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雷兰动态血糖监测(CGMS)系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变化规律,为指导医生制定合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来我科住院的85例糖尿病病人进行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护理干预。结果除针头脱出2例,报警6次外,患者均顺利完成动态血糖监测,数据与病情相符,能指导临床治疗;结论动态血糖监测仪的应用及其重要,加强对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患者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患者顺利完成动态血糖监测的重要因素,为临床医生更好的诊治疾病提供保证。

  • 标签: 糖尿病 动态血糖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我院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步检测24h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半数以上患者动态血压出现异常,其中32例(64.0%)血压昼夜节律消失,DCG中有多种异常改变,心律失常39例(78%),ST-T改变有33例(66.0%),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血压改变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与心脏的关系,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对策。方法对40例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病例中有2例发生黎明现象;4例每天发生无症状低血糖;12例发生有症状低血糖;22例有餐后2小时高血糖。结论通过正确使用CGMS,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才能最大地发挥CGMS的效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对调整糖尿病的治疗过程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临床应用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态血压在西藏高原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美国Spacelabs90217型动态血压仪)对120例监测者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20例监测者结果显示门诊测高血压患者中“白大衣高血压”7例,占12.7%;杓型血压21例,占38.2%;非杓型15例,占27.3%;反杓形9例,占16.4%;极度杓型3例,占5.5%。门诊可疑高血压17例,其中8例为隐匿性高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者48例,血压控制达标者23例,达标率47.9%。结论动态血压有利于发现“白大衣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正确评价血压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在高原医院中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规范管理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ABPM) 高血压 西藏高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动态监测观察组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血压动态监测有不同表现特点。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动态血压监测可客观反映血压情况,为优化个体化治疗与护理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有助于早期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 标签: 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监测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为未来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随机把3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监测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并比较分析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监测的患者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检查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冠心病时,动态心电监测比常规心电检查检出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缬沙坦的长效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我科及住院收治的21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男性118例,女性98例,平均年龄(51±11)岁服用安慰剂2周后及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8周,分别于早晨800来医院佩带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连续30h动态血压测定,计算谷/峰比值(T/P)及每小时平均血压,同时在服缬沙坦80mg的第2.4.8周诊所测坐位血压。药物安全性主要观察血钾及血尿酸。结果21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药后通过诊所测坐位血压评价,降压总有效率为67.7%;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全部患者计算或有效病例计算,T/P比值结果相近。全组计算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的T/P比值分别为0.81和0.80.服缬沙坦胶囊与服安慰剂后第25-30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血压分别为(134.2±12.1)/(89.2±9.1)mmHg(1mmHg=0.133kpa)及(142.2±12.1)/(92.2±7.2)mmHg(P<0.01)。对24h动态血压最大降压幅度≥20/10mmHg的66例有反应者,分析其最大降压时间,93%在8-19h。其中14-17h为最高峰。服药后血尿酸轻度升高者36例(16.7%)。结论缬沙坦能够在24h很好的控制血压。若患者偶尔延后服药时间,它至少能在服药后的25-30h之间稳定降压。达峰时间延迟到14-17h,可能与其降低左室肥厚有关。

  • 标签: 抗高血压药 缬沙坦 血压监测仪 左室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情况,指导患者用药,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勺型高血压35例和非勺型高血压14例,勺型患者每日600和下午血压最高值前3h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非勺型患者每日600和1900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2周后,如患者坐位舒张压≥90mmHg,依那普利加倍;2个月后再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照组每日600和1800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患者如有不适,测量血压后调整用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运用时间治疗学理论,指导高血压患者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降压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观察早期先兆流产孕妇血清孕酮(P)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浓度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孕4-10周孕妇100例,自孕4周阴道开始少量出血时起至孕10周,每周检测HCG和P浓度,分为正常早孕组、先兆流产组和难免流产组。结果正常早孕组HCG在约8周时达到高峰,P波动18-44ng/ml之间;先兆流产组HCG在孕7周后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难免流产组HCG无峰值出现,显著低于先兆流产组,P值显著低于先兆流产组。结论妊娠早期血清P和HCG浓度变化可以初步预测先兆流产的发生并预测其预后,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血清孕酮 血清HCG 先兆流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管理在预防动态血糖监测仪脱落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持续质量改进工具对预防动态血糖监测仪脱落管理。通过加强医护沟通、仪器交接观察、操作步骤、固定手法等培训,制定内分泌动态血糖仪管理办法、动态血糖仪安置流程、动态血糖仪知情告知书等制度流程。结果通过将PDCA循环管理办法应用到动态血糖丢失的管理中,2018年2月-8月354名患者发生动态血糖仪脱落0台。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办法运用到动态血糖监测仪中,医护人员从医患有效沟通、仪器安置及固定、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善,大大减少动态监测仪的脱落,提高了数据的连续性、有效性、从而为医生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诊断依据。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血压(24h)监测中日间首次血压在日间平均血压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动态血压检测440例,对日间首次血压与日间平均血压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全部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日间首次血压均数明显高于日间平均血压(P<0.01)。首次血压增高组和降低组的均数比较平均血压的均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中首次血压存在“白大衣效应”和“逆白大衣效应”的双向效应

  • 标签: 动态血压检测 首次血压 高血压 诊室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出生1周内(早期新生儿)新生儿黄疸变化、各种高危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我院产科出生的2200例新生儿每日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对需要干预的及时给予干预治疗。结果2200例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321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4.59%,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对早期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监测和及时干预治疗,可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黄疸 高危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24h动态血压跟踪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情况,提供高血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指导。方法选取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透的患者共32例,及肾内科慢性肾脏病(CKDⅤ)期非透析患者28例进行比较。采用美国太空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型号(90217-18Q)动态血压计(ABPM)测定各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结果血液透析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164.6±12.3,24h平均舒张压(24h-DBP)95.4±4.3,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170.4±7.9,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96.7±4.2,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160.6±4.4,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94.4±3.3,均显著高于CKDV期非透析组。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普遍升高,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准确反映血透患者24h血压变化特点,为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治疗提供护理指导。

  • 标签: 动态血压 血液透析 护理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脑室穿刺术后护理体会。方法手术中放置密闭的脑室外引流管,连接监护仪,持续观察记录ICP指数。结果63例患者行术后监测,根据ICP值的变化,合理使用脱水剂,其中56例症状改善,病情平稳,4例成功抢救,1例监测探头脱出,2例病情变化死亡。结论动态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通过ICP值波动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救治赢取时机,降低了术后死亡率及致残率。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护理 穿刺术 颅内压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真实、准确、客观的血压测量在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与预后判断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使用动态血压监测,掌握注意事项,对提高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及判断靶器官的损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临床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给予常规心电图与Holter监测,评估监测结果。结果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35例(29.17%);Holter检出心肌缺血74例(61.67%),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PMI)51例68.92%,SMI23例(31.08%)。其中PMI与SMI在ST段下移程度与持续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在上午6~10时的发作频率最高,SMI的昼夜变化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lter能够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状态,对临床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