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回忆共和地震前出现反常现象,认为地震发生前有预兆,并通过这些预兆使人们提高警惕,做好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 标签: 共和地震 异常现象 地震前兆
  • 简介:计算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后潮汐力位变化,并以潮汐力位变化为时间指示,处理美国NOAA提供大气温度(AT)、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时正处于震中所受引潮力较大极值附近;在震中附近,大气温度和地面长波辐射遥感影像,都呈现出震前增温、震后衰减清晰过程

  • 标签: 玉树地震 潮汐力位 大气温度 长波辐射
  • 简介:本文在对多次地震震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其中符合现代隔震原理或思想震而不倒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划归为5类:(1)柱基“铰结”隔震消能:(2)结构底部柔性防潮层或薄弱层滑移隔震;(3)殿基、墙基或塔基滑移隔震消能;(4)柔性地基隔震消能:(5)采用长周期柔性结构。针对每一类情况分别进行了剖析,并列举了一系列震害实例。最后对现代隔震技术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 标签: 隔震 地震震害 低造价房屋隔震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中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
  • 简介:简要介绍了平凉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系统,分析了地电场正常极化背景及其特征,讨论了各种不极化异常现象。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平凉台地电场主要构成成分为大地电场,南北向和东西向测值表现为较规则线性极化关系;当观测值中含有异常电信号时,尤其是南北向和东西向接收到不均匀变化场强时,会出现不极化现象。平凉台地电场地震不极化异常表现为:从震前不极化到震后恢复极化一个过程,不极化持续时间一般为4~9天。

  • 标签: 平凉地震台 地电场 频谱分析 不极化现象
  • 简介:对中国大陆地震空间分布进行了仔细探讨,发现6级以上强震在西部(东经105°线以西)有三组近似是对称分布空带现象,每组平行空带相邻带间距为5°,带宽约为1°;而东部则有两组NE、NW向空带将其分割成若干强震块体,相邻空带宽约700km,带宽约为150km。6级以下地震在空间上几乎随机分布。理论推导证明:强震空带现象其实质为一些不连续块状分布强震区在空间有序排列,且控制东西两部分构造运动构造波波长均约1000km,并在同一机理下还统一地解释了强震等间距及构造带等间距现象。应力场反演表明,大陆西部受三组主次不同边界力源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气、油等轻而易于流动物质聚集区多分布在强震空带内,而金属矿藏多分布在强震块体内,同时从空带分布图即简单地震危险区划图上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已发展建设成大型城市多位于“安全岛”内。

  • 标签: 强震空带 构造波 应力场 矿藏
  • 简介:作者于2013年6月底,前往芦山、雅安和成都等在“4·20”芦山地震中震感强烈村镇,对地震前宏观异常信息开展了采集与调研.通过设计宏观异常调研问卷,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共收集134份问卷,其中含有地震前宏观异常信息88条,包括动物、气象、地声、地磁、地下流体、地雾、人体7种类型.通过调研以及对调研问卷分析表明,芦山地震前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和范围宏观异常现象,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前宏观异常特征具有较大相似性.调研中还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因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自然现象相对少受人为干扰,是地震前宏观异常主要发生地,因此,应该加强广大农村地区地震认知培训和宏观异常上报信息平台建设,发挥专群结合在地震预测预报中作用.

  • 标签: 芦山地震 宏观异常 地震预测 专群结合
  • 简介:我国近期提出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应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防震减灾目标。宁洱地震作为我国多年来少有的近城市直下型地震,此次地震震害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在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基础上,根据庙山垭口地震宏观现象以及房屋震害现象,初步分析和总结了中强地震震中地区震害特征,包括竖向地震力影响、地震动扭转效应以及地裂缝对建筑结构作用。

  • 标签: 宁洱地震 震中附近 震害现象
  • 简介:本文介绍了1979年3月15日普洱6.8级地震当天,在距离微观震中仅6.4km磨黑镇,现场安装陶瓷偏角磁变仪磁系出现了异常大幅度摆动事件,笔者从陶瓷偏角磁变仪观测原理和地震当日地磁场活动程度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次异常事件原因,并指出这种异常现象可能与地震前震磁效应有关。

  • 标签: 普洱6.8级地震 地磁异常 磁系摆动
  • 简介:地磁台建设磁性跟踪测试工作很重要,本文通过对跟踪磁测中发现一个异常现象分析,计算了不同重量、距离铁磁性物质对磁房建筑场地磁场影响,讨论了排除施工现场磁性干扰一些办法,并得出各种重量铁磁性物质与磁房建筑物安全距离。

  • 标签: 地磁台建设 磁性跟踪 异常排除
  • 简介:本文分析了台湾地区近期55级以上地震时空图象,发现台湾地区从93年开始55级以上地震逐渐形成一条中强地震共轭条带,其中主条带长仅300公里左右。强震条带形成后,1999年9月21日在主条带西南段1/3处条带西侧边缘南投发生了76级地震。南投地震后,55级以上地震条带仍然存在,2002年3月31日在共轭条带交汇处附近苏沃海外发生了75级地震。在共轭条带内相隔两年半时间里发生两次7级以上地震实属罕见

