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常规CT技术与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颅底骨折的效果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3

用常规 CT技术与多层螺旋 CT技术诊断颅底骨折的效果对比研究

郭文彬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 363100

摘要:目的:研究颅底骨折患者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诊断效果。方法:以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底骨折患者为例,所有患者经过确诊为颅底骨折,然后展开回顾性研究,均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后的患者颅底骨折的具体位置。结果:通过常规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57.5%(46/80),有46例患者在常规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颅底骨折,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96.3%(77/80),有77例患者在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颅底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19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24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3例,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30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39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8例,由此可见,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颅底骨折,可以更好地提高诊断准确率,发现更多的骨折部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而确切的依据。结论:颅底骨折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颅底骨折位置可以大部分准确诊断,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常规CT技术、多层螺旋CT技术、颅底骨折、诊断效果、对比研究

颅底骨折属于临床中常发的骨折疾病。根据有关统计表明:近些年来,国内交通行业以及建筑领域在大力发展,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提升,颅底骨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如果患者无法得到有效、准确的诊断以及及时的治疗,则有一定的概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1]。传统上一般会采用常规CT技术进行诊断,该技术能够对颅底骨折患者的脑水肿、硬膜下出血、颅内血肿、脑肿胀情况进行扫描,其空间分辨率相对较好,但是,因为其轴位扫描图像厚度较大,通过常规CT进行扫描时,会发生颅底骨重叠情况,同时,还会受到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作用,水平的线样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患者无法通过常规CT技术进行有效诊断;后处理重建图像模糊,发生假象的概率相对较高,诊断效果相对较差,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相对较高,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颅底骨折患者选择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诊断准确的诊断方法重要性极大[2]。近些年来,多层螺旋CT技术逐渐成熟,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技术,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可以将颅底骨折患者的细微组织结构进行有效显示,精确的、直观的显示出颅底骨折患者的立体形态,在扫描过程中利用重建技术,可以快速准确获取层面图像数据,进而准确判断并分析颅底骨折情况,因此,在颅底骨折患者诊断中,多层螺旋CT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3]。本次研究,作者以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底骨折患者为例,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常规断层CT扫描技术和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颅底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底骨折患者为例,所有患者经过确诊为颅底骨折,然后展开回顾性研究,均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6±8.42)岁,男性患者有46例,女性患者有34例,致病原因:交通事故伤有38例,高处坠落伤有31例,外界暴力伤有11例。发病特点:眼眶周围出现广泛性淤血斑症状患者有29例,脑脊液泄露症状患者有21例,听力障碍症状患者有14例,失明或者视力减退症状患者有10例,流鼻血症状患者有4例,后枕部皮下淤血症状患者有2例,两组患者以及其家属得知本次研究后,均在同意书上签字,表示同意参与研究,之后上报院内伦理委员会。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分别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

常规CT技术:使用CT机扫描患者的头部横断面,扫描矩阵为512×512,电压为120kV,电流为300mA,扫描层厚3mm,层间距3mm。

多层螺旋CT技术:使用64层螺旋CT机检查患者,电压为120kV,电流为240mA,扫面螺距为0.3mm,扫面间距为0.33mm,扫面层厚为0.67,检查期间,患者需要采取平卧位,分层扫描头颅,从颅底扫面至颅顶,并分别做矢状位、冠状位重建,重建层厚2.0mm,层间距2.0mm。

然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判定诊断结果,如果两人的诊断结果存在差异,则需要由一名主任医师确认诊断结果,然后以共同确认的结果作为最终的检查结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后的患者颅底骨折的具体位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6114c60f8843f_html_b722ccafa1c22c89.gif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情况

通过常规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57.5%(46/80),有46例患者在常规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颅底骨折,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96.3%(77/80),有77例患者在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颅底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后的诊断部位数量比较情况

常规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19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24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3例,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30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39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8例,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后的诊断部位数量比较情况[n(%)]

检查方法

颅前窝骨折

颅中窝骨折

颅后窝骨折

合计

常规CT技术

19(23.8)

24(30.0)

3(3.8)

46(57.5)

多层螺旋CT

30(37.5)

39(48.8)

8(10.0)

77(96.3)

由此可见,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颅底骨折,可以更好地提高诊断准确率,发现更多的骨折部位,确定骨折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而有力的依据。

