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6 个结果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截至20143月底,《古地理学报》创刊以来出版文献在中国知网库中被引频次排前20名文章见下表。特向这些文章作者表示衷心祝贺。

  • 标签: 古地理 地理学报 学报高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尺度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砂层,这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标志;区域金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寒冷期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尺度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致性。

  • 标签: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 简介:由于对地球表层环境和大气环流形式产生了明显变化,青藏高原在新生代持续快速隆升过程,就成为重要而壮观全球变化事件之。对该事件关注与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科学概念和成果,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争论。发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即甘肃省酒泉地区新生界风砂岩及其相关沉积,代表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中造成环境变化特殊沉积。它们包括:(1)古近系白杨河组底部砂岩,代表了受到印度夏季季风控制炎热干旱环境产物;(2)新近系疏勒河组下部砂岩,表明了继续受到印度夏季季风控制潮湿气候背景沉积;(3)第四系玉门组冰水沉积中砂岩透镜体,表现为冬季季风(或盛行西风)形成寒冷气候下砂岩。因此,研究区域新生界风砂岩,成为窥视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沉积学响应,为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提供了重要思考线索。

  • 标签: 风成砂岩 酒泉地区 新生界 沉积学响应 青藏高原隆升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1823(清道光三)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产物。1823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1/5左右。此次大涝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和学者支持。为了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在2010为《古地理学报》审稿,编辑部特将来审稿专家和学者姓名(括号中数字为审稿次数)列出,以致谢意!《古地理学报》将赠送编委以外所有审稿人2011全年期刊,以感谢各位专家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审稿专家 学者 编辑部
  • 简介:中下扬子区广泛分布着三叠纪滩相、潮坪相和岩溶带3类碳酸盐岩。根据岩作用类型、岩组构、孔隙类型和岩环境等特征对3类岩石进行比较。滩相碳酸盐岩主要岩作用是在海水渗流、潜流和淡水渗流、潜流岩环境下产生胶结、云化和溶解作用。潮坪相白云岩和富含石膏蒸发岩则以高盐度海水渗流带准同生毛细管蒸发浓缩云化作用为主,在大气淡水渗流或潜流岩环境下则以去云化、去膏化和溶解作用为主。岩溶带碳酸盐岩-蒸发岩及其岩溶堆积角砾岩主要经历早期海水强烈蒸发作用下准同生云化作用和晚期表生淡水环境下岩溶作用。上述主要岩作用使3类岩石次生孔隙率增加。因此,岩作用对其成为有希望储层起到了主导作用。

  • 标签: 中下扬子区 三叠纪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成岩环境 岩溶带
  • 简介:以重庆綦江、南川和涪陵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页岩样品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TOC测试、RO测试、高压压汞和低温氮吸附等手段,对研究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集层矿物成分、有机组分、孔隙特征及岩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及矿物转化等,演化阶段介于晚成岩作用与极低级变质作用之间;岩作用对页岩储集层孔渗特征、孔隙成因类型、非均质性和形貌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对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进行了匹配,认为机械/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过程中有机生烃、矿物转化对孔隙发育影响最为显著,并将储集层岩作用划分为溶蚀作用等建设性岩作用与压实作用等破坏性岩作用。

