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髋臼骨折是长期以来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其治疗方法多样,但切开复位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移位的髋臼骨折的金标准,在未来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微创将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就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髋臼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科患者护理中生物力学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骨科收治入院的24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B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A组采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然后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有痛率、护理人员舒适度体会、患者满意度、压疮出现率均较B组有明显优势,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科患者在护理人员运用生物力学护理的情况下,有满意度高、压疮出现率低、护理人员体会优等特点。

  • 标签: 骨科患者 护理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测量跟腱组织弹性模量的应用价值;为跟腱运动性损伤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1只,雄性,体重1.5±0.1kg,5月龄;随机均分成三组(n=7,A组中等训练强度组,B组高强度训练组,C组对照组)。结果根据ARFI成像结果对ABC三组跟腱数据定量分析经过ARFI成像可得出经过8周训练后B组的弹性模量显著降低,A组较对照组C组弹性模量略有降低。结论ARFI能够直观、清楚的反映兔跟腱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对运动训练及运动性损伤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有实际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 跟腱组织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小夹板固定方式固定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寻找最佳的固定方法。方法采用经防腐处理的儿童离体上肢4具,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采用夹板固定,固定方式为前臂位置旋前、旋后;肘关节屈伸角度0°(伸直)、45°、90°、110°、120°、150°(极限度数),经纵向及偏轴加载后测出各种固定方式骨折的稳定性、抗弯及抗旋转强度。结果在纵向加载(抗弯)能力中,前臂旋前屈曲110~150°位移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偏轴加载(抗旋转)能力中,前臂旋后屈曲110°、120°,前臂旋前屈曲120°位移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夹板固定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中前臂旋前位、旋后位过度屈曲(>90°)稳定性最好,抗弯及抗旋转能力最优。结论针对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小夹板过度屈曲前臂旋前或旋后位固定均能取得良好稳定性,临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生物力学 小夹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FNA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两者生物力学作用。方法根据手术方式选择不同,随机分为PFNA组和DHS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优良率91.49%,DHS组优良率76.93%。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两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更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PFNA DHS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较高,且自身为独立死亡因素,一直备受关注。尽管随着医学的发展,AKI的治疗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若不能早期发现,其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较高。因此,对AKI进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对AKI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这些标志物包括肾损伤分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白细胞介素18等,以及一些新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如miRNA等。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生物学标志物 KIM-1 NGAL CysC IL-18 miRNA
  • 简介:摘要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或肿瘤转移而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其创伤小,缓解疼痛及纠正后凸畸形效果好,近期疗效肯定,而远期因其强化椎椎体高度丢失、邻椎继发骨折等并发症而使其争议颇大。继发骨折的邻椎位置是否与骨水泥分布位置有关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相关报道,因此有必要通过有限元分析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不同骨水泥分布位置对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为椎体后凸成形术个体化实施及其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有限元分析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几种心肌损伤化标记物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09月1日到2016年09月30日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与急诊科急性发作患者70例,全部患者均通过日本东芝TBA―40FR型全自动生化仪对患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I进行检测分析,脑利钠肽前体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分析检测的结果。结果脑利钠肽前体诊断灵敏度明显比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高,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心肌损伤患者血清中脑利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与肌红蛋白等标志物,在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的变化,都和疾病治疗、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 标签: 心肌损伤 生化标记物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损伤化标志物(CTnI、DD、CRP、UA、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方法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DD、CRP、UA、CKMB的含量和活性,并与冠心病(CHD)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的CTnI、DD、CRP、UA、CKMB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CTnI、DD、CRPUA、CKMB各自的特点不同,联合检测在AMI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心肌损伤 生化标志物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患者自主排尿训练的效果。方法临床纳入96例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其中48例患者采用盆底肌肉锻炼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8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08%、93.75%,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充盈末逼尿肌压力以及最大尿流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脊髓损伤 自主排尿 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生物应力刺激的方法防治足、踝部损伤后制动引起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方法选择足、踝部骨折、韧带损伤,需外固定或限制活动4~12周以上的患者,分为治疗组(生物应力刺激组)、对照组(无生物应力刺激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伤后不同时期患肢跟骨骨密度数据变化,来与自身对比,算出降幅,对比两组病例平均降幅,评价该方法对制动后骨质疏松的防止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伤后/术后3天、伤后/术后2个月骨密度值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伤后/术后3个月骨密度值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采用生物应力刺激的方法防治足、踝部损伤后制动的骨密度值在伤后/术后3个月效果明显。