  1. 讨论

颅底骨折是颅脑损伤中比较常见的骨折疾病,颅底骨折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颅底相对薄弱的区域。患者发病后,于临床中主要表现为眼眶周围出血淤血、鼻部或者耳部会出现出血情况,脑脊液会发生外漏,颅神经出现损伤。根据有关的统计数数据表明[4]:颅脑损伤患者中,大约有6%的患者为颅底骨折患者。临床中,一般会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包括:迟发性瘀斑、颅神经损伤以及脑脊液泄露等,然后辅助CT扫描进行诊断。但是,因为颅底解剖结构相对复杂,通过常规CT检查,无法给颅底骨折患者的诊断提供确切的信息。

3.1常规CT扫描时间约30-40s,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约8-12秒,扫描速度的缩短,可以极大减少患者的运动伪影。脑外伤患者常常配合欠佳,扫描时间越短,可能带来的图像运动伪影就越低。同样的扫描层厚及层间距的情况下,多层螺旋扫描获得的图像稳定性更佳,运动伪影更少。多层螺旋CT采用更低的管电压、更少的毫安秒,患者接受的射线也更少。

3.2常规CT扫描层厚为3mm,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为0.67mm,在颅底骨伪影显著的层面,约薄的层厚能够极大减少骨伪影的干扰。层厚越厚,容积效应越显著,会造成颅底骨重叠现象的发生,造成假象,无法显示水平的线样骨折以及粉碎性骨折,所以,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逐渐提升,多层螺旋CT的普及,计算机后处理重建能力不断增强,检查技术越来越成熟,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诊断颅底骨折患者,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扫描层厚可达到0.6mm,进而将细微结构的显示水平明显提升,同时,CT扫描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也得到明显的提升。

3.4常规CT扫描技术,后处理重建能力较弱,重建出来的矢状位、冠状位图像显示细节模糊。螺旋CT扫描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的、更加准确的将颅底骨折的立体形象显示出来,给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且能够对患者的预后效果起到有效评估。另外,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还能够将患者颅底骨折部位的立体形态进行清晰展示,还能够显示并测量颅底骨折的三维图像,为颅骨修补手术提供了多方位的立体解剖结构,同时,还能够在任意轴向,以任意角度进行旋转,可以充分暴露病变,以最佳的视角对病变部位进行观察,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更加清晰地了解颅底骨折的解剖部位,便于手术医生在术前就可以确认手术的方案,进而将手术准确性进行提升。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能较好显示颅底骨折并进行有效测量,在重建之后,还能够得到层厚不同的CT图像数据,将颅底骨折、骨折断端的详细情况进行显示,显示出颅骨骨折患者的直接征象以及间接征象,便于临床医生判断骨折位置以及损伤程度,并能够及时做到早期治疗。多层螺旋CT技术能够充分、有效解决颅底骨折患者的诊断难度高的问题,还能够有效鉴定损伤和外伤之间的因果关系,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直接的临床治疗依据[5]

3.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常规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57.5%(46/80),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96.3%(77/80),诊断准确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19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24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3例,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30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39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8例,由此可见,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颅底骨折,可以以更好地提高诊断准确率,发现更多的骨折部位,确定骨折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而有力的依据。这一结果和国内外的诊断结果大致相同。张琛的研究结果表明

[6]:常规CT检查后,诊断准确率为58%(29/50),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2.0%(46/50);常规CT检查:颅前窝骨折有11例,颅中窝骨折有13例,颅后窝骨折有5例,多层螺旋CT技术检查:颅前窝骨折有18例,颅中窝骨折有21例,颅后窝骨折有7例,和本次研究结果大致相同。由此可见,颅底骨折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能够明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进而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颅底骨折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既能够得到优良的诊断准确率,又能够将骨折部位进行充分显示,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减少患者接受有效治疗的时间,保证患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卢山. 探讨多层螺旋CT与常规CT诊断颅底骨折的对比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8(8):107-108.

[2]王积华. 多层螺旋CT与普通CT在颅底骨折诊断对比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010):360.

[3]姜秀丽, 孙淑艳, 唐广新. 多层螺旋CT与常规CT诊断颅底骨折的比较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40(008):180-181.

[4]于朝旭, 孙实安, 张海军,等.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检出颅底骨折和骨折损伤程度评估中的临床意义[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 06(14):139-141.

[5]于朝旭, 武焕颖, 张海军,等.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18(26):116+118.

[6]张琛. 用常规CT技术与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颅底骨折的效果对比[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014(0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