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科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例DIC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收取的30例顺产或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照,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两组患者凝血检验结果进行比较。两组产妇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109mmol/L枸椽酸钠19抗凝,2500rpm离心10min分层,取上层血浆,然后借助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予以检测。结果健康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DIC产妇在产前就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P<0.05)。结论掌握DIC产妇的凝血检验指标能够有助于早期DIC诊断。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科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例DIC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收取的30例顺产或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照,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两组患者凝血检验结果进行比较。两组产妇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109mmol/L枸椽酸钠19抗凝,2500rpm离心10min分层,取上层血浆,然后借助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予以检测。结果健康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DIC产妇在产前就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P<0.05)。结论掌握DIC产妇的凝血检验指标能够有助于早期DIC诊断。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科收治的84例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为显性DIC,所有患者都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APTT、PT、IN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IB、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D-二聚体+FIB的AUC最高达到0.828,同时敏感性达到85.0%(34/40),特异性87.0%(40/46),符合率86.0%(74/86)。结论凝血检验指标诊断显性DIC效果较好,PLT+D-二聚体+FIB可作为诊断组合。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80例接受凝血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采用质量控制的凝血检验项目实施检查过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的凝血检验项目实施检查,临床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效果。结果护理组的检测结果准确例数为130例,检测结果准确率为92.86%,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准确例数为100例,检测结果准确率为71.43%,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质量控制的凝血检验项目实施检查过程对接受凝血检验患者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提高了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率和后期的有效治疗开展都有着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血检验项目 影响因素分析 对策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做好病发症的预防,完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一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宣教,同时做好病发症的预防。结果经过积极治疗护理,对症处理,患者对该病相关知识已了解,同时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加强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积极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工作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从具体工作中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找出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上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结论临床常使用的质控血浆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只能监控分析中仪器及试剂的状态,而对本文所提及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质控,应针对凝血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加以质量控制。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规范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肝病患者78例,同时选取56例健康人,采用赛科希德SF.8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两组的凝血功能6项指标。结果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患者的PT、PT%、PT-INR、APTT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TT、FIB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PT-INR、PT、APTT、PT%与慢性肝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PT%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患者肝脏的受损程度不同,其凝血功能抑制也不相同,对肝病患者进行血凝功能检测可以了解肝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治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肝病患者 健康人 凝血检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项目中的不确定度。方法选择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以及相关配套试剂,对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最终通过自由度判断测定的最终结果是否出现了差错。结果测定相关指标不确定的情况PT(凝血酶原时间)为1.44秒,FIB(血浆纤维蛋白原)为0.23克/升,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1.70秒,TT(凝血酶时间)为0.88秒。结论对于凝血检验项目中的不确定度能够有效表现最终测定值的分散情况,在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有效将生物学变异引入,能够充分体现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凝血检验 不确定度 测量值 评定分析
  • 简介:目的旨在对老年人群血栓弹力图的重要参数凝血综合指数(coagulationindex,C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集到的402例单一服用阿司匹林具有完整血栓弹力图、完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老年患者,分析血栓弹力图CI值的参考值范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CI在老年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参考值范围为(-3.80~3.1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数与CI相关(P〈0.05).进一步行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女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与CI成正相关(P〈0.01),而红细胞计数与CI成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人群中血栓弹力图CI值受年龄、性别、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血小板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进一步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年龄、女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充当正向调节的作用,而红细胞在血栓形成中充当负调控的角色.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凝血综合指数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中的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00例,同时间采取同一患者的静脉血多次,每次采血量约5-10ml,分别用普通干燥管及还有肝素抗凝血浆的试管装取,经离心后运用生化自动检测仪分别对两组标本进行生化分析,对比两组样本在各个指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检验标本中,GGT、TP、Glu、Na+、K+等项目血浆和血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HDL-C、LDL-C、APOA、APOB、TCHE、Urea、Crea、Alb、UA、TBIL、DBIL、ALT、AST、ALP、Cl-、Ca2+、Mg2+、P、TCO2、CK、CK-MB、AMS、LDH等项目肝素钠抗凝血浆和血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生化检验中,肝素抗凝血浆有抗凝起效快,分离血浆速度快等优点,可用于急诊生化大部分项目的检测,但需对K+进行浓度纠正。

