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以“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盆地保存和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 简介:通过祁连山东段童子坝河各级阶地年代和变形程度进行测定,得到了河流阶地形成年代和过程,推算出民乐—大马营逆断裂活动强度和速率,并分析了阶地形成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童子坝河5级阶地(年龄分别为16.70±1.81calkaBP、10092.5±27.5calaBP、8127.5±72.5calaBP、2900±60calaBP、282.5±17.5calaBP)均形成气候由冷转暖阶段,属于气候成因阶地。基于断裂两侧阶地面的平面几何形态并结合上、下盘阶地横剖面同级阶地高差,得到T4、T3、T2和T1阶地在民乐—大马营断裂处垂直位错分别为10.6±3.1m、5.0±2.6m、2.0±1.9m和1.9±1.3m,推算出全新世以来民乐—大马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05±0.31mm/a,水平缩短速率为1.02±0.60mm/a。

  • 标签: 河流阶地 构造地貌 气候变化 祁连山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表现形式。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演化 凝灰岩 早印支运动
  • 简介:树木年轮密度(树轮密度)分析作为树轮气候学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提取更准确环境信息,应用范围更广,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重视。讨论了树轮密度测量技术与树轮密度分析方法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发展历程最新研究成果,认为X射线分析法仍然是目前被广泛采用树轮密度分析手段,基于树轮密度数据过去温度变化重建仍是树轮密度研究主要方向。相关研究表明:森林上限和高纬度地区树木年轮最大晚材密度夏季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可以用来重建过去几百年、乃至千年不同空间尺度温度变化;树轮早材密度或最小早材密度降水量响应比较显著,但目前主要集中重建区域小尺度降水量变化方面。另外,树轮密度分析结果还可以用来研究某些气候要素分量变化(季节变化、气候事件爆发早晚和持续时间等)、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因子以及海气动力机制、气压异常等。

  • 标签: 树轮气候学 树木年轮密度 气候变化
  • 简介:叠锥构造是纤维状矿物呈锥状嵌套分布一类特殊沉积构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但中国对于叠锥构造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文中详细总结了叠锥构造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笔者新疆托克逊凹陷、准噶尔盆地东部以及哈密盆地3处新发现叠锥构造。叠锥构造发育层系广泛,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以及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发现叠锥占绝大多数,揭示其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叠锥构造形成环境较广,不能简单地将叠锥构造作为湖泊相或海相等相标志。新发现叠锥构造初步分析后认为,叠锥构造为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原生沉积构造,但对叠锥构造成因机制深层次研究还需建立在叠锥构造纤维状矿物生长习性及其与形成环境和发育层系耦合关系研究之上。

  • 标签: 叠锥构造 形态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 简介:粘土矿物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重要因素。结合实例讨论了粘土矿物成因、绝对含量、成分、产状晶体形态等与砂岩储集性能关系。研究表明,粘土矿物砂岩储集性能影响程度与砂岩本身成熟度有关。当砂岩成熟度高时,随粘土矿物绝对含量增加,其储集性能降低。尤其是渗透率降低;但高成熟度砂岩随高岭石和充填状粘土矿物含量增高,物性相对变好。当砂岩结构和成分成熟度比较低时,粘土矿物其储集物性影响较小,而主要与岩石本身成分和结构有关。研究还表明,不同形态伊利石砂岩物性影响也不同,片状伊利石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而纤维状和发丝状伊利石增多会使砂岩储集物性降低或变为非储层。

  • 标签: 粘土矿物 矿物成因 砂岩 储集性能 成熟度 晶体形态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砂脉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injectite)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研究现状与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物质成分;(3)砂脉成因;(4)砂脉分类;(5)砂脉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与砂脉复杂和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 简介:本文详细研究了山旺中新世22.95m厚硅藻土沉积剖面上以10~30cm为间距所采集130块孢粉样品,鉴定出111个孢粉类型.古植被演替研究结果表明由老至新经历了5个阶段:"湿润环境下混交中生林”、"干旱环境下混交中生林”、"湿润湖岸环境下混交中生林”、"山地、湿润碱性等环境下混交中生林”和"碱性环境下混交中生林”.同时,首次成功地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地恢复了山旺中新世古气候,得出古气候参数定量值:年平均温度15.6~17.2℃,最热月份平均温度24.7~27.8℃,最冷月份平均温度5.0~6.6℃,温度年较差20.5~25℃;平均相对湿度72%~75%,年平均降雨量1162~1308mm,最湿月份平均降雨量148~180mm,最干月份平均降雨量16~59mm,最干最湿月份降雨量差值81~153mm,最热月份平均降雨量108~111mm.山旺中新世时期气候波动范围为:年平均温度波动约3℃左右,最冷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4℃左右,最热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波动约100mm左右.总体反映出山旺中新世气候温暖潮湿,冬季凉爽,夏季炎热.