  • 标签: 地震共轭条带 地震图象
  • 简介:砂土液化判别是地震地质灾害判定和预测一项重要工作,判别方法以规范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规范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文在查阅大量唐山地震震害资料基础上,选择3个典型工程场地,根据实际钻孔现场标贯原位测试数据,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方法进行液化判别,发现规范判别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分析认为,抗震设防烈度与实际地震动不同、地下水位变化、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局部场地效应、地震动持时以及实验造成的人为误差等,均是造成差异原因。分析结果也表明,规范中判别方法具有较普遍适用性和较强实用性,但由于基础数据局限性及判别公式本身存在定性异常,其判别结果合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这也是造成判别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存在差异原因之一。本文研究结果对地震液化机理认识、判别方法完善,均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液化 规范 震害 唐山地震
  • 简介:震源动力学中破裂产生地震动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模拟,是地震学以及地震工程学研究前沿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精确三维模型,选取具备灵活网格、高精度高效率计算性能谱元法,利用有效抑制伪震荡时间域离散方法——加权速度Newmark方法以及多次透射人工边界条件,进行了SCEC/USGS基准项目中TPV5模型地震破裂过程模拟,得到基于层状介质模型和均匀介质模型(后者采用相同破裂模型)埋深2km震源参数结果。将二者进行对比,并具体分析破裂面位错、地震矩、破裂传播时间、上升时间和地表位移,发现层状介质对破裂过程传播影响较为明显:①层状介质存在整体增加了破裂面上位错,在层状介质模型下计算得到地震矩约是均匀介质模型结果1-3倍,因此认为层状介质增强了地震破裂过程能量释放;②层状介质存在使得破裂传播至地表速度减慢,并缩短了地表各点上升时间,增强了地表地震动响应;③层状介质对于地表位移有着明显增加作用,同时协同破裂面上初始应力异常区域对位移峰值中心改变有显著影响。④介质分异面附近地震动强烈。对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在具有地下层状介质地区要充分考虑层状介质产生场地效应,否则可能会低估该地区地震危险性。

  • 标签: 动态破裂 谱元法 层状介质 场地效应
  • 简介:本文依据南京市及其附近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目标区范围)所开展浅层人工地震探测、槽探、钻探,以及第四纪地层划分、新年代学测试数据等多学科资料,综合评价了长江破碎带最新活动年代、活动性质、断层相关参数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方面的最新认识。

  • 标签: 长江破碎带 断层活动性 第四纪地层划分 联合钻探剖面 断层地质剖面
  • 简介:1994年9月16日东山海外73级地震前一年左右,厦门台地倾斜E-W分量年变发生严重畸变,正常年变规律图象明显被破坏,异常出现后11个月,东山海外发生强震。该现象可以作为闽粤近海强震一个重要前兆指标

  • 标签: 地倾斜 年变畸变 东山海外地震
  • 简介:基于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滑动定律,建立断层黏滑模型,采用阶跃形式应力扰动加载于断层模型上,利用Runge-Kutta数值积分方法,主要分析了应力扰动值正负、大小和加载时间t0对断层滑移时间影响。结果发现,当库伦破裂应力为常数,不论是正应力起主导作用还是剪应力起主导作用,对后续断层作用几乎一样。静态应力扰动作用下断层成核周期会发生提前或者延后,具体表现为:当库伦应力为正时引起断层成核时间提前,且提前量小于原有周期值;库伦应力为负时引起时间延迟,且延迟时间不受原有成核周期限制。库伦应力扰动幅值越大,引起滑移时间改变量越大。成核时间提前量与应力扰动加载时间有关,在前期施加同样大小应力扰动,时间提前量呈现随加载时间增加而增加趋势。

  • 标签: 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滑动定律 黏滑 断层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 简介: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4级地震前地震时空分布、应变能释放异常变化,发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异常变化清楚地反映出南黄海6.4级地震震源过程一“三级跳跃”模式。即早期地震活动增强,形成大孕震空区;中期在上述背景上地震活动再次向外围扩散并收缩,地震活动逐渐减弱,晚期在孕震空区内形成临震空区和临震小震条带。孕震空区缩小;晚期地震活动出现短期平静(4个月无≥2.0级地震),显示临震“平静”异常,由R(t)图可以对64级地震发震时间进行预测。

  • 标签: 短临前兆 震源过程 R(t)图异常
  • 简介:本文介绍重复重力测量概况、资料处理、干扰因素排除、前兆信息提取方法,并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对前兆信息提取过程中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研究和讨论。

  • 标签: 重力复测 资料处理 前兆信息提取
  • 简介:本文根据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地震矩张量、断层规模等结果估算了主震断层面的面积、应力降、地震波释放能量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结合震源区附近地震地质、断裂带分布、初步探讨了九江—瑞昌地震所处地震活动带、与构造断裂带关系,并描述了断层破裂过程时空特征。

  • 标签: 震源机制 断层破裂 地震大小 地震矩 震源动力学参数 地震活动带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九五”期间重点项目“震情监视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实践,就“十五”项目建设中可能遇到、值得注意几个问题谈几点认识。认为在技术系统设计中,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前瞻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并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注意适用性。前期要开展网络布线最好采用主干光纤方案,以满足宽带高速网络应用。在对外合作时,要切实做到以我为主,主动地参与、共同开发,既要从中学习,又要检查、督促合作开发进程,当好“监理”;同时要随时帮助合作伙伴解决开发中所遇到困难和问题。要特别注意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 标签: 应急指挥系统 建设 应用