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11年入院患者出现交界性逸、逸夺获心律作一临床分析。方法对8例患者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1例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心率提高,7例治疗原发病或给予阿托品,654-2、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暂时提高心率而减轻症状。结论治疗原发病,提高心率后交界性逸、逸夺获心律患者症状可基本得到改善。

  • 标签: 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反临床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对适应症患者进行体外反治疗。结果心脑缺血性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过临床观察体外反辅助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微循环障碍引发的头晕、失眠、耳鸣等症状的改善效果满意,且安全、病员无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体外反搏 适应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心骤停患者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接诊的1例心骤停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精心护理。结果心骤停患者经医生的及时抢救,患者心肺复苏功能恢复,收入病房住院后经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在心骤停患者抢救过程中,尤其是复苏阶段,护理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及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心肺脑复苏的成败。

  • 标签: 心搏骤停 患者 抢救与护理
  • 简介:摘要心骤停是全脑缺血缺氧性损害的主要原因。心骤停及心肺复苏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可触发易损区域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性损害,可致患者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如果能够及时给予恰当的干预治疗,可能会使受损的脑组织功能恢复。因而,掌握心骤停及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根据病理生理机制找出保护病变周围的脑组织有效方法,是提高心骤停及心肺复苏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本研究现对心骤停及心肺复苏后发生脑损伤的机制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心骤停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脑缺氧缺血 脑损伤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复苏患者行体外反治疗的护理观察和配合方法。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我科一例脑复苏患者进行体外反治疗的护理全过程,总结归纳护理经验。结果治疗前完善的护理准备工作;治疗中密切的病情观察和反仪器的正常运作;治疗后细致的患者护理和疗效观察,在反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结论密切有效的护理观察和配合,才能确保脑复苏患者行反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脑复苏 体外反搏 护理观察和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体外反疗法的康复疗效。方法将5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体外反,对照组29例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运动心肺功能仪评定心肺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运动心肺能力上优于对照组患者(P<O.05)。结论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体外反干预可提高心绞痛患者心肺功能,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运动心肺 体外反搏 心绞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对病态窦性停播的诊断,分析研究心电图在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2000例检测动态心电图的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病态窦性停患者的发病年龄、停时间、发病时间及诱发原因等。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入组的患者中有120例患者出现病态窦性停,发生几率为6.00%,其中窦性停时间低于3s患者有28例,发生几率为1.40%,以20~30岁年龄段患者好发病且无明显诱因;余患者窦性停时间均超过3s,且合并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或其他多种疾病。结论在诊断病态窦性停的过程中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有利于发现患者发病的高位因素,为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病态窦性停搏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道调对窦房结功能的测定。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有症状或无症状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食管调对窦房结进行功能测定,对照组应用阿托品对窦房结进行功能测定,分别测定窦房结功能、病人耐受性及并发症例数。结果研究组在窦房结功能异常阳性例数上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耐受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道调博对窦房结功能测定灵敏度高、具有安全性、准确性,对于窦房结功能测定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食管调搏 阿托品 窦房结功能测定 耐受性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食管调拨在阵发性心悸患者中的使用价值。方法选66例心悸患者,应用食管调的方法进行心率市场的电生理类型确定,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超速起搏终止,观察疗效。结果56例中有28例阳性。其中房室结双径路有20例;房室旁路12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因心动过速首发症状有12例,其中房室双径路5例,房室旁路5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1例因血流流动学不稳定,行电复律成功。结论经食管心房调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对心悸患者心动过速诊断有帮助。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骤停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治疗的56例呼吸心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观察组按照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心、恢复自主呼吸、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心肌损伤、吸入性肺炎、血气胸、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版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骤停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诊呼吸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新指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博术在冠心病高危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冠心病高危患者45例,行主动脉球囊反博术,再行急诊或择期PCI手术治疗,或者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与未行主动脉球囊反博术的51例患者进行比较,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主动脉球囊反博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LVEF均优于对照组,术后LVEF高于对照组,主动脉球囊反博组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球囊反博术可改善冠心病高危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近期效果好。

  • 标签: 冠心病 高危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术治疗心血管重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82例心血管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均分为两组(n=41),对照组给予西地兰治疗,观察组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血氧饱和度要高于对照组,心率则慢于对照组,组间对比依次为t=3.688,t=14.726,t=3.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主动脉球囊反术应用于心血管重症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其左室射血状态,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减缓患者心率,应用疗效确切。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血管重症 左室射血分数 血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总结了28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球囊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及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和拔管护理。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术后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术治疗心血管重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82例心血管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均分为两组(n=41),对照组给予西地兰治疗,观察组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血氧饱和度要高于对照组,心率则慢于对照组,组间对比依次为t=3.688,t=14.726,t=3.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主动脉球囊反术应用于心血管重症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其左室射血状态,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减缓患者心率,应用疗效确切。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血管重症 左室射血分数 血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术(IABP)治疗急性心机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50例急性心机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均使用冠脉介入术(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观察及监测,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观察及监测,50例患者,47例抢救成功,死亡3例,这47例在置管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出现,其后2例病情较重转内科ICU治疗,余45例病情好转出院。结论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IABP工作原理、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的掌握,细致的护理观察及全面的监测,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治愈率。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反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术后综合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且行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活动耐量、心绞痛恶化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及1年活动耐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绞痛恶化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5d活动耐量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体外反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术后的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体外反搏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综合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