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一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因,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剩余食物、病人粪便等样品,进行细菌培养,采用Sensititre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鉴定板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从15份样品中分离到氧化酶阳性菌株,鉴定结果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副溶血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于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

  • 标签: 食物中毒 副溶血弧菌 实验报告 致病原因
  • 简介:摘要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称为急性溶血性反应,多见于输血后立即发生。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A2亚型;Rh血型不合,抗D抗体、抗E抗体、抗C抗体以及抗Du抗体等;Duffy血型不合,存在Fya、Fyb血型抗体;Kell血型不合,存在Kpa、Kpb、Jsa、Jsb等血型抗体。

  • 标签: 急性溶血反应 血型血清学检查 新鲜冰冻血浆 混合血浆 病因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分析。方法抽取母婴血型不合的400名新生儿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400份送检标本中,确诊新生儿溶血病123例,其中ABO血型不合102例,占30.75%,Rh血型不合21例,占5.25%;与低效价相比,高效价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表明效价越高,其溶血程度越严重。结论疑似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早期进行相关对患儿进行进一步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新生儿溶血 血清免疫学 血清总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8、GB4789-2010,对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4份、酒店厨师肛拭子、手表面涂抹样各4份、厨房间餐具等涂抹样1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4份患者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2株,检出率为50%,其他样本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入我院治疗需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相同条件下展开Hb、WBC以及PLT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WBC、PL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溶血素比较,新型溶血素的重复性相对较差,且会对Hb的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可通过调整因数进行纠正,临床应给予关注。

  • 标签: 血常规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素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溶血的监测,及时治疗。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对O型孕妇进行监测。结果产前监测和产后脐血确诊对新生儿溶血治疗的重要性。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是指红细胞遭破坏致使其寿命缩短,且溶血程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贫血。临床表现特点是贫血、黄疸、脾肿大、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当骨髓造血功能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时,可不发生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护理
  • 简介: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210-02摘要目的对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以观察新型溶血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集的血常规质控标本49份,分别采取新型溶血素(A法)和传统溶血素(B法)在相同条件下对上述标本展开Hb、WBC以及PLT检测,并对比分析测定结果。结果新型溶血素组Hb、WBC、PLT检测结果分别为(131.2±8.6)g/L,CV=6.37%、(3.612±0.227)×109/L,CV=7.56%、(191.3±10.2)×109/L,CV=5.29%;传统溶血素组Hb、WBC、PLT检测结果分别为(124.8±3.4)g/L,CV=3.19%、(3.542±0.198)×109/L,CV=5.03%、(194.2±9.8)×109/L,CV=4.39%。两种溶血素Hb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新型溶血素对WBC、PLT的检测结果则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与传统溶血素比较,新型溶血素的重复性相对较差,且会对Hb的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可通过调整因数进行纠正,临床应给予关注。

  • 标签: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素 血常规 临床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体检且最终结果为正常的96例健康体检者,并以随机方式分成两组,每组48例,分别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使用新型溶血素为观察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同时使用传统溶血素为对照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最终检验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数值相比,观察组研究对象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数值为(139.7±3.6)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红细胞数值为(120.1±4.3)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时,PLTRBC以及WBC的检验结果与传统溶血素结果相同,但使用新型溶血素测定的血红蛋白数值出现偏高的情况,由于测量误差可以通过调整因数值的方式进行纠正,因此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使用新型溶血素优势更大。

  • 标签: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素 临床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9%,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其中血浆约占55%,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节体液渗透量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功能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各器官组织的病变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液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也可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血液 溶血性 检验
  • 简介:摘要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其中最常见的为ABO血型不合,其次为Rh血型不合的溶血病。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临床表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检查诊断的观察,采取综合治疗方案。结论光疗、换血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新生儿 溶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溶血性贫血的检查。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经验。结论临床上有急性或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代偿性增生及红细胞有缺陷或寿命缩短的证据,此时可以肯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检查 检验
  • 简介:摘要对于溶血性贫血,溶血的速度和患者对贫血的耐受能力,对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及其输血量十分重要,许多情况并不需要输注红细胞。需要输注时,也不应以提高红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水平为目的。对需要长期依赖红细胞输注替代治疗的患者,应充分权衡输血利弊,尽可能减少输血次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延缓或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红细胞膜病变和红细胞酶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减少诱因、对症处理,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输血。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输血治疗 自身抗体 输血前检查
  • 简介:摘要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acid,LPA)是一种类似生长因子的脂类小分子物质,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介导,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与LPA亲和力较高的受体有LPA1、LPA2和LPA3,属于内皮分化基因家族,在胚胎、成年组织和多种细胞中广泛分布。LPA主要产生于体内被激活的血小板。LPA通过其受体在生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溶血磷脂酸 溶血磷脂酸受体 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