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子宫腺症(adenomyosis)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约70%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延长、进行性痛经加重、子宫增大及不孕等。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隆起,严重者可影响其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可达到根治该病的目的,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左炔诺孕酮 系统治疗 缓释 宫内 月经周期延长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产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分娩的产妇中,经《病史问卷调查表》确诊为产后性功能障碍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的112例患者(年龄为22~40岁)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盆底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康复组,n=55)和对照组(n=57)(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康复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每周2次,1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自行行缩肛运动,每日1~3次。通过《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诊断量化标准及评分表》调查,评估盆底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结果盆底综合力、性活动频度、性高潮、性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方面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是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一种良好方法,是临床未来需普及推广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 电刺激 生物反馈
  • 简介:目的:探究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训练具体内容、应用价值及在盆底功能方面评价。方法:电脑随机法指导下,将本文筛选研究对象分组,即:对照组、实验组,统计发现,2组产妇样本数为62,时间开始于2021年7月,结束于2022年12月;其中,盆底康复治疗在对照组中开展,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训练在实验组中开展,各组纳入产妇31例,就2组临床指标(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治疗成效(盆底张力评分、尿失禁评分)展开比较。结果:(1)实验组抽取产妇分析后,关于恶露持续时间(19.78±2.53h)、泌乳始动时间(20.68±1.91h)和对照组产妇(32.25±4.11h、41.76±3.25h)相比,实验组有更低表现,P<0.05;(2)盆底张力、尿失禁评分测定后,比较治疗前数据,对照组产妇、实验组产妇区别小,P>0.05;治疗工作开展后,在盆底张力方面,实验组评分(3.87±0.16)VS对照组评分(2.45±0.39),较高,P<0.05;尿失禁中,评分统计后为(2.91±0.27)、(1.43±0.25),可见,后者比前者低,实验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临床治疗时,在产妇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有效缩短,改善盆底张力、尿失禁现象,保障最佳效果方面,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训练更具优势,可进一步推行、应用。

  • 标签: 产妇;盆底功能;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尿失禁;影响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LSH)和子宫全切除术(LTH)治疗子宫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于本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腺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LSH组(n=100)和LTH组(n=100)。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输血情况),术后短期恢复指标(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安置负压引流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远期随访指标(术后痛经缓解状况、性生活质量评价、日常生活质量评价、盆底组织支撑情况、宫颈残端病变及恶变率,以及是否存在术后持续周期性阴道少量出血)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价LSH和LTH治疗子宫腺病的疗效。结果LSH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LTH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亦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术后疼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质量评价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镜治疗后,两组患者痛经症状均有效缓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结论LSH治疗子宫腺病优于LTH。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腹腔镜 子宫次全切除术 子宫全切除术
  • 简介:制作材料:玉米、剪刀、棉线、缝衣针、彩笔、即时贴、金色的珠子。制作步骤:1.选择软硬适中的白色玉米。2.守玉米浸泡,用塑料袋装好使玉米柔软。3.把玉米编织成辫子,用剪刀把辫子上面多余的剪掉,使辫子光滑。

  • 标签: 玉米 制作材料 制作步骤 塑料袋装 缝衣针 剪刀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pere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ulmonicvalvularstenosis,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狭窄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肺动脉狭窄程度,9例患儿选择单球囊法,7例采用双叶球囊法进行瓣膜扩张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试验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6例患儿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后,即时跨压力阶差(transvalvularpressuregradient,△P)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13,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气囊扩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