有效制片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  观察电针乳突穴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对照采用传统针灸取穴治疗,治疗在采用对照取穴的基础上加用乳突穴,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  两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

  • 标签:   乳突组穴 面神经炎
  • 简介:摘 要  目的  观察电针乳突穴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对照采用传统针灸取穴治疗,治疗在采用对照取穴的基础上加用乳突穴,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  两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

  • 标签:   乳突组穴 面神经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中免疫化联合抗体的应用效果。方法:取 70例本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行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开展免疫化联合抗体检测,对比免疫化联合抗体检测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中的价值。结果:胸腹水液基层薄层制片阳性检出率较高。在石蜡包埋病理检测技术中,可提主同细胞成分收集率,观察组织结构,同时联合免疫化检测,可在清晰的背影下,准确定位阳性颗粒,提高检出率的同时明确肿瘤组织来源。结论:免疫化联合抗体检测用于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中,可提高胸腹水检出率,提高疾病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检测 免疫组化 抗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基因DNA污染及乳腺癌单样本预测器(single sample predictor, SSP)在RNA-seq中鉴定Basal-like亚型乳腺癌的一致性与稳健性。方法:使用4种SSP联合3种数据校正方法,按比例随机去掉一定比例的非Basal-like亚型样本,并使用正态分布模拟基因DNA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数据校正方法影响乳腺癌SSP鉴定Basal-like亚型的一致性(κ=0.733-0.964);乳腺癌SSP可以一致鉴定出Basal-like亚型(κ=0.846-0.958),对Basal-like亚型鉴定的稳健性高;基因DNA污染对Basal-like亚型鉴定的一致性影响较小(κ=0.922-1)。结论:Basal-like亚型的鉴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稳健性且受基因DNA污染影响较小。

  • 标签: 基因组DNA污染 RNA-seq 乳腺癌分型 Basal-like亚型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免疫化措施实施后,肝癌患者诊断效果,对上述方案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选择我院100例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各50例)作为此次研究样本,入选时间:2020年12月-2021年8月,随后选取同期入院接受健康体检者50例的数据资料与之进行对比,肝癌患者肿瘤组织行GPC-3免疫化诊断措施,将上述患者设置为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对照。对比上述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AFU(α-L岩藻糖苷酶)、sF(血清铁蛋白)、AFP(血清甲胎蛋白)、CAl9—9(唾液酸化的乳-N-岩藻戊糖II)的平均检测水平对比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均显著高于对照,P

  • 标签: 免疫组化 肝癌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免疫化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中的价值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05月-2020年08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资料为对象,进行观察病理组织学情况以及进行免疫化标记物联合检测,进行分析其病理学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组织学观察得知,30例患者中,有1例肿瘤位于肌壁间,有11例肿瘤位于浆膜下,有18例肿瘤位于粘膜下。肿瘤细胞主要是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表现为各自存在或者混合存在)。依照肿瘤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包括8例为高度危险性,9例为中度危险性,13例为极低度及低度危险性。免疫化表达结果为:CD117与DOG-1以弥漫阳性为主,其阳性率分别是90.00%、93.33%,而CD34阳性则表达稍弱(63.33%),SMA、Desmin及S-100阴性(或局灶性)微弱表达,Ki-67阳性率为1~30%。结论:免疫化标记物联合检测能够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学诊断 免疫组化标记物 联合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对比效果。方法:对医院在2020年-2021年之间的检查案例,开展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根据最终的检查结果可以知道,X线检查结果的合格度是比较高的,而CT出现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略高。结论:在现今临床医学工作开展中,强化放射影像学技术的应用质量,要强化对高操作技术水平的重视程度提升。

  • 标签: 放射医学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工作质量,更快速、准确地了解患者疾病情况,便于医生以此为参考依据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本文就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 标签: 放射医学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聚胺技术与其它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输血患者3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均进行不同的血液检验。检验后,对比不同的输血技术对不完全抗体灵敏度。结果:检验后,凝聚胺技术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不完全抗体灵敏度,显著优于抗球蛋白试验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不完全抗体灵敏度。结论:相对于其他输血技术,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应用简单等显著优势,还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输血检验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输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中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的实施效果。方法:时间2020年8月份至2021年4月份,收集50份健康人群血液样本进行研究,分别采取凝聚胺技术进行血液输血检测(一)和常规盐水检验法进行检测(二),对两检验方法所得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采取凝聚胺技术进行血液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凝聚细胞查出17例,检出率为34%;二采取常规盐水检验结果显示,凝聚细胞查出3例,检出率为6%,一凝聚细胞查检出率高于二检出率,两血液样本组间比较(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作用明显,并且操作方便灵敏度高,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输血技术 凝聚胺技术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为探讨如何提高放射科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对放射科提升操作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研究。 方法 通过对医院内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3 月放射科业务水平和能力进行 细化考核 , 采取 实际操作以及相应设备的运行和应用 的手段 进行 业务能力考核 ,将放射科从业 医技 人员平均分为自主训练和专业培训,自主训练通过日常放射科器械进行训练,严格要求自身放射影像拍摄质量以及精确度,每日进行总结并定期维护设备。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团队对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自主训练组训练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放射器械的运行、保养以及临床影像学知识教学,从而提升放射科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自主训练在一年的训练后业务能力测评平均分为 8.7 分,而专业培训业务能力测评平均分为 9.6 分,显著高于自主训练。 结论 医院放射科业务水平以及操作能力的提升,通过专业培训后提升效果明显,影像诊断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放射科业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对医院内放射科从业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维修保养培训以及影像诊断学培训,能够显著提升放射科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

  • 标签: 放射科 专业技术 影像学 业务技术水平 诊断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底骨折患者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诊断效果。方法:以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底骨折患者为例,所有患者经过确诊为颅底骨折,然后展开回顾性研究,均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后的患者颅底骨折的具体位置。结果:通过常规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57.5%(46/80),有46例患者在常规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颅底骨折,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96.3%(77/80),有77例患者在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颅底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19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24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3例,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30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39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8例,由此可见,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颅底骨折,可以更好地提高诊断准确率,发现更多的骨折部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而确切的依据。结论:颅底骨折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颅底骨折位置可以大部分准确诊断,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常规CT技术 多层螺旋CT技术 颅底骨折 诊断效果 对比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维持人们生命健康方面,药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医疗行业当中,西药占据的比重比较大,经常会使用到药品。所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药品生产制造。对于西药制药来说,其技术工艺非常重要,包括合成,制剂,分析等多个环节,该过程属于一种化学反应过程,提高重视程度才可以确保生产质量和药效得到正常发挥。现阶段,我国西药制药技术的广泛发展。基于此,本文简述我国需要制药技术工艺的具体现状,并且深入分析常用的制药技术工艺,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西药制药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