  • 标签: 页岩气 储集层成岩作用 孔隙特征 龙马溪组 志留系 渝东南
  • 简介:通过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分析化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储集体岩石学特征、主要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岩阶段及岩演化序列,以及岩作用对储集体性能影响程度和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深层储集体主要由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为低—中等各类砂岩和部分泥灰岩组成;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为主破坏性岩作用造成了储集体孔隙空间大量损失,而以溶蚀作用为主建设性岩作用则使部分储集体恢复了储集性能;破坏性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成岩、早岩和中岩阶段,建设性岩作用主要发生在褶皱回返引起表生成岩阶段;受岩作用影响,主要发育粒间孔、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微细喉型为主,储集层类型以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序列 储集性能 柴达木盆地
  • 简介: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沉积。地层主体为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中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沉积为主。风砂沉积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和材料。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与学者大力支持。2014以来,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加入到了《古地理学报》审稿队伍中,为《古地理学报》学术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地理学报》点进步,都凝聚着各位专家与学者辛勤劳动与汗水,编辑部在此向所有专家与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能够得到您如继往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学者 专家 学术质量 编辑部
  • 简介:乌尔逊凹陷地处海拉尔盆地中央,个面积较大、勘探程度较高箕式凹陷.其主要储集层为基岩风化壳、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及大磨拐河组.已在其中两个弧形构造带20余口井获商业油气流.受西缘主断裂控制,该凹陷内形成了4类构造体系,同时也控制形成了西陡东缓古地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各类沉积相以不完整环带状展布,由此划分出7类构造岩相带,即乌西断阶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中深洼湖相构造岩相带、吞-巴中央隆起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东斜坡辫状三角洲构造岩相带、苏仁诺尔弧形断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相带、黄旗庙鼻状隆起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巴彦塔拉弧形断垒冲积扇构造岩相带.分析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储层特征,并确定5种岩相,即压实岩相、碳酸岩交代及胶结成岩相、溶蚀溶解岩相、自生矿物充填成岩相、硅质沉淀岩相等.岩相差异导致各构造岩相带内油气藏类型和含油规模不同.溶蚀溶解岩相孔渗性最好,苏仁诺尔、巴彦塔拉构造岩相带以这种岩相为主,并已发现定规模油气储量.而吞-巴、黄旗庙构造岩相带则是下步突破方向.

  • 标签: 构造岩相带 沉积成岩体系 油气分布 乌尔逊凹陷 油气储量 沉积相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地震事件沉积已经成为当今沉积地质学个热点领域。文中通过回顾国内震积岩研究历史,总结了中国震积岩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重点讨论了地震引起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事件沉积时序、地震事件沉积空间分布和地震事件沉积序列等。按照地震对沉积物改造时间,将软沉积物变形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后生变形3类,并对地震同生断裂、准同生期液化沙体沿地震裂缝侵入液化岩脉和后期断裂充填岩脉,地震形成微褶皱、液化卷曲变形层理和后期褶皱,地震震动变形和液化变形构造,枕状构造和枕状层之间区别分别进行了讨论。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
  • 简介:通过对钻井、测井、三维和二维地震资料综合研究,将内蒙古银盆地查干凹陷白垩系至新生界划分为2个层序、4个构造层序、6个超层序和11个层序。根据等时层序格架下各层序单元内部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建立了不同级次构造成因层序构造层序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应力机制研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解析查干凹陷构造-沉积史,将该凹陷构造和沉积演化序列划分为4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和若干二、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进而分析了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构造和沉积特征、凹陷原型性质及成因机制。

  • 标签: 内蒙古 查干凹陷 层序格架 沉积充填 构造-沉积演化 盆地原型
  • 简介:利用树木年代学中树木年轮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地区油松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关系,发现研究区油松径向生长与该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响应分析基础上,重建了1900以来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稳定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557。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存在较显著4-7变化周期;1900午以来,存在4个比较明显气候较干旱时期,分别是1905-1916,1918-1932,1941—1946和1955-1962;同时存在4个气候相对湿润时期,分别是1900-1904,1934-1939,1948-1953和1964—1973。其中,最严重两次干旱期分别为1905-1915及1922-1932

  • 标签: 树木年轮 相对湿度 六盘山
  • 简介:通过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天山北麓东部地区18世纪中后期相关记载,发现1757—1774历史文献记载了巴里坤作物物候和霜雪事件,根据物候学原理,确认1757—1774巴里坤存在有温度升高现象。并根据同时期历史文献中乌鲁木齐冷暖感应记载,认为1757—1774温度升高发生在整个天山北麓地区。结合已有的树木年轮研究成果,并根据当时的人文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进而从更宏大时空尺度上认识此次温度升高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具体内涵,认为历史文献记载1757—1774温度升高对于18世纪10—20代,而非30-50代。根据历史文献重建温度变化,必须结合文献形成历史背景,因为同时期的人文社会背景,会影响到历史文献记载可靠性。

  • 标签: 温度变化 历史文献 树木年轮 天山北麓 18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