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区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以修改后Jadad评分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及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e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针灸疗法或加药物治疗为干预措施进行随机对照研究12篇,其中高质量3篇,低质量9篇,合计9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治疗或结合药物治疗POP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疼痛积分、提高腰椎L2-4骨密度(BMD)、碱性磷酸酶(ALP)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维持及提高血清骨钙素(BGP)的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BMD是安全有效的,但在改善BGP方面差异不大,临床值得重视与推广应用。但该研究纳入的RCT的质量与数量有限,尚需要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针灸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问题越发被全球瞩目。中成药因其副作用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之中。该文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文献数据库后整理分析发现,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大致将本病分为: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等,其相对应的治疗药物繁多,该文仅以:仙灵骨葆胶囊、左归丸、金匮肾气丸、骨疏康颗粒为说明对象,分别从药物组成、药理学、基础实验、临床试验等方面加以分析整理。检索及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疗效值得肯定,临床治疗中可辨证应用。同时也不难发现,现有文献中对于中成药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少,并没有充足的毒性药理学研究。

  • 标签: 中医药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成药 辨证分型
  • 简介:目的:观察易筋经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8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易筋经组及药物组,每组40例.易筋经组进行易筋经锻炼,药物组口服阿仑膦酸钠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及疼痛模拟视觉量表(VAS)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股骨近端骨密度、VAS和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S).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易筋经组VAS及ADL评分改善情况优于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股骨近端骨密度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筋经锻炼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骨密度,减轻疼痛,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整体效果优于口服阿仑膦酸钠片.

  • 标签: 易筋经 导引 锻炼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疼痛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初产妇,女,23岁,因“家中自产后1小时,阴道流血量多”于2012年1月7日晨7:00急诊入院。患者孕期未行常规产前检查,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热等病史。入院查体:T36.7℃,P110次/分,R20次份,BP165/110mmHg。神清,精神差,舌淡,苔薄,脉虚弱。腹壁明显浮肿,按之凹陷不起,仍为妊娠腹型,腹围105cm,肝脾未触及,宫底因腹壁水肿触诊不满意。

  • 标签: 重度子痫前期 腹水 低蛋白血症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单盲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针灸组40例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西药组40例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5.0%,西药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痛经疗效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

  • 标签: 针灸疗法 间接灸 痛经
  • 简介: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而生殖器官并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在我国妇女中的发病率为33.05%,青春期女性约有50%发生。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症,反复性大,治疗棘手,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中医学者利用“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中医理论创造出许多治疗痛经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研制出一批疗效可靠、价廉、服用方便的新剂型,药理实验分析对比提供了一些客观指标,病因病机研究也更加扩展深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近年来有关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概况报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中医药治疗 综述
  • 简介: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危及健康的主要问题,位居常见肿瘤的第6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80%HCC在肝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慢性HBV携带者发展成HCC的相对危险度是常人的100倍。黄曲霉素B1的摄入进一步增加HCC患病危险。全球大约有1.7亿慢性HCV感染者,其中约20%。30%的将进展至肝硬化,一旦发生肝硬化,HCC年发病率是3%-5%,即1/3肝硬化患者在生命过程中将发生HCC。现就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分子靶向治疗 索拉非尼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百会、四神聪和安眠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失眠患者11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56例。针刺组以针刺百会、四神聪和安眠穴为主,并配合辨证取穴;药物组以口服佐匹克隆片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匹茨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评分以及PSQI总分与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92.9%,高于药物组的67.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百会、四神聪和安眠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佐匹克隆片。

  • 标签: 针刺疗法 百会 四神聪 安眠 穴位 头颈部 辨证选穴
  • 简介: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分析寒凝与非寒凝因素所致的痛经人群的红外热图表达,以及与正常人群的红外热图差异。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其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各30例,设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扫描,分别测定上肢、下肢、盆腔、神阙、督脉和任脉6个区域热值,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盆腔、神阙、上肢、下肢区域热值明显偏低,任脉区域热值略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热图表达仅上肢区域热值有明显差异,寒凝证候组低于非寒凝证候组。③寒凝证候组中病程越长的患者测温区的温值越低。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的红外热图热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越接近肢体末端,差异越明显。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在热图表达上差异不明显。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红外热成像技术 寒凝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痛经症状的缓解情况。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口服镇痛药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痛经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电针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4.28%,西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电针组临床疗效比西药组好,两组比较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痛经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比口服西医镇痛药的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运用。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电针 针灸疗法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Chronic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CITP)临床疗效,为CITP的治疗开拓思路。方法:符合入选病例标准的CITP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健脾益气摄血(A)组、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颖粒联合泼尼松(B)组、泼尼松对照(C)组3组,分别给予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颗粒、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颖粒联合泼尼松、泼尼松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1d。对3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止血及血小板疗效分级评分,比较3组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与止血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14/20)、75%(15/20)及55%(11/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小板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10/20)、75%(15/20)及45%(9/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血小板疗效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止血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14/20)、75%(15/20)及55%(11/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止血疗效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摄血法中药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确有疗效,为从脾论治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从脾论治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