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淋巴的临床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方法对3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包括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6例、自体骨髓移植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包括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6例、异基因骨髓移植9例,另外还有脐带血干细胞移植1例。移植后随访6个月~5年,调查并发症和存活率。结果3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8例死亡,2例死于移植相关,6例为复发,29例仍长期无病生存,存活率78.3%。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改善其预后,延长患者存活期的主要手段之一。

  • 标签: 白血病 淋巴瘤 恶性血液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护理要点,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方法给予常规治疗,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结果病情缓解,增强生活的勇气,甚至长期存活。结论优质护理可改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患儿甲氨蝶呤(MTX)的血药浓度,并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0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21例ALL患儿接受85例次大剂量MTX治疗,MTX的剂量为5g/(m2•次)。MTX应用后42h用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在大剂量MTX应用后的44h、72h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MTX的血药浓度。结果44h、72hMTX的血药浓度分别为(0.82±0.95)μmol/L、(0.091±0.062)μmol/L。结论MTX在体内处置个体差异大,可以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作为调整甲酰四氢叶酸钙用量的主要依据。

  • 标签: 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药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诊治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诊治水平。方法分析2005年1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FAB分型显示ALL-L18例,ALL-L24例,All-L33例。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进行化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诱导缓解治疗VLDP方案用法为V(长春新碱)2mg静脉注射,第1、8、15、22d;LASP(左旋门冬酰胺酶)1万U静脉滴注,第19~28d;D(柔红霉素)60mg静脉滴注,第1~3d,15~17d;Pred(泼尼松)60mg口服,第1~14d,15~28d减半。第二阶段为缓解后治疗(缓解后治疗包括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原诱导CR方案、含有HD-MTX、含依托泊苷(VP16)方案、阿糖胞苷(HD-Arac)交替化疗3~4疗程,化疗间期用口服强的松(Pred)、甲氨蝶呤(MTX)、巯基嘌呤(6Mp)维持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CNSL)预防及治疗采用鞘内注射、全身化疗。结果治疗一疗程后,15例患者完全缓解10例,完全缓解率66.7%,首次诱导死亡0例,3年总生存率(OS)33.3%和无病生存率(DFS)为20.0%。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定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复查。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检测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对郴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患儿采取流式细胞分析,并选40例正常儿童的骨髓进行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式检测,再进行微小病灶残留检测,总结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本组40例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出37例为有效MRD免疫表型组合;PCR则检出19例为MRD融合基因或IgH/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细胞形态学在诱导治疗后的20例患儿的MRD阳性检出率为65.0%;流式细胞检测术的检出率达到95.0%,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术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有利于临床评估,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覆盖范围,临床实践意义重大。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微小残留病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用药方式,对不同年龄、性别、分期、治疗方式、疗程的患者以及其他用药史和β2-MG、血清LHD不同情况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治疗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统计。结果60岁以下、女性、Ⅱ期、无其他用药史、5个以上疗程、β2-MG和血清LHD正常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相对更高(P<0.05);单用氟达拉滨与联合环磷酰胺用药效果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组出现1例肝肾功能异常患者,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1例口腔溃疡,1例皮肤红斑,1例恶性呕吐,1例便秘患者。结论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整体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氟达拉滨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白血的化疗期间为患者行综合护理所能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血液科就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30例,联合进行药疗与化疗,针对化疗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干预,并观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30例患者中有14例实现了完全缓解,13例实现了部分缓解,仅有3例未得到缓解,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0%(27/30)。结论在白血患者化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各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化疗 护理干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缓解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地塞米松通过miR-15b诱导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细胞耐药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细胞株CEM-C7,给予不同浓度、作用时长培养后获得耐药细胞株CEM-C7R。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凋亡试剂盒检测两种细胞株在传代培养1、2、4、6个月时的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15b表达情况。结果停用地塞米松诱导后,检测两组细胞的GC敏感性。传代培养4、8、16、24周时,CEM-C7R细胞组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CEM-C7细胞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T-PCR检测显示相对于CEM-C7细胞中miR-15b的相对表达水平,CEM-C7R细胞中miR-15b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M-C7经长期低剂量地塞米松处理后可获得GC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miR-15b有关。

  • 标签: 地塞米松 miR-15b 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耐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小残留病变检测(MRD)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临床结果的精确度。MDR检测的目的是提高分子生物学水平的CR标准,为临床判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提供正确的诊断。微小残留病变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的检查诊断中得到全面的应用,本文对白血微小残留的定义、方法学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探究微小残留病变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微小残留病变检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容易误诊。我院收治1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 标签: 腹痛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骨髓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有骨髓累及以血象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小B细胞淋巴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小B细胞淋巴,其中3例无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3例有脾肿大但不易手术取材,以血象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小B细胞淋巴患者临床资料。通过以流式细胞术、骨髓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确定诊断。结果流式细胞术助诊断慢淋/小淋巴细胞淋巴2例,脾边缘区淋巴2例。骨髓活检免疫组织化学助诊断慢淋/小淋巴细胞淋巴2例。结论流式细胞术、骨髓活检免疫组织化学对仅表现为血象的异常无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有肝脾大、纵膈或腹腔淋巴结肿大但取材困难的小B细胞淋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小B细胞淋巴瘤 流式细胞术 骨髓活检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LK在NB患儿病理组织中的表达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初诊NB患儿90例,根据INSS分期将NB患儿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ALK在NB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将患儿分为ALK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结果。结果85例患儿进行ALK检测,ALK阳性表达率45.88%,ALK高表达率为34.12%。高危NB患儿死亡率高于低危,ALK高度表达NB死亡率高于ALK低表达患儿。结论NB患儿有较高的ALK阳性表达率。ALK高表达可能是NB高危患儿的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神经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服非甾体类和肌注复方吡唑酮类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发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近5年来对139例急性淋巴白血发热患者的退热处理及效果,根据处理方案不同,将样本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口服非甾体类药物,以布洛芬混悬液为代表,共72例;B组为复方吡唑酮类药物,以复方氨林巴比妥为代表,共67例,比较两组退热治疗事件的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A组93.1%、B组8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8,P=0.032)。平均退热时间A组(2.93±1.34)h、B组(3.57±2.1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1,P=0.045)。A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B组6例。结论相比肌注吡唑酮类药物而言,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发热的疗效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非甾体类和吡唑酮类 发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低危组患儿从诱导缓解期至庇护所预防期临床相关资料,探讨影响低危组儿童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儿科就诊,归为B细胞型ALL低危组患儿,采用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主导的多中心(SHAQ)协作组研究方案即SCMC-ALL-2005方案治疗。收集、整理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检验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别。全部数据经SPSS17.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复发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发病时的一般情况,融合基因及染色体,无明显差异(P均>0.05)。2.治疗情况方面(1)庇护所预防期复发组治疗天数明显延长(P=0.047);(2)感染次数巩固治疗期复发组明显增多(P=0.049),但抗感染治疗天数,从诱导缓解期至庇护所预防期无明显差异(P均>0.05)。3.腰穿次数及血制品输注腰椎穿刺数,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4.化疗药物的使用从诱导缓解期至庇护所预防期化疗强度比较,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的化疗强度,复发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感染是导致治疗早期化疗剂量减少及化疗延迟的主要原因;治疗早期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的化疗强度不足是导致复发的根源。采取个体化化疗方案及适当的护理,减少感染,按计划完成化疗,对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低危组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