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林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林治疗。在护理上,重点加强对患者血栓及药物应用时的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治疗期间,1例并发脑出血,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好转出院。其他患者均获得好转,整体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结论针对CVST患者的护理,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情况,给予适当调整药物剂量,维持INR,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SWOT分析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推进优质护理的应用。方法运用SWOT分析分析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并制订相应策略。结果与2008~2009年相比,护士满意度及患者的满意度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到患者表扬的护士也明显增加。结论用SWOT分析对优质护理的推进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SWOT分析法 重症监护室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频脉冲治疗联合针筒收集初乳在母婴分离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入组的72例母婴分离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手法按摩和负压可调节式吸乳器吸乳,实验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增加低频脉冲治疗配合针筒收集初乳。比较两组产妇产后乳房胀痛及肿胀程度;产后3天的泌乳量;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42天母乳喂养方式。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乳房胀痛及肿胀程度轻,泌乳量多,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强,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高。结论对母婴分离初产妇实施低频脉冲治疗联合针筒收集初乳可以增强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减轻乳房胀痛程度,泌乳量多,有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

  • 标签: 低频脉冲 针筒收集初乳 母婴分离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器械快速有效的灭菌方法。方法观察组由本科护士在手术室相邻的房间消毒无包装的手术器械抽样100件;对照组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送检前包装需消毒的器械。结果两组细菌检出率均为100%,两组手术病人无一例感染,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只要认真清洁器械,按操作规程操作设备,在手术室快速高压蒸汽消毒与消毒供应中心包装消毒在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近视手术 消毒 效果
  • 简介: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生物研究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技术研究人员加强了氨基酸分离纯化的研究,并借助膜分离技术进行相关的作业。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膜分离技术的特点以及原理,并就其在膜分离技术在氨基酸分离纯化中应用进行了论述。

  • 标签: 膜分离技术 氨基酸 分离纯化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脑风暴在心内科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2011年心内科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中存在的疑难问题,2012年1-12月科室采用头脑风暴法定期召开讨论会,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实施。结果与2011年1-12月相比,心内科在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方面均较实施前明显改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脑风暴用于指导推进优质护理是行之有效的,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士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培养护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 标签: 头脑风暴法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几何坐标注射法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减少了皮下出血的几率。方法选取脑缺血发作和诊断明确的脑血栓形成患者失去溶栓机会患者60人,进行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每12h一次,连续治疗7-8d。其中30人按传统注射法注射,共注射387例次。另外30人按坐标图注射法注射,共注射402例次。注射后12h用直尺测量注射部位皮下出血范围情况,比较两种注射法出血的范围及相应例数。结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患者局部出血的例次为72次,采用坐标图注射法的出血例次为20例,后者出血率明显降低。二者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标图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减少了患者皮下出血的几率,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 标签: 几何坐标法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皮下出血
  • 简介:摘要肱骨下端全骨骺分离是一种少见的小儿骨骺损伤,文献上仅有个别报告。事实上这种损伤并非如此稀少,主要由于对它的认识不足和对X线特征不够了解而未引起重视。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常把它误认为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脱位和外髁骨折而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我院从1977年11月至1979年11月两年中遇到五例,均为陈旧性,其中四例经手术证实,经5个月至2年半疗效追踪观察,报告如下。

  • 标签: 全骨骺分离 骨髓分离 肘关节脱位 骨髓损伤 功能锻炼 克氏钢针 上骨折 手法复位 功能位 外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通科室分离菌与ICU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对比性分析和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ICU住院患者和50例普通住院患者的各类病原体,对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比普通科室分离菌与ICU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405株病原菌,普通科室与ICU病原菌均以杆菌为主,但菌群数量分布差异显著(P<0.05);普通科室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的敏感性(28.32%)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率(53.26%)均较低;ICU中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率仅6.18%,球菌属敏感率仅(34.1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加强对病原菌耐药性的检测,是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

  • 标签: 普通科室 ICU 分离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方法临床医学专业12门临床课程由14所附属和教学医院承担,任课老师不承担命题、阅卷工作,由学院相关教研室高年资老师命题并集体讨论,拟定评分细则并集体阅卷。结果三个年级学生考试平均及格率93.80%、平均成绩75.65、优良率41.60%。结论采取考教分离,提高了各医院“双师型”教师授课水平,增加了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标签: 临床课程 考教分离 效果良好
  • 简介:摘要从657例泻便标本分离出弧菌属细菌73株,分离率为11.1%,以致伤弧菌(24株32.8%)、副溶血弧菌(19株26%)和河弧菌(9株9.6%)为主。0-1群霍乱弧菌9株(5.5%)经血清学鉴定均为小川型,患者呈散在发病。

  • 标签: 弧菌属 霍乱弧菌 急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华林单纯抗凝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目标为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采取双盲进行分组,每组30例。将华林、低分子肝素、尿激酶溶栓联合治疗用于参照组,将低分子肝素与华林单纯抗凝联合治疗用于实验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治疗后实验组和参照组PS、D-D、PC、t-PA、PAI-1对比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低分子肝素与华林单纯抗凝联合治疗应用在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可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华法林单纯抗凝 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钙两种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皮下注射方法,实验组采用注射器内少量空气皮下注射,12h后观察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时,采用注射器内少量空气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疾病的恢复率。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注射器内少量空气法 皮下注射 皮下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影响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早产儿母亲8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实施医院常规护理,干预组43例在接受医院常规护理基础上,从产后第一天开始接受研究者提供的信息支持。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比较两组产后1d、产后3周、产后6周状态焦虑评分。结果干预组产后3周状态焦虑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9,P=0.262);干预组产后6周状态焦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213,P=O.002)。结论信息干预可有效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6周焦虑。

  • 标签: 信息干预 早产儿 母婴分离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及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文卷对我科2010年1月-12月新生儿出生后转入新生儿科母婴分离的产妇173例进行分析。结果产妇掌握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90%;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体能≤5天;在母婴分离结束后能很快胜任母亲角色≽95%;能以良好的心态照料婴儿≥95%;母乳喂养率≥90%;采取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满意度≥90%。结论采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可减轻产妇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母亲角色适应,提高母乳喂养率等优点。

  • 标签: 母婴分离 产妇 心理及护理
  • 简介:摘要小分子BH3模拟物,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分子靶向抗癌药物,不过由于这种药物缺少足够的先导分子,因而在临床试验候选药物分子方面,仍具有分子药理机制的不足。人们对于BH3沟槽表面复杂功能、结构缺乏了解,使得药物分子理性设计受到限制。对此,应研究发现新的小分子BH3模拟物,能够在分子药理机制上发挥更大的优势。在研究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过程中,采用此类小分子,对Bcl-2家族蛋白功能进行研究,使药物抗癌分子药理机制更为完善,了解BH3沟槽分子结构特征,进而为BH3模拟物理性设计提供依据。

  • 标签: 小分子BH3 模拟物S1 抗肿瘤 分子药理机制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2-1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2期
  • 机构:来自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利用名为6-thiodG的小分子就可以实现靶向作用端粒的目的,这种小分子可以利用细胞的生物钟来靶向作用并且杀灭癌细胞,抑制癌症发展。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5期
  • 机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他们开发的新型化合物——“分子镊”,经在动物身上的初期测试显示,它能安全地预防有害的蛋白质聚集。人们已知与蛋白质聚集有关的病症至少有30多种,包括糖尿病、癌症、脊髓损伤、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等。这一发现为开发出治疗相关疾病的新药带来了希望。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