  • 标签: 肝素抗凝血浆 生化检验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工作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从具体工作中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找出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上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结论临床常使用的质控血浆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只能监控分析中仪器及试剂的状态,而对本文所提及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质控,应针对凝血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加以质量控制。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规范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并分析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急诊生化检验可行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接收进行肝素抗凝血浆急性生化检验的80例患者,将其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抽取80例患者的血清和肝素抗凝血浆进行10项急诊生化检验测定,观察评定血清与肝素抗凝血浆中镁、尿素氮、氯、钙、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物质的检测结果。结果检验结果显示血清与肝素抗凝血浆中镁、尿素氮、氯、钙、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物质的检验结果基本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钠、钾和葡萄糖等在生化检验结果中呈现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具有较强的抗血凝能力,不易溶血,能够减少放置误差,具有快速分离血浆的优点,临床急诊生化检验可用肝素抗凝血浆代替血清生化检验,可以有效提高诊断质量,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 标签: 肝素抗凝血浆 急诊生化检验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血浆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肝细胞癌患者,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与酒精性肝炎患者,设其为对照组。为两组患者进行PIVKA-Ⅱ与甲胎蛋白(AFP)检测并对比其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的PIVKA-Ⅱ阳性率与AF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了AFP,PIVKA-Ⅱ也可以用于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其临床价值非常显著。

  • 标签: 肝细胞癌 血浆异常凝血酶原 甲胎蛋白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测凝血功能四项以及血小板指标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产妇184例,根据产后出血量不同分为少量出血组(54例)、大量出血组(42例),对照组(88例)。检测三组的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计数。结果三组的PT、APTT、FIB以及PLT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TT之间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大量出血组PT、APTT均较对照组和少量出血组显著增高,FIB、PLT均显著降低(P<0.05);少量出血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FIB、PLT显著降低(P<0.05)。三组PT、APTT、FIB以及PLT的异常率随着出血量的增大而逐渐上升(P<0.05);三组间TT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四项指标以及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产后出血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

  • 标签: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剖宫产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临床血栓弹力图以及医学常规凝血检查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存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根据患者机体是否出现内瘘堵塞情况进行分组,主要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为存在内瘘堵塞的血液透析患者组,对照组为不存在内瘘堵塞的血液透析患者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血栓弹力图检查,临床常规凝血检查以及相应的血常规检查,分析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检查和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常规凝血以及相应的血常规等各项血液指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相应的活化部分机体凝血时间、血液中的凝血酶原的形成时间以及患者血小板存活数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医学上通过血栓弹力图以及常规凝血检查进行对比能更加准确直观的反映出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血液是否处在高凝状态,并能有效对患有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产生内瘘血栓的可能进行监测。

  • 标签: 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检查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随机数字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1例。观察组给予凝血酶、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单独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止血时间。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经凝血酶、奥美拉唑联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凝血酶 奥美拉唑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中保温护理对肝癌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及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术中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低体温发生率为4.55%,明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对肝癌患者进行保温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保护患者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 标签: 术中保温护理 肝癌 低体温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临床血栓弹力图以及医学常规凝血检查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存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根据患者机体是否出现内瘘堵塞情况进行分组,主要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为存在内瘘堵塞的血液透析患者组,对照组为不存在内瘘堵塞的血液透析患者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血栓弹力图检查,临床常规凝血检查以及相应的血常规检查,分析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检查和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常规凝血以及相应的血常规等各项血液指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相应的活化部分机体凝血时间、血液中的凝血酶原的形成时间以及患者血小板存活数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医学上通过血栓弹力图以及常规凝血检查进行对比能更加准确直观的反映出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血液是否处在高凝状态,并能有效对患有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产生内瘘血栓的可能进行监测。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常规凝血检查 血液透析患者 内瘘堵塞
  • 简介: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凝血功能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某医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7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压、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APTT及PT长于护理干预前,Fib水平低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APTT及PT长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剖宫产率为11.11%(4/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78%(1/36),低于对照组的13.89%(5/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妊娠结局。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妊娠期高血压 凝血功能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填塞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宫缩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填塞治疗,采用CA7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患者手术前、后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疗效率为96.67%与对照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凝血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宫腔填塞用于产后出血患者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填塞 宫缩素 产后出血 临床效果 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