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概述了病毒感染动力学的研究背景和主要进展。首先阐述了病毒动力学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然后介绍了病毒的基本特征,并简要描述了病毒感染过程以及传播途径;最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病毒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病毒动力学 病毒特征 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检测、EB病毒感染疾病的关联性,为疾病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的200例EBV受检者,取静脉血进行EB病毒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检查采用进行,分析EBV 抗体阳性患者感染情况。结果:200例受检者中,EBV 抗体阳性血清患者140例(70.00%)。1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较大比例,未成年患者占较大比例,P

  • 标签: EB 病毒 病毒感染 性别情况 发病情况年龄情况
  • 简介:摘要:诺如病毒感染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呕吐,可伴发热头痛等。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人与人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预防诺如病毒感染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本文通过对某高校一起诺如病毒疫情爆发情况调查,进一步探讨高校诺如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控措施,为高校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提供帮助。

  • 标签: 诺如病毒 临床表现及特点 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防控举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儿童中病毒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腹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取86份粪便标本。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以及肠道腺病毒等应用胶体金法进行检验,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以及肠道腺病毒感染腹泻儿童的临床资料有无差异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三种病毒感染率,各年龄段病毒病原体分布情况等。结果三种病毒感染腹泻儿童在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病毒病原体、患儿年龄段分布等方面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腹泻儿童中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的病毒类型,肠道腺病毒居次席,且病毒感染类型和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无显著联系,与患儿年龄段、病毒病原体分布存在一定关系。

  • 标签: 腹泻 儿童 病毒检验 粪便 病毒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感染诺如病毒之后的临床特征,从而为缩短诊断的周期、为患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效降低临床上的误诊率提供相关的参考。

  • 标签: 诺如病毒 感染特征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恩替韦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36例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恩替韦)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韦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改善其肝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常规治疗 恩替卡韦 肺结核 乙肝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感染新冠病毒,入住“长春通源方舱医院”的患者。剔除重复登记和治愈后再次复阳入院患者。总结归纳病人的个人情况等因素,分析患病情况,为未来疫情防控及传染病防控提供借鉴。结论:通过对吉林新冠疫情期间病毒感染者症状分析发现,本次感染通源方舱医院以咳嗽为首要症状,其次为无症状患者居多,接下来按照统计人数总结,症状排序有发热、流涕、口干苦、咳痰、鼻塞、咽痛、恶寒、乏力、头痛、胸痛、恶心、腹泻。考虑外感症状结合湿邪为患,虚实夹杂。

  • 标签: [] SARS-CoV-2感染 患者情况 感染患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在丙型肝炎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对 50例丙型肝炎阳性患者组和对照组血清中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进行检测; 探讨 HCV-RNA与 ANA、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CV-RNA阳性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 明显高于 HCV-RNA阴性组。随着疾病进展,自身抗体的产生趋缓。结论 自身免疫反应在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 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皮肤性病病人当中出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型别情况。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为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60例出现皮肤性病的病人,对所有病人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之后根据病人的皮肤性病类型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种类的人乳头瘤病毒其阳性率。结果:通过对收治的60例病人的标本进行检测后出现人乳头瘤病人的阳性数量为45例,阳性率为75.00%,其阳性病人当中包括单一型30例,所占比例为66.67%;而两种以及两种以上所占的比例为33.33%;对这45例阳性标本进行检测后发现,有高危型数量为21例,占比为46.67%;低危型数量为24例,占比为53.33%;在这些标本当中分型中有尖锐湿疣、冠状沟珍珠疹以及假性湿疣,其中最多的为尖锐湿疣标本。结论:患有皮肤性病的病人如果出现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时,应做好相关检测,并做好细划分析,进而提供更好的治疗依据。

  • 标签: 皮肤性病 人乳头瘤病毒 感染型别 分析
  • 简介:摘要: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识别COVID-19感染的肺部病变。CT影像在早期的病情判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T影像仅作为辅助检查手段,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等综合评估。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对于COVID-19感染的CT影像特点和演变规律的理解会进一步完善,提高疫情的应对和治疗水平,为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 CT影像特点 演变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 验证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重组人干扰α 1b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喉和扁桃体肿痛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消退时间;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EB病毒衣壳抗IgM抗体 (EBV-CA-IgM)及EB病毒壳抗原IgG抗体(EBV-NA-IgG)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喉和扁桃体肿痛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更昔洛韦 小儿 EB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案进行研究干预,研究时间区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6月,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共抽选52例EB病毒感染患儿,依照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常规、教育两组,比较两组患儿感染症状以及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在接受干预后其淋巴结肿大、咽痛等症状消退时间均要短于常规组;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研究组改善情况也要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进行小儿EB病毒感染治疗期间,采用更昔洛韦更有利于提高患儿症状改善效率,改善其免疫系统自我保护能力。

  • 标签: 更昔洛韦 小儿EB病毒感染 应用效果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患者接受救治的情况、发病的季节,并比较其中死亡与治愈患者(分为死亡组和治愈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这120例患者中有59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6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这些患者的发病时间多为5-10月份,其中8月份、7月份发病患者的占比较高,分别为25.83%、20.83%。2)治愈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的WBC、PLT、血清ALT的水平相比,P>0.05。治愈组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的水平均低于死亡组患者,其PT、APTT均短于死亡组患者,P<0.05。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多发生于夏季。此病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死亡率较高。血清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的水平、PT、APTT是影响此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