  • 标签: 山旺 中新世 植被演替 古气候 定量研究
  • 简介:地震事件沉积已经成为当今沉积地质学一个热点领域。文中通过回顾国内震积岩研究历史,总结了中国震积岩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重点讨论了地震引起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事件沉积时序、地震事件沉积空间分布和地震事件沉积序列等。按照地震沉积物改造时间,将软沉积物变形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后生变形3类,并对地震同生断裂、准同生期液化沙体沿地震裂缝侵入液化岩脉和后期断裂充填岩脉,地震形成微褶皱、液化卷曲变形层理和后期褶皱,地震震动变形和液化变形构造,枕状构造和枕状层之间区别分别进行了讨论。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层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层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层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层序与盆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层序作为盆地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层序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中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沉积记录,层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耦合关系: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层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层序成因格架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层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在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层序构型、界面属性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层序充填序列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储集层主要由细-中晶白云岩组成,其次为微晶白云岩。根据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细-中晶白云岩与微晶白云岩在阴极发光特征方面很相似,都不发光,且在Mg、Ca、Fe、Mn、Sr和Ba含量方面也没有区别。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认为,研究细-中晶白云岩是微晶白云岩在准同生期重结晶形成,控制重结晶主要因素是引起准同生白云石化蒸发卤水下渗。这一认识为确定研究区白云岩储集层空间分布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四川盆地 上二叠统 长兴组 白云岩 白云石化
  • 简介:摘要在高倍(〉500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显微镜(AF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那些在岩石和矿物中所见到纳米级别的物体常常吸引了地质学家们注意。这些物体大小在25~300nm之间,多呈球状、棒状或卵圆状;这些物体成因,存在不同看法而导致了剧烈争论。因为这些物体与真菌中球菌和杆菌总体相似,而且它们总是以链状或束状形式产出,所以被解释为细菌“侏儒形式”或“超微细菌”,或者是它们化石对等物即“超微化石”。对于超微细菌存在,来自地质学角度反对聚焦在这个级别的特征物可能存在多重成因,如微矿物包裹体或结晶学边缘效应;从生物学角度看,对于独立生命所必需所有构成来讲,直径小于140nm球状体实在是太小了。因此,产生于世纪之交这场争论,迄今还在持续着。尽管这场争论还没有一个肯定结论,但是,它却成为研究灰岩成因重要驱动力。

  • 标签: 超微细菌 超微化石 争论 细菌成核作用 碳酸盐沉积学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层理、层面上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这些沉积构造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下白垩统莱阳群浊积岩,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与特征,指出研究区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宿主岩层为陆相扇三角洲沉积,其沉积水体逐渐变浅,并伴随多次火山爆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主要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泄水构造、挤入构造、水塑性褶皱、塑性砂岩团块包卷构造、火山地震落石构造和"V"型地裂缝等,形成原因主要为火山爆发引起古火山地震作用,成因机制主要分为地震波、火山碎屑物重力惯性作用与瞬时差异气压效应3种,这与莱阳群浊积岩层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为滑塌与构造古地震机制不同。通过分析火山碎屑流堆积层位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层位关系,建立了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布模式,即随着与火山口距离变化,近源易见脆性变形逐渐消失,中源以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与塑性变形为主体,远源呈现弱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且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规模与距离呈负相关。

  • 标签: 灵山岛 下白垩统 青山群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火山地震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在碳酸盐岩中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是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构造运动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中,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与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在古地理学这一门综合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杜远生教授和乔秀夫研究员为《古地理学报》组织了一批古地震文章,我都认真地拜读过,并请有关专家评审过,最后又请作者反复修改定稿。除周勇等文章《山东省胶莱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莱阳组震积岩特征地质意义》已提前在本刊第5期刊登外,其余7篇文章均在本期即2011年第13卷第6期刊登。

  • 标签: 古地震 《古地理学报》 中国 专家评审 地质意义 下白垩统
  • 简介:传统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中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三角洲沉积数据为基础,通过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沉积水动力条件不同岩性地层厚度和层数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层数比等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百分含量三角图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其准确率在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为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方法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三角洲 沉积亚相 岩性统计 定量判别
  • 简介: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水深条件下形成,分层卤水是成盐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卤水分层成盐模式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同一现象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数量、分布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沉积学综合研究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 简介: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为一套厚度约1600m碳酸盐岩地层,包括4个段:第1段以潮坪相叠层石白云岩为主;第2段主要为含锰白云岩;第3段发育较多纹理化石灰岩和泥晶灰岩;第4段则以叠层石岩礁(叠层石生物丘和生物层)发育为特点.根据岩相和岩相序列特征,在该套碳酸盐岩地层中可识别出L-M型、潮下型、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根据米级旋回层序有序垂直叠加形式所反映出沉积相序列可以把高于庄组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SQ1至SQ13),并进一步归为4个二级层序.在以灰岩为主高于庄组第3段中,其中第3个三级层序(SQ11)中部灰岩层中发育臼齿状构造.这种臼齿状构造特别形态、富含有机质、易硅化等特点可能表明了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沉积作用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在浅水环境中发育叠层石而在较深水环境(中缓坡)中发育臼齿状构造,臼齿状构造就像叠层石一样是一种极为特别的与生物沉积作用相关沉积构造;第二、在发育叠层石潮坪环境中有利于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发育臼齿状构造地层则以灰岩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前寒武纪白云岩似乎不是原生白云岩.实际上,这些特征本身就代表了一些前寒武纪沉积学问题,随着研究深入这些问题将会得出更加接近自然事实答案.

  • 标签: 臼齿状构造 层序地层 高于庄组 中元古界 天津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