  • 标签: 生物应力 踝部损伤 骨质疏松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科室住院行康复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30例,根据随机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盆底肌测定,记录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盆底肌SEMG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盆底肌SEMG值除在盆底肌放松状态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SEMG平均值高于治疗前,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40%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电针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电针 生物反馈 脊髓损伤 二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孢克肟混悬剂与颗粒剂的药物动力学生物等效性,进而促进临床用药质量的提升。方法选择21例健康男性作为观察对象,单剂量口服200mg头孢克肟,并在服药0、30min、1h、2h、3h、4h、5h、6h、8h、12h、16h、24h时采集受检者血清样品,采用RP-HPLC法对血清中头孢克肟浓度进行测定,并计算出药动学相关参数。采用双单侧t检验方法,比较头孢克肟混悬剂与颗粒剂AUC、Cmax、Tmax等参数之间的差距。结果头孢克肟混悬剂与头孢克肟颗粒剂在健康人群中体内药-时曲线符合单室开放模型(一级吸收),且两种制剂药物动力学AUC、Cmax、Tmax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头孢克肟混悬剂对颗粒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107.4%。结论头孢克肟混悬剂与颗粒剂在健康人群体内具有相同的生物效应。

  • 标签: 头孢克肟混悬剂 头孢克肟颗粒剂 药物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症颅脑损伤ICU肺部感染微生物检验分析报告以及应对措施。方法以我院ICU病房在2013年1月-2013年6月之间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并且并发肺部感染的50例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在ICU病房内肺部感染微生物检验进行分析总结,给与抗感染护理,并对这些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进行记录,分析寻找应对措施。结果50例患者经肺部微生物检验分析后,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株数位居首位,并且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都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的微生物检验情况不但与其居住的病房有关系,还与护士的护理能力以及用药和治疗办法等都有较大的关系。结论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ICU病房内并发微生物感染的患者来说,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对于损伤部位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并采取一定的麻醉诱导办法是十分关键的,同时给与这些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积极安抚,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采取积极的处理办法,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几率,还能有效的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ICU病房 肺部感染 微生物检验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药物的代谢物在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评价中一些需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促进完善新药研究,提高研发水平。

  • 标签: 药物代谢物 药代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苦豆子总生物碱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酸水提取法提取苦豆子总生物碱,作用于0.1%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总生物碱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活性降低(p<0.01),AST活性不降低(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苦豆子总生物碱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苦豆子 总生物碱 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完成直肠系膜切除、并联合经骶尾部入路行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切除手术后患者排便能力和生存情况,为该手术方式选择寻找理论依据。方法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癌肿下缘距肛缘3.5~5cm),在腹腔镜下完成肠系膜切除、并经骶尾部入路行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切除(ISR)选为病例组,同时选择10例行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前切术(DIXON)患者,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ISR、DIXON术前及术后、对照组均接受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测。结果各组肛管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术后60天ISR、DIXON手术组最低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排便阈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60天ISR、DIXON手术组最低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排便阈值显著回升,ISR组较DIXON手术组最大耐受阈值、直肠排便阈值显著提高。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系膜切除、并联合经骶尾部入路行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切除手术相对传统路径手术可较好保存患者排便功能。

  • 标签: 括约肌间直肠前切除术 骶尾部入路 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6例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患者46例,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的采用手术方法与非手术方法治疗。结果经过治疗,46例患者中7例死亡,2例重残,6例中残,1例植物生存,19例语言表达与智力迟钝,无偏瘫,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1例患者恢复良好,可从事部分体力劳动。结论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应该及时采用有效的综合疗法,以减少死亡或者致残。

  • 标签: 脑损伤 丘脑下部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针对骨科损伤患者损伤控制骨科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入住我院的80例骨科损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骨科原则进行治疗。结果68例患者伤愈出院,随访2—20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5—10个月,均无畸形愈合与远期并发症发生,12例治疗无效死亡(15%);骨科损伤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在骨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推广使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