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7 个结果
  • 简介:多环芳烃对海洋硅藻中肋骨条藻的光毒性效应;对氯苯酚与DNA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丙烯酰胺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microRNA表达的影响;卤代酚复合污染对鲤科金鱼的生化毒性效应研究;两种典型氯酚对鲫鱼脑组织应激蛋白HSP70的诱导

  • 标签: 环境毒理 胚胎发育过程 毒性效应 对氯苯酚 RNA表达 HSP70
  • 简介:XRCC1、XPD、XRCC3、CCND1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慢性苯中毒发病工龄的关联;不同接苯时间苯中毒患者胸腺近期输出功能变化;过氯酸铵对大鼠肺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研究;多澳联苯醚对SH-SY5Y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二硫化碳对大鼠脊髓组织中微管和微丝表达的影响

  • 标签: 职业 SH-SY5Y细胞 慢性苯中毒 大鼠肺组织 毒理 MRNA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水溶性塑料薄膜对斑马鱼的毒性,为其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水生动物斑马鱼为试材,采用静态法进行水溶性塑料薄膜的毒性评价,用直线内插法计算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结果LC5024,48和96h分别为2.75%、2.20%和2.20%。结论水溶性塑料薄膜对斑马鱼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对水环境中的生物具有较强的生态毒性,应该加强对其的使用管理。

  • 标签: 塑料薄膜 生态毒理 斑马鱼
  • 简介:肿瘤发病率每以3-5%的速度增加,肿瘤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问题,研究肿瘤毒理学特别重要。肿瘤毒理学可研究:外源性化学致癌物致癌的靶向性;外源性化学物的致癌机理;建立毒物基因数据库;研究新的检测化学物致癌作用的方法:研究新的防治措施。

  • 标签: 肿瘤 毒理学 研究
  • 简介:本文综述了镍的存在、人体对镍的吸收、累积和分布;镍对人体的生理作用、镍缺乏和过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了镍的致毒要理,在此基础上简要讨论了镍中毒的防治。

  • 标签: 生理作用 危害 防治
  • 简介:畸胎在公元前6500年已有记载,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人与动物杂交的结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1651年WilliamHarvey提出发育受阻的学说。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快,高科技应用(电脑,CT等),X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再加上晚婚晚育,人类成功妊娠结局的比率出人意料地低,只有不到半数的受孕能产生完全正常的健康婴儿,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着床后丢失(流产和死胎)占31%,着床前丢失的比例更高,婴儿出生时有严重畸形的占2%-3%,到1岁时因诊断明确使该比例上升到6%-7%。

  • 标签: 畸形毒理学 优生优育
  • 简介:摘要阿莫西林又被称为强力阿莫仙、弗莱莫星、强必林等,是一种带有氨基侧链的青霉素类抗生素,颜色主要为类白色或白色,属于一种结晶性粉末,不溶于乙醇,但可微溶于水,对对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同时,该药物具有较强的细菌抑制作用,并且毒性较低,因而成为临床的主要抗生素之一。本文针对阿莫西林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阿莫西林 药理研究进展 毒理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马钱子属植物的药理、毒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我院关于马钱子属植物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年我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资料,对马钱子属植物的药理、毒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马钱子属植物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筋活血的药理特征,同时其用药的毒副作用较小,在临床上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马钱子属植物,临床上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且在众多疾病治疗中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马钱子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探索,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马钱子属植物 药理 毒理作用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卫生杀虫剂与毒理学的关系密不可分1.1毒理学可以进行新农药和杀虫剂的毒性机制和机理的研究新农药和杀虫剂一般都要经过化学合成、生物测定、药效试验、农药毒性毒理研究、代谢研究、残留研究、环境影响研究(包括环境毒理、水生生物、对蚕、蜂、鸟的影响等)、小试、中试、商业化生产、专利申请等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相关的毒理学研究又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而对杀虫剂机理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 标签: 卫生杀虫剂 毒理学研究 化学合成 毒性机制 生物测定 药效试验
  • 简介:摘要灯盏细辛注射液是灯盏细辛提取酚酸类成分后制取而成的灭菌用水溶剂,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目前灯盏细辛注射液的常见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舒张血管、促进心脑供血、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但关于其毒理作用研究仍相对局限。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灯盏细辛注射液的药理和毒理作用进行综合论述,并通过临床研究或动物实验等加以论证,以便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可靠依据。

  • 标签: 灯盏细辛注射液 药理作用 毒理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1概述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外源物质对生物体有害影响的综合性学科。早期人类接触的外源性毒物,主要是动植物中的自然毒素,其后是一些化学药物。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工合成的化学物愈来愈多地进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现代毒理学已从传统的自然毒素鉴定、药品开发及安全性评价扩展到识别、评价和控制空气、水、食品、化妆品、动物饲料等人类环境中的外源性毒物,以及这些外源性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 标签: 毒理学实验室 质量控制 食品 管理 人类环境 生产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枳椇子提取物服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限量法的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结果:采用限量法,在本试验条件下枳椇子提取物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大于15.0g/kg·bw,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该样品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90d喂养受试动物一般情况良好,试验结束时雌雄大鼠体重、总增重、总摄食量及总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指标、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P>0.05)。结论:枳椇子提取物服用具有安全性。

  • 标签: 枳椇子提取物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玉米须提取物毒理学安全性。方法 采用限量法的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结果 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须提取物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大于15.0g/kg.bw,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该样品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玉米须提取物以0.83g/kg.bw、1.67g/kg.bw、3.33g/kg.bw的剂量经口给予大鼠90天,受试动物一般情况良好,体重、食物利用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指标、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玉米须提取物对大鼠未见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结论 玉米须提取物长期食用是安全的。

  • 标签: 玉米须 急性经口毒性 遗传毒性 90天经口毒性 致畸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蚁参蠲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方法受试药采用灌胃给药途径,连续给药3~15天,以0.75~3g/kg的剂量(相当人日服量的7.5~30倍)给大鼠、小鼠灌服,采用蛋清致足跖胀、醋酸致腹腔炎症、羧甲基纤维素(CMC)致炎模型观察抗炎作用;采用醋酸扭体法观察镇痛作用;采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及1%DNFB溶液致敏模型观察观察免疫调节作用。结果对大鼠蛋清性足跖肿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对炎症早期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大鼠皮下白细胞游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明显镇痛效应。可抑制LPS诱导AA大鼠PMφ,释放IL-1;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测定证明本药有使Ts细胞数量增加的趋势,L3T4+/Lyt-2+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主要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证实本品具有抗炎、镇痛、消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为临床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慢性腰腿痛等症提供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依据。

  • 标签: 蚁参蠲痹胶囊 抗炎 镇痛 免疫调节
  • 简介:目的评价高温作业营养保健口服液的卫生毒理学安全性。方法参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采用急性毒性实验、蓄积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致突变实验等对高温作业营养保健口服液进行评价。结果该口服液小鼠半致死剂量大于16.5克每公斤体重;蓄积系数大于5.3;大鼠饮用一定剂量的该口服液90天,未引起中毒反应和病变;Ames试验呈阴性反应;实验组微核率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高温营养保健口服液对人体是安全的,可作为从事高温作业人员的保健性饮品。

  • 标签: 高温作业 保健口服液 卫生毒理学 饮食卫生 卫生监督
  • 简介:摘要我国的药物毒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整体而言,我国的药物毒理学研究与国际上的药物毒理学研究实践以及我国新药研发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文章重点就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及与创新药物研究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药物毒理学 研究现状 创新药物 关系
  • 简介:目的为了解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的卫生安全性。方法对2001~2005年送检的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光毒性试验,各项检验方法及评价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年版/2002年版)进行。结果检测的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中,不合格率为11.35%。其中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不合格率为3.93%,多次皮呋刺激性试验的不合格率为5.68%,皮肤光毒性试验的不合格率为1.75%。229份美白祛斑化妆品中面膜类、按摩膏类、护肤类、美容香粉(粉底霜)类产品的不合格率分别为6.67%、12.66%、14.70%、0。结论部分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有潜在不安全性。

  • 标签: 化妆品